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定位套管。
技术介绍
1、乳头溢液是发病率仅次于乳房肿块和乳房疼痛的常见临床症状。根据发病原因可将其分为生理性乳头溢液和病理性乳头溢液,其中病理性乳头溢液是由乳管内病灶导致的,以其为首发症状的乳腺癌发病率为6-8%。每年约有3.0%~13.7%的女性因乳头溢液就医,但实际上有很多女性并没有因为这个症状寻求医疗支持,所以报道的发病率还较实际偏低。同时研究表明,与没有症状的人群相比,乳头溢液的患者有着较高的患癌风险,因此提高对乳头溢液的重视程度,尽早就医并发现乳管内病灶,有利于乳腺癌的早期发现与治疗。
2、由于部分乳管内病灶微小,常规钼靶及超声无法探及其病变,随着现代检查设备的不断发展,乳管镜的应用为乳头溢液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极大便利。使用乳管镜可将乳管内情况放大80倍,帮助医师直视病变乳管,明确是否存在占位性病变,并确定病灶大致位置,便于后续的病变乳管定位与手术治疗。
3、在进行乳管镜检查时,首先患者平卧,然后医师将患侧术野皮肤常规消毒铺巾后确定溢液导管开口。为使麻醉药物顺利进入乳腺组织,在麻醉前需轻捏乳头,使用小型号乳管扩张器(直径为0.5mm和0.6mm)插入溢液乳头以起到扩张作用,用注射器注入0.5%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麻醉生效后再次使用大型号乳管扩张器(0.7mm和0.8mm)继续扩张溢液导管。最后,逐步扩张(直径从0.5mm到0.8mm),从扩张后的导管开口处插入乳管镜,逐一观察溢液导管及其分支的管腔和管壁结构。当乳管镜检查提示存在乳管内占位性病变时,医师可以通过乳管
4、由于临床上没有专门用于定位乳管内病灶的医疗器械,在使用乳管镜探查到病灶后,目前临床上常借用静脉输液时采用的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附带的软性套管(直径约0.9mm,长约2cm)插入病变的乳管,对病变乳管进行标记,对病灶大致深度进行指示,术中移除针管套管,借用眼科泪囊探针沿乳头上的导管开口处插入病变乳管,完成定位。术中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仔细找到并游离带有眼科泪囊探针的病变乳管,循探针游离病变乳管。在切除病变乳管前,必须撤出探针后方可完成离断乳管的步骤。在乳头后方结扎并切断病变乳管后将病变乳管及部分周围腺体组织一并切除,送病理诊断。
5、现有技术的缺点:
6、1.临床上没有专门用于乳管内病灶术前定位的医疗器械,只能借用静脉输液时采用的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附带的软性套管在术前用作标记乳管及指示乳管内病灶大致深度。但上述针管套管较短,且临床上乳管镜检查插入套管这一流程一般在手术前12-24h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患者无法长时间保持静卧,加之乳房主要由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组织弹性高、活动度大,针管套管易移位、脱落,影响其发挥标记病变乳管及指示乳管内病灶大致深度的功能。
7、2.临床上没有专门用于乳管内病灶术中定位的医疗器械,只能借用不锈钢材质的眼科泪囊探针在术中标记乳管,因此切除病变乳管前需将探针撤出方可完成乳管离断步骤。但游离的乳管内径微小、不足0.7mm,撤出探针并将乳管切断后还会因为乳管自身弹性导致内径进一步缩小。这导致沿乳管断端重新插入探针难度大,因此无法继续准确标记病变乳管内病灶,增加后续病理取材难度,导致病理漏诊率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定位乳管内病灶的定位套管。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安装座和第一螺盖,所述安装座包括前段、中段和后段,所述安装座内部设置有贯通前段、中段和后段的通道,安装座前段和后段上设置有通道的开口;
3、所述安装座前段开口处连接有定位软管;
4、所述安装座后段开口处的内部形状与标准注射器接口处形状匹配,所述安装座后段形状和大小与第一螺盖匹配,所述安装座后段外侧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与第一螺盖的内螺纹匹配;通过所述外螺纹连接第一螺盖,第一螺盖朝向定位软管方向设置有用于支撑定位软管的支撑芯,支撑芯位置与定位软管位置对应,支撑芯外径小于定位软管内径。
5、还包括起到封闭作用的第二螺盖,第二螺盖形状与大小与安装座后段匹配,第二螺盖内螺纹与安装座后段外侧的外螺纹匹配。
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有一对相同的手柄,所述手柄一端设置有连接转轴,安装座中段两侧有垂直于定位软管方向设置的第一安装通槽,通过连接转轴和第一安装通槽配合转动连接安装座和手柄。
7、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手柄横截面为工字形,所述工字形的手柄一侧缺口尺寸与安装座前段尺寸匹配,所述工字形的手柄另一侧缺口尺寸与安装座后段尺寸匹配,所述两个工字形的手柄对称设置于安装座中段两侧。
8、作为本技术的第三种优选方案,所述手柄的连接转轴上设置有定位卡盘,所述定位卡盘上均匀设置有若干半球形定位凹槽;两个定位卡盘同侧设置,安装座中段上靠近两个定位卡盘的侧面设置有限位座,所述限位座上设置有贯通限位座的第二安装通槽,所述第二安装通槽内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两侧均连接有定位珠,所述定位珠尺寸与定位凹槽匹配,所述定位珠位置与定位凹槽位置对应。
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10、本技术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乳管内病灶定位套管,用于在手术中对内含病灶的病变乳管进行标记;包含并优化了临床乳管内病灶定位所借用的两种定位器械——“静脉输液时采用的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附带的软性套管”与“眼科泪囊探针”的全部功能。
11、定位软管长7cm,带有刻度,材质为聚氯乙烯(pvc),相比较于现用2cm的针管套管来说长度更长,可适用于标记在乳管更深处的病灶;在术前与术中,医师可通过定位软管上的刻度判断套管在插入病变乳管后是否发生位移,便于医师将定位套管复位,持续发挥标记病灶功能;且手术中将定位软管与乳管一起离断后,连贯刻度的存在,可以帮助医师确保将全部定位套管取出,避免在患者体内残留;聚氯乙烯(pvc)软管材质使其可以在手术中与乳管一起离断,避免发生传统定位针二次插入乳管断端难度大,无法准确标记乳管内病灶,增加后续病理取材难度,导致病理漏诊几率增加的问题。
12、安装座中段长2cm,双侧连接长9cm,宽1.5cm,厚1.5cm的“工”字型结构可旋转的手柄;聚乙烯(pe)材质的可旋转手柄,通过旋转合适的角度可以达到保护前段套管避免其污染,充当术中把手以及更好地贴合于患者乳房皮肤表面等功能,防滑处理的表面(表面为磨砂设计以增加摩擦力)可提高医用胶带固定的有效性,有效防止定位套管发生移位、脱落;可旋转手柄向后闭合为握持态的设计也方便医师握持和调整定位套管,便于其插入病变乳管发挥标记病变乳管及指示乳管内病灶大致深度的功能。
13、安装座后段具有注射器标准插口,配合可替换的、具有不同功能的两种螺盖;第一螺盖带有9.5cm长的支撑芯,支撑芯不锈钢材质,圆柱体,末端为钝头且不外露于定位软管,避免刺伤组织;可以起到支撑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定位套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座(1)和第一螺盖(2),所述安装座(1)包括前段、中段和后段,所述安装座(1)内部设置有贯通前段、中段和后段的通道,安装座(1)前段和后段上设置有通道的开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定位套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对相同的手柄(6),所述手柄(6)一端设置有连接转轴(7),安装座(1)中段两侧有垂直于定位软管(3)方向设置的第一安装通槽(8),通过连接转轴(7)和第一安装通槽(8)配合转动连接安装座(1)和手柄(6)。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定位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6)横截面为工字形,所述工字形的手柄(6)一侧缺口尺寸与安装座(1)前段尺寸匹配,所述工字形的手柄(6)另一侧缺口尺寸与安装座(1)后段尺寸匹配,所述两个工字形的手柄(6)对称设置于安装座(1)中段两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定位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6)的连接转轴(7)上设置有定位卡盘(9),所述定位卡盘(9)上均匀设置有若干半球形定位凹槽(10);两个定位卡盘(9)同侧设置,安装座(1)中段上靠近两个定位卡盘(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定位套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座(1)和第一螺盖(2),所述安装座(1)包括前段、中段和后段,所述安装座(1)内部设置有贯通前段、中段和后段的通道,安装座(1)前段和后段上设置有通道的开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定位套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对相同的手柄(6),所述手柄(6)一端设置有连接转轴(7),安装座(1)中段两侧有垂直于定位软管(3)方向设置的第一安装通槽(8),通过连接转轴(7)和第一安装通槽(8)配合转动连接安装座(1)和手柄(6)。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定位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6)横截面为工字形,所述工字形的手柄(6)一侧缺口尺寸与安装座(1)前段尺寸匹配,所述工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晓倩,温健,李天琦,徐鹤峰,尚方剑,杨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医科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