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公开了汽车驾驶安全智能控制方法、设备、介质及产品,涉及智能交通控制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首先根据环境内移动物体的动作特征,判断移动物体的运动轨迹,然后根据移动物体的运动轨迹判断本车是否会与移动物体发生碰撞,进而当本车会与移动物体发生碰撞时,对驾驶员进行提醒,并对本车车速进行实时控制,进而避免本车与移动物体发生碰撞。本申请采用了基于移动物体动作特征的轨迹预测技术,对环境中的移动物体进行行为分析和运动轨迹预判,并结合本车运动状态进行碰撞评估,进而实现了停车场弯道通行的智能化管理和安全性提升,显著降低了人车混杂的道路环境中人车碰撞事故的发生概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智能驾驶控制,尤其涉及汽车驾驶安全智能控制方法、设备、介质及产品。
技术介绍
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路交通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是在人车混行的路段,行人、非机动车等移动物体与机动车的交通冲突频发,如何确保行车安全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汽车安全辅助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2、目前的汽车安全辅助系统主要采用摄像头和雷达等传感器来检测车辆周围的环境。这些系统通过传感器采集周围物体的位置信息,结合预设的安全距离阈值,当检测到物体进入预警区域时发出警报。同时,部分系统还会在紧急情况下主动进行制动,通过降低车速来避免碰撞的发生。
3、然而,由于移动物体的运动具有不确定性,仅依靠位置信息和简单的安全距离阈值判断来预警和控制,容易出现误报或漏报的情况。在城市道路等复杂环境下,行人和非机动车的运动轨迹往往呈现出不规则变化,这使得系统难以准确预判潜在的碰撞风险。此外,系统采取的预警和控制措施可能过于突兀,影响驾驶的舒适性和道路通行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驾驶安全智能控制方法、设备、介质及产品,旨在解决人车混杂的道路环境中发生人车碰撞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一种汽车驾驶安全智能控制方法,所述汽车驾驶安全智能控制方法包括:
3、根据环境内移动物体的动作特征,判断移动物体的运动轨迹;
4、根据所述移动物体的运动轨迹判断本车是否会与所述移动物体发生碰撞;
5、当所述本车会与所述移动物体发生碰撞时,对驾驶员进行提醒,并对本车车速进行实时控制,进而避免所述本车与所述移动物体发生碰撞。
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移动物体的运动轨迹判断本车是否会与所述移动物体发生碰撞步骤,具体包括:
7、根据所述移动物体的运动轨迹和所述本车的运动轨迹,计算所述移动物体的运动轨迹和所述本车的运动轨迹的交汇点;
8、根据所述交汇点的位置、所述本车实时运动速度和所述移动物体实时运动速度,计算所述本车运动至所述交汇点的第一时长和所述移动物体运动至所述交汇点的第二时长;
9、当所述第一时长等于所述第二时长时,确定所述本车会与所述移动物体发生碰撞;
10、当所述第一时长小于所述第二时长时,计算所述本车到达所述交汇点并完全驶过所述交汇点的第三时长;
11、当所述第一时长与所述第三时长的和等于所述第二时长时,确定所述本车会与所述移动物体发生碰撞。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当所述本车会与所述移动物体发生碰撞时,对驾驶员进行提醒,并对本车车速进行实时控制,进而避免所述本车与所述移动物体发生碰撞步骤,具体包括:
13、当所述本车会与所述移动物体发生碰撞时,对驾驶员进行提示,并基于预设安全速度、本车实时运动速度、移动物体实时运动速度和移动物体位置信息,计算预设减速度;
14、以所述预设减速度控制本车进行减速,直至所述本车处于预设安全速度。
1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以所述预设减速度控制本车进行减速,直至所述本车处于预设安全速度步骤,具体包括:
16、当以所述预设减速度控制本车进行减速的过程中,所述本车实时运动速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安全速度且所述移动物体将进入所述本车行驶路线时,控制所述本车以所述预设减速度进行减速,直至所述本车停止运动;
17、当以所述预设减速度控制本车进行减速的过程中,所述本车实时运动速度小于所述预设安全速度且所述移动物体将进行所述本车行驶路线时,根据所述移动物体位置信息,重新计算所述预设减速度,并以重新计算的所述预设减速度控制本车进行减速,直至所述本车处于所述预设安全速度。
1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以所述预设减速度控制本车进行减速,直至所述本车处于预设安全速度步骤,之后包括:
19、检测所述本车行驶速度和所述本车与前车的距离;当所述本车行驶速度大于预设速度阈值和/或所述本车与前车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时,提醒驾驶员进行减速;
20、实时获取所述本车的加速度变化率,并根据所述加速度变化率判断所述驾驶员是否执行减速操作;
21、当所述驾驶员没有执行所述减速操作时,控制踏板开度,以使所述本车行驶速度降低至所述预设速度阈值。
2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移动物体的动作特征,判断移动物体运动轨迹与所述本车行驶路线是否相交步骤,之前包括:
23、对所述驾驶员进行体温和行为监测;
24、当出现所述驾驶员身体体温超过第一预设温度或所述驾驶员的行为符合预设危险驾驶条件时,对所述驾驶员进行警告提示。
2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对所述驾驶员进行体温和行为监测步骤,之后还包括:
26、当出现所述驾驶员身体体温或身体部分部位的体温在第一预设时长内升高第二预设温度时,控制车辆停止运动,并呼叫救援;
27、在第二预设时长内,收到所述驾驶员停止呼叫救援指令时,停止呼叫救援。
28、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出一种汽车驾驶安全智能控制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配置为实现如上文所述的汽车驾驶安全智能控制方法的步骤。
29、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为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文所述汽车驾驶安全智能控制方法的步骤。
30、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文所述的汽车驾驶安全智能控制方法的步骤。
31、本申请提出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32、本申请首先根据环境内移动物体的动作特征,判断移动物体的运动轨迹,然后根据移动物体的运动轨迹判断本车是否会与移动物体发生碰撞,进而当本车会与移动物体发生碰撞时,对驾驶员进行提醒,并对本车车速进行实时控制,进而避免本车与移动物体发生碰撞。
33、具体而言,本申请中,由于采用了基于移动物体动作特征的轨迹预测技术,对环境中的移动物体进行行为分析和运动轨迹预判,并结合本车运动状态进行碰撞评估,所以能够准确预测移动物体是否会与本车发生碰撞,有效解决了传统系统仅依赖位置信息和简单安全距离阈值导致预警不准确的问题。通过对驾驶员进行及时提醒,并对车速进行实时控制,实现了本车与移动物体的有效避让,进而解决了传统系统在人车混行等复杂路段容易出现碰撞事故的,且控制策略机械僵硬和通行效率的问题,使整个安全控制过程更加智能化,解决了人车混杂的道路环境中发生人车碰撞的技术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驾驶安全智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驾驶安全智能控制方法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移动物体的运动轨迹判断本车是否会与所述移动物体发生碰撞步骤,具体包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本车会与所述移动物体发生碰撞时,对驾驶员进行提醒,并对本车车速进行实时控制,进而避免所述本车与所述移动物体发生碰撞步骤,具体包括: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以所述预设减速度控制本车进行减速,直至所述本车处于预设安全速度步骤,具体包括: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以所述预设减速度控制本车进行减速,直至所述本车处于预设安全速度步骤,之后包括: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移动物体的动作特征,判断移动物体运动轨迹与所述本车行驶路线是否相交步骤,之前包括: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驾驶员进行体温和行为监测步骤,之后还包括:
8.一种汽车驾驶安全智能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配置为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驾驶安全智能控制方法的步骤。
9.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为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汽车驾驶安全智能控制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驾驶安全智能控制方法的步骤。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驾驶安全智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驾驶安全智能控制方法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移动物体的运动轨迹判断本车是否会与所述移动物体发生碰撞步骤,具体包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本车会与所述移动物体发生碰撞时,对驾驶员进行提醒,并对本车车速进行实时控制,进而避免所述本车与所述移动物体发生碰撞步骤,具体包括: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以所述预设减速度控制本车进行减速,直至所述本车处于预设安全速度步骤,具体包括: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以所述预设减速度控制本车进行减速,直至所述本车处于预设安全速度步骤,之后包括: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移动物体的动作特征,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达,谢琦,李洋,胡颖,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