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软排线束。
技术介绍
1、常规连接器线束,涵盖不同的接线关系,每根对应的都是需要单独导线连接,导致产品臃肿不适用,总体重量大;屏蔽层使用屏蔽胶带,导致线束产品外形变大无法满足产品使用且电磁干扰效果不佳。随着装备升级,常规连接器线束的制作需求已经不满足设备信号的传输,对轻量化,扁平化,小型化,集成化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此外,现有的连接器线束不具备拉力检测功能,在线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外部的拉拽致使线束脱落或折断。因此,本申请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轻量化、扁平化且具备拉力检测功能的软排线束。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软排线束,包括:第一导线、第二导线以及拉力检测部;
2、所述第一导线包括多根平行设置的第一扁平导线、第一上绝缘层以及第一下绝缘层;所述第一扁平导线的上侧设置有所述第一上绝缘层,所述第一扁平导线的下侧设置有所述第一下绝缘层;
3、所述第二导线包括多根平行设置的第二扁平导线、第二上绝缘层以及第二下绝缘层;所述第二扁平导线的上侧设置有所述第二上绝缘层,所述第二扁平导线的下侧设置有所述第二下绝缘层;
4、所述第一导线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线的上侧,或,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的并排设置;所述第一导线的左端、所述第二导线的左端连接同一第一插头,所述第一导线的右端连接第二插头、所述第二导线的右端连接第三插头;
5、所述拉力检测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线和/或所述第二导线上,
6、可选的,所述第一扁平导线与所述第二扁平导线的高度及宽度相等。
7、可选的,所述第一上绝缘层、所述第一下绝缘层、所述第二上绝缘层以及所述第二下绝缘层的材质相同。
8、可选的,所述第一上绝缘层、所述第一下绝缘层、所述第二上绝缘层以及所述第二下绝缘层均设置有与扁平导线匹配的凹槽,扁平导线以嵌入的方式与绝缘层结合。
9、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线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线的上侧时,所述第一导线的左侧与所述第二导线的左侧通过胶水粘接;所述第一导线的右侧与所述第二导线的右侧分离设置;所述第一扁平导线与所述第二扁平导线交错设置。
10、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的并排设置时,所述第一扁平导线位于中部,所述第二扁平导线位于所述第一扁平导线的两侧;所述第一扁平导线以及所述第二扁平导线共用所述第一上绝缘层以及所述第一下绝缘层。
11、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线以及所述第二导线的上侧和/或下侧设置有屏蔽层。
12、可选的,所述拉力检测部包括应变部、第一弹性绝缘层、可拉伸导线以及第二弹性绝缘层;
13、所述应变部包括第一应变电阻、第二应变电阻、第三应变电阻、第四应变电阻以及x形导电件;
14、所述第一应变电阻、所述第二应变电阻、所述第三应变电阻以及所述第四应变电阻均为双s形电阻,双s形电阻包括两个上下串联设置的s形电阻;所述第一应变电阻与所述第二应变电阻对称设置在y轴的两侧;所述第四应变电阻与所述第二应变电阻对称设置在x轴的两侧;所述第三应变电阻与所述第一应变电阻对称设置在x轴的两侧;其中,所述x轴为所述拉力检测部的横向中线,所述y轴为所述拉力检测部的纵向中线,横向为所述第一导线或所述第二导线的延伸方向;
15、所述可拉伸导线包括间断导线以及弯曲导线;所述间断导线设置在所述弯曲导线的两侧;所述间断导线的数量为两根;所述弯曲导线的数量为多根,所述间断导线与所述弯曲导线的总数以及位置与所述第一扁平导线或所述第二扁平导线的总数以及位置相对应;所述弯曲导线两侧为平直部,中部为波浪弯曲部,所述波浪弯曲部的长度与间断导线的中断处长度相同;
16、所述间断导线包括左下位置的第一端子、右下位置的第二端子、左上位置的第三端子以及右上位置的第四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同轴设置;所述第三端子与所述第四端子同轴设置;所述第一端子连接所述第一应变电阻的外侧端点,所述第二端子连接所述第二应变电阻的外侧端点,所述第三端子连接所述第三应变电阻的外侧端点,所述第四端子连接所述第四应变电阻的外侧端点;
17、所述x形导电件的四个端点与对应位置的所述第一应变电阻、所述第二应变电阻、所述第三应变电阻以及所述第四应变电阻的内侧端点分别连接。
18、可选的,所述应变部、第一弹性绝缘层、可拉伸导线以及第二弹性绝缘层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弹性绝缘层用于隔离所述应变部以及所述可拉伸导线之间除连接端点的部分;所述应变部上侧覆盖有柔性保护层。
19、可选的,所述第一应变电阻交替穿设在所述弯曲导线的顶面与底面的两侧,且二者互不接触;所述第二应变电阻、所述第三应变电阻以及所述第四应变电阻的设置方式与所述第一应变电阻的设置方式相同;所述应变部与所述可拉伸导线由所述第一弹性绝缘层浇筑包覆,绝缘隔离;所述拉力检测部的整体厚度与所述第一导线或所述第二导线的厚度相同。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21、1、采用扁平的软排线束结构,单层线厚度可以做到0.2-0.5mm,满足大多数扁平空间设备的需求;采用软排线束,克服以往飞线设置的弊端,提高系统简化度。软排线束通过连接不同的插头,可实现各舱段或部件间电气连接,保证供电电源、开关采集信号、点火驱动信号、视频和通信数据等信号的正常互连及传输。
22、2、软排线束具备拉力检测功能,拉力检测部可检测导线整个截面范围的拉力,提高检测精度;拉力检测部与导线集成设置,在不改变导线布局及尺寸的前提下实现拉力检测,提高了系统整体的集成度。使用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连接对应的接线端子,提高便捷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软排线束,包括:第一导线、第二导线以及拉力检测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排线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扁平导线与所述第二扁平导线的高度及宽度相等。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排线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上绝缘层、所述第一下绝缘层、所述第二上绝缘层以及所述第二下绝缘层的材质相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排线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上绝缘层、所述第一下绝缘层、所述第二上绝缘层以及所述第二下绝缘层均设置有与扁平导线匹配的凹槽,扁平导线以嵌入的方式与绝缘层结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软排线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导线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线的上侧时,所述第一导线的左侧与所述第二导线的左侧通过胶水粘接;所述第一导线的右侧与所述第二导线的右侧分离设置;所述第一扁平导线与所述第二扁平导线交错设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软排线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的并排设置时,所述第一扁平导线位于中部,所述第二扁平导线位于所述第一扁平导线的两侧;所述第一扁平导线以及所述第二扁平导线共用所述第一上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软排线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导线以及所述第二导线的上侧和/或下侧设置有屏蔽层。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软排线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拉力检测部包括应变部、第一弹性绝缘层、可拉伸导线以及第二弹性绝缘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软排线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应变部、第一弹性绝缘层、可拉伸导线以及第二弹性绝缘层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弹性绝缘层用于隔离所述应变部以及所述可拉伸导线之间除连接端点的部分;所述应变部上侧覆盖有柔性保护层。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软排线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应变电阻交替穿设在所述弯曲导线的顶面与底面的两侧,且二者互不接触;所述第二应变电阻、所述第三应变电阻以及所述第四应变电阻的设置方式与所述第一应变电阻的设置方式相同;所述应变部与所述可拉伸导线由所述第一弹性绝缘层浇筑包覆,绝缘隔离;所述拉力检测部的整体厚度与所述第一导线或所述第二导线的厚度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排线束,包括:第一导线、第二导线以及拉力检测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排线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扁平导线与所述第二扁平导线的高度及宽度相等。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排线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上绝缘层、所述第一下绝缘层、所述第二上绝缘层以及所述第二下绝缘层的材质相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排线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上绝缘层、所述第一下绝缘层、所述第二上绝缘层以及所述第二下绝缘层均设置有与扁平导线匹配的凹槽,扁平导线以嵌入的方式与绝缘层结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软排线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导线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线的上侧时,所述第一导线的左侧与所述第二导线的左侧通过胶水粘接;所述第一导线的右侧与所述第二导线的右侧分离设置;所述第一扁平导线与所述第二扁平导线交错设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软排线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的并排设置时,所述第一扁平导线位于中部,所述第二扁平导线位于所述第一扁平导线的两侧;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佳伟,张俊,易先富,李进,付忠,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贵安新区东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