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核岛主设备换热组件制造,具体涉及一种绕管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1、换热组件是排出小型一体化反应堆堆芯产生热量的主要设备,是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压力边界的一部分,其管外介质为一回路反应堆冷却剂,管内介质为二回路给水,二回路给水被一回路冷却剂加热后,其出口形成过热蒸汽用于供汽或提供后端动力系统需要的能量或一定温度的过冷水用于供热或终端需要的能量。对于某些特殊结构大型换热器来说,当管束收口端采用管箍等定位元件进行定位固定时,可能会导致下列问题:1、由于安装不当造成连接处不牢固;2、管箍材料与换热管材料热膨胀系数不同导致连接处松动或应力集中;3、管箍与换热管接触受到冲击时易产生磨损,从而造成换热器运行状况产生问题且难以发现;4、发生地震等灾害时管箍容易失效进而造成危害。另外,绕管束在绕制过程中因缠绕、折弯等因素容易导致换热管减薄及变形,从而使得使用寿命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绕管式换热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3、提供一种绕管式换热器,其中,包括芯筒,所述芯筒的两端对称式设有前端和后端,所述芯筒的周侧环绕式布置有若干换热管束集,所述换热管束集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前端和所述后端,所述前端与所述芯筒之间、所述后端与所述芯筒之间分别设有折空区,所述换热管束集的两端分别于所述折空区内进行弯折。
4、如所述绕管式换热器,其中,所述换热管束集包括内层管束、
5、如所述绕管式换热器,其中,所述前端与所述芯筒之间、所述后端与所述芯筒之间分别设有折空区,所述中间管束和所述内层管束的两端分别于所述折空区内进行弯折。
6、如所述绕管式换热器,其中,每层管束收口直管段均匀分为n个换热区域,且上下端收口处一一对应,n≥3,n为自然数,每个换热区域换热管数量均布,无法各区均布时通过交错分区实现各区总数量相差最大为1。
7、如所述绕管式换热器,其中,所述前端、所述后端分别设有连接管孔,所述内层管束和所述中间管束的折弯点与前后所述连接管孔的轴线相对位置一致,所述内层管束和所述中间管束的前后端折弯方式一致,以形成管束端部插入所述连接管孔时的直段共线。
8、如所述绕管式换热器,其中,所述内层管束、所述中间管束和所述外层管束于所述折空区内的相邻两层之间的内外间距大于非所述折空区内的相邻两层之间的内外间距。
9、如所述绕管式换热器,其中,所述芯筒的周侧布置有纵向加强筋、周向加强筋和连接板,所述纵向加强筋与所述芯筒之间设置有垫条,所述垫条、所述纵向加强筋、所述周向加强筋通过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芯筒固定连接。
10、如所述绕管式换热器,其中,所述折空区内间隔布置有分区板,所述折空区通过所述分区板分区,每个区内的换热管总数量基本一致。
11、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2、1、实现每区单独形成热交换布局,且各层之间管束数量相同,无法各区均布时通过交错分区实现各区总数量相差最大为1,保证了各区基本相同的换热能力;
13、2、通过设置折空区及内层管束、中间管束折弯设计,实现取消管箍的固定方式,避免使用管箍带来的扰流及失效等问题;
14、3、换热管的折弯为立体空间结构或无直段的连续性过渡,后折的弯会因为延展性影响先折弯的形变数据,采取划分折弯区,通过模拟变形及试验校正对折弯区一次成型,解决了换热管形状记忆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绕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芯筒,所述芯筒的两端对称式设有前端和后端,所述芯筒的周侧环绕式布置有若干换热管束集,所述换热管束集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前端和所述后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绕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束集包括内层管束、中间管束和外层管束,所述中间管束为至少一层,每层管束换热管数量相同,且绕制方向相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绕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与所述芯筒之间、所述后端与所述芯筒之间分别设有折空区,所述中间管束和所述内层管束的两端分别于所述折空区内进行弯折。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绕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层管束收口直管段均匀分为n个换热区域,且上下端收口处一一对应,n≥3,n为自然数,每个换热区域换热管数量均布,无法各区均布时通过交错分区实现各区总数量相差最大为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绕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所述后端分别设有连接管孔,所述内层管束和所述中间管束的折弯点与前后所述连接管孔的轴线相对位置一致,所述内层管束和所述中间管束的前后端折弯方式一致,以形成管束端部插入所述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绕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管束、所述中间管束和所述外层管束于所述折空区内的相邻两层之间的内外间距大于非所述折空区内的相邻两层之间的内外间距。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绕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筒的周侧布置有纵向加强筋、周向加强筋和连接板,所述纵向加强筋与所述芯筒之间设置有垫条,所述垫条、所述纵向加强筋、所述周向加强筋通过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芯筒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绕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空区内间隔布置有分区板,所述折空区通过所述分区板分区,每个区内的换热管总数量基本一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绕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芯筒,所述芯筒的两端对称式设有前端和后端,所述芯筒的周侧环绕式布置有若干换热管束集,所述换热管束集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前端和所述后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绕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束集包括内层管束、中间管束和外层管束,所述中间管束为至少一层,每层管束换热管数量相同,且绕制方向相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绕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与所述芯筒之间、所述后端与所述芯筒之间分别设有折空区,所述中间管束和所述内层管束的两端分别于所述折空区内进行弯折。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绕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层管束收口直管段均匀分为n个换热区域,且上下端收口处一一对应,n≥3,n为自然数,每个换热区域换热管数量均布,无法各区均布时通过交错分区实现各区总数量相差最大为1。
5.如权利要求4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大峰,张菲茜,张慧芳,盛旭婷,袁舒梦,潘宗成,王培培,门启明,张超,刘畅,巢孟科,肖茂磊,行如意,杨星,张梦龙,张伟,史志龙,丁志伟,曹雄,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电气核电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