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伏,特别是涉及一种导热散热机构、封装背板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
技术介绍
1、随着光伏技术的发展,光伏组件的转换效率和发电功率越来越高。目前,先进的光伏组件的发电功率已经能够达到700w以上。然而,这也使得组件发热的问题逐渐凸显。高温环境以及光伏组件自身发热会严重影响到其光电转换效率。温度每升高1℃,光电转换效率降低约0.4%。
2、封装背板作为保护光伏组件的关键部件,起到支撑、阻水等作用。随着光伏组件发热问题的凸显,开发具有良好的传导散热功能的封装背板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传导散热功能的导热散热机构,具有该导热散热机构的封装背板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具有该封装背板的光伏组件。
2、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为提供一种导热散热机构,方案如下:
3、一种导热散热机构,包括基体框架以及导热填充体,所述基体框架设有导热槽以及对流散热孔,所述导热槽开口于所述基体框架的第一侧,所述导热填充体设置在导热槽中,所述对流散热孔靠近于导热槽并贯穿所述基体框架,所述基体框架具有与所述第一侧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所述对流散热孔的两端分别开口于所述基体框架的位于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之间的端部。
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流散热孔位于所述导热槽的侧壁的外侧和/或底壁的外侧。
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流散热孔的一端开口的孔径大于另一端开口的孔径。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流散热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流散热孔的较大的一端开口的孔径为35mm~40mm,较小的一端开口的孔径为10mm~15mm。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槽的数量有多个。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流散热孔的数量有多个。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槽的深度为4mm~6mm。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体框架为板状结构,所述第一侧为所述板状结构的其中一侧板面。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填充体含有以下重量份数的各组分:
13、60-70份环氧树脂、5-10份第一硅烷偶联剂、1-5份第一分散剂、1-5份第一抗氧化剂以及5-23份第一导热颗粒。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硅烷偶联剂选自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β-甲氧乙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热颗粒的导热系数在1.5w/(m*k)以上。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热颗粒的材料选自二氧化硅、铜粉、氧化铝、氮化硼等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热颗粒包括2-8份二氧化硅、1-5份铜粉、1-5份氧化铝以及1-5份氮化硼。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填充体还含有1-5份第一紫外吸收剂。
19、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为提供一种光伏组件的封装背板,方案如下:
20、一种光伏组件的封装背板,包括背板基材以及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热散热机构,所述基体框架的第一侧与所述背板基材连接。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封装背板还包括粘结层,所述粘结层设置在所述背板基材和所述导热散热机构之间。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封装背板还包括导热涂层,所述导热涂层设置在所述背板基材远离所述导热散热机构的一侧。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涂层含有以下重量份数的各组分:
24、55-60份丙烯酸树脂、2-6份固化剂、5-10份第二硅烷偶联剂、1-5份第二分散剂、1-5份第二抗氧化剂以及5-23份第二导热颗粒。
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硅烷偶联剂选自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β-甲氧乙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热颗粒的导热系数在1.5w/(m*k)以上。
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热颗粒的材料选自二氧化硅、铜粉、氧化铝、氮化硼等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2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热颗粒包括2-8份二氧化硅、1-5份铜粉、1-5份氧化铝以及1-5份氮化硼。
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填充体还含有1-5份第二紫外吸收剂。
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体框架的材料包括环氧树脂;
3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板基材的材料包括pet、pa、po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32、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为提供一种光伏组件的封装背板的制备方法,方案如下:
33、一种光伏组件的封装背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4、制备基体框架,所述基体框架具有第一侧,所述基体框架设有导热槽以及对流散热孔,所述导热槽开口于所述第一侧,所述对流散热孔靠近于所述导热槽并贯穿所述基体框架,所述基体框架具有与所述第一侧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所述对流散热孔的两端分别开口于所述基体框架的位于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之间的端部;
35、在所述导热槽中设置导热填充体,得到导热散热机构;
36、将所述导热散热机构与背板基材复合,使所述基体框架的第一侧与所述背板基材连接,得到封装背板。
37、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为提供一种光伏组件,方案如下:
38、一种光伏组件,包括封装面板、太阳能电池片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封装背板或者通过上述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封装背板,所述太阳能电池片设置在所述封装面板和所述封装背板之间,所述导热散热机构位于所述背板基材远离所述太阳能电池片的一侧。
39、与传统方案相比,上述导热散热机构、封装背板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40、上述导热散热机构设置基体框架,基体框架设有导热槽,导热槽中设置导热填充体,导热槽开口于基体框架的第一侧,导热填充体能够将连接在第一侧的设备的发热进行快速传导。基体框架还设有对流散热孔,对流散热孔靠近于导热槽并贯穿基体框架,对流散热孔通过空气对流的形式将导热槽中设置的导热填充体所传导的热量快速散出至外部空间,实现高效的散热降温。
41、上述导热散热机构能够结合于光伏组件的封装背板,对光伏组件进行有效的导热散热,降低光伏组件的温度,有利于提高光伏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结合有上述导热散热机构的封装背板以及光伏组件能够实现相应的有益效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热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体框架以及导热填充体,所述基体框架设有导热槽以及对流散热孔,所述导热槽开口于所述基体框架的第一侧,所述导热填充体设置在导热槽中,所述对流散热孔靠近于导热槽并贯穿所述基体框架,所述基体框架具有与所述第一侧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所述对流散热孔的两端分别开口于所述基体框架的位于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之间的端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热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流散热孔位于所述导热槽的侧壁的外侧和/或底壁的外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热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流散热孔的一端开口的孔径大于另一端开口的孔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热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流散热孔的孔径自一端开口至另一端开口逐渐收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热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流散热孔的较大的一端开口的孔径为35mm~40mm,较小的一端开口的孔径为10mm~15mm。
6.如权利要求1~2、4或5所述的导热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框架具有以下特征(1)~(3)中的至少一项:
8.如权利要求1~2、4或5所述的导热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填充体含有以下重量份数的各组分: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热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填充体具有以下特征(1)~(5)中的至少一项:
10.一种光伏组件的封装背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基材以及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热散热机构,所述基体框架的第一侧与所述背板基材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封装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背板具有以下特征(1)~(2)中的至少一项: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封装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涂层含有以下重量份数的各组分: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封装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涂层具有以下特征(1)~(5)中的至少一项:
14.如权利要求10~13中任一项所述的封装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背板具有以下特征(1)~(2)中的至少一项:
15.一种光伏组件的封装背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6.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封装面板、太阳能电池片以及如权利要求10~14中任一项所述的封装背板或者通过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封装背板,所述太阳能电池片设置在所述封装面板和所述封装背板之间,所述导热散热机构位于所述背板基材远离所述太阳能电池片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热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体框架以及导热填充体,所述基体框架设有导热槽以及对流散热孔,所述导热槽开口于所述基体框架的第一侧,所述导热填充体设置在导热槽中,所述对流散热孔靠近于导热槽并贯穿所述基体框架,所述基体框架具有与所述第一侧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所述对流散热孔的两端分别开口于所述基体框架的位于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之间的端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热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流散热孔位于所述导热槽的侧壁的外侧和/或底壁的外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热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流散热孔的一端开口的孔径大于另一端开口的孔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热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流散热孔的孔径自一端开口至另一端开口逐渐收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热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流散热孔的较大的一端开口的孔径为35mm~40mm,较小的一端开口的孔径为10mm~15mm。
6.如权利要求1~2、4或5所述的导热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框架具有以下特征(1)~(3)中的至少一项:
7.如权利要求1~2、4或5所述的导热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框架为板状结构,所述第一侧为所述板状结构的其中一侧板面。
8.如权利要求1~2、4或5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庚新,王禹,
申请(专利权)人: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