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持红外测温仪检定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277155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2-14 22:16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手持红外测温仪检定支架,涉及外测温仪检定支架技术领域,包括下移动导槽、上移动导槽、第一移动支架、第二移动支架、升降驱动机构、升降横梁、测温仪定位组件、第一避震防护结构、第二避震防护结构和第三避震防护结构,下移动导槽、上移动导槽对称设置在黑体炉的左右两侧壁上,第一移动支架一端分别与一侧下移动导槽和上移动导槽滑动连接,第二移动支架一端分别与另一侧下移动导槽和上移动导槽滑动连接;本技术通过由下移动导槽、上移动导槽、第一移动支架、第二移动支架和升降横梁组成的支架结构可实现收纳于黑体炉外侧与黑体炉形成整体,有利于收纳运输和使用,不需要进行支架与黑体炉的组装使用,用便捷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外测温仪检定支架,尤其涉及一种手持红外测温仪检定支架


技术介绍

1、红外测温仪是一种通过测量物体表面辐射的红外能量来确定物体的表面温度的计量仪器。为了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必须要对红外测温仪进行抽样检定。检定计量标准为黑体炉,即选择一个经溯源的黑体辐射源作为标准温度源,配置具有数字通讯接口功能的智能温控仪,实现对黑体辐射源标准温度的设定,并通过应用软件对黑体辐射源温度实现自动控制,同时再配备计算机、打印机等。检定时要求把红外测温仪按规定的检定距离固定在黑体炉辐射源空腔前方轴心线,瞄准辐射源中心。

2、目前手持式红外测温仪在市面上最为常见,现有技术中用于对手持红外测温仪进行检定的支架结构与黑体炉多为分体式结构,使用时需要与黑体炉进行装配,操作不便捷,且分体式结构导致支架结构与黑体炉需要分开进行储存保护,浪费收纳空间。因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手持红外测温仪检定支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持红外测温仪检定支架,通过由下移动导槽、上移动导槽、第一移动支架、第二移动支架和升降横梁组成的支架结构可实现收纳于黑体炉外侧与黑体炉形成整体,有利于收纳运输和使用,不需要进行支架与黑体炉的组装使用,用便捷性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手持红外测温仪检定支架,包括下移动导槽、上移动导槽、第一移动支架、第二移动支架、升降驱动机构、升降横梁、测温仪定位组件、第一避震防护结构、第二避震防护结构和第三避震防护结构,所述下移动导槽、上移动导槽对称设置在黑体炉的左右两侧壁上,所述第一移动支架一端分别与一侧所述下移动导槽和上移动导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移动支架一端分别与另一侧所述下移动导槽和上移动导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支架、第二移动支架上均设有刻度尺,所述下移动导槽和上移动导槽之间设有第一避震防护结构,所述第二避震防护结构设置在黑体炉的后端一侧,且所述第二避震防护结构与下移动导槽、上移动导槽连接,所述升降驱动机构设置在第一移动支架和第二移动支架内部,所述升降横梁设置在黑体炉的前端一侧,且所述升降横梁与升降驱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三避震防护结构设置在升降横梁的顶部和底部;

4、所述测温仪定位组件包括定位槽和限位件,所述升降横梁顶部中间处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内部设有限位件。

5、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下移动导槽内部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设有多个,所述第一移动支架和第二移动支架上设有与固定孔适配的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与固定孔连接。

6、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避震防护结构包括连接板、第一避震弹簧和第一避震板,所述下移动导槽和上移动导槽之间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有多组,所述连接板上设有第一避震弹簧,所述第一避震板背面与第一避震弹簧一端连接。

7、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避震防护结构包括连接架、第二弹簧和第二避震板,所述连接架设置在黑体炉的后端,所述连接架四角与下移动导槽、上移动导槽连接,所述连接架一侧设有第二避震板,所述第二避震板设有多组,多组所述第二避震板均通过第二避震弹簧与连接架连接。

8、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三避震防护结构包括支撑架、第三避震弹簧和第三避震板,所述支撑架与升降横梁的顶部和底部安装,所述支撑架一侧设有第三避震板,所述第三避震板通过第三避震弹簧与支撑架连接。

9、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限位件包括螺母座、限位螺栓和限位板,所述升降横梁一侧设有螺母座,所述螺母座上设有限位螺栓,所述定位槽内滑动设有限位板,所述限位螺栓一端与限位板转动连接。

10、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包括升降螺杆、导杆和移动座,所述第一移动支架、第二移动支架一端的纵梁上均设有通槽,所述第一移动支架一端的纵梁内部转动设有升降螺杆,所述第二移动支架一端的纵梁内部设有导杆,所述升降螺杆、导杆上均设有移动座,所述移动座一端贯穿出通槽,所述升降横梁与两个移动座连接。

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通过下移动导槽、上移动导槽对称设置在黑体炉的左右两侧壁上,将第一移动支架和第二移动支架分别与同侧的下移动导槽、上移动导槽滑动连接,将用于固定手持式测温仪的定位组件设置在第一移动支架和第二移动支架一端之间的升降横梁上,使得本技术的由下移动导槽、上移动导槽、第一移动支架、第二移动支架和升降横梁组成的支架结构可实现收纳于黑体炉外侧与黑体炉形成整体,有利于收纳运输和使用,不需要进行支架与黑体炉的组装使用,用便捷性高,通过设置第一避震防护结构、第二避震防护结构和第三避震防护结构可在由下移动导槽、上移动导槽、第一移动支架、第二移动支架和升降横梁组成的支架结构上形成围护式的避震结构,第一避震防护结构、第二避震防护结构和第三避震防护结构可防止外力撞击作用在支架结构以及黑体炉上,提高了支架结构与黑体炉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稳定性、安全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手持红外测温仪检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下移动导槽(1)、上移动导槽(2)、第一移动支架(3)、第二移动支架(4)、升降驱动机构、升降横梁(5)、测温仪定位组件(6)、第一避震防护结构(7)、第二避震防护结构(8)和第三避震防护结构(9),所述下移动导槽(1)、上移动导槽(2)对称设置在黑体炉(10)的左右两侧壁上,所述第一移动支架(3)一端分别与一侧所述下移动导槽(1)和上移动导槽(2)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移动支架(4)一端分别与另一侧所述下移动导槽(1)和上移动导槽(2)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支架(3)、第二移动支架(4)上均设有刻度尺(16),所述下移动导槽(1)和上移动导槽(2)之间设有第一避震防护结构(7),所述第二避震防护结构(8)设置在黑体炉(10)的后端一侧,且所述第二避震防护结构(8)与下移动导槽(1)、上移动导槽(2)连接,所述升降驱动机构设置在第一移动支架(3)和第二移动支架(4)内部,所述升降横梁(5)设置在黑体炉(10)的前端一侧,且所述升降横梁(5)与升降驱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三避震防护结构(9)设置在升降横梁(5)的顶部和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持红外测温仪检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移动导槽(1)内部设有固定孔(11),所述固定孔(11)设有多个,所述第一移动支架(3)和第二移动支架(4)上设有与固定孔(11)适配的固定螺栓(12),所述固定螺栓(12)与固定孔(1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持红外测温仪检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避震防护结构(7)包括连接板(701)、第一避震弹簧(702)和第一避震板(703),所述下移动导槽(1)和上移动导槽(2)之间设有连接板(701),所述连接板(701)设有多组,所述连接板(701)上设有第一避震弹簧(702),所述第一避震板(703)背面与第一避震弹簧(702)一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持红外测温仪检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避震防护结构(8)包括连接架(801)、第二弹簧(802)和第二避震板(803),所述连接架(801)设置在黑体炉(10)的后端,所述连接架(801)四角与下移动导槽(1)、上移动导槽(2)连接,所述连接架(801)一侧设有第二避震板(803),所述第二避震板(803)设有多组,多组所述第二避震板(803)均通过第二避震弹簧与连接架(801)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持红外测温仪检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避震防护结构(9)包括支撑架(901)、第三避震弹簧(902)和第三避震板(903),所述支撑架(901)与升降横梁(5)的顶部和底部安装,所述支撑架(901)一侧设有第三避震板(903),所述第三避震板(903)通过第三避震弹簧(902)与支撑架(901)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持红外测温仪检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包括螺母座(602)、限位螺栓(603)和限位板(604),所述升降横梁(5)一侧设有螺母座(602),所述螺母座(602)上设有限位螺栓(603),所述定位槽(601)内滑动设有限位板(604),所述限位螺栓(603)一端与限位板(604)转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持红外测温仪检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包括升降螺杆(13)、导杆(14)和移动座(15),所述第一移动支架(3)、第二移动支架(4)一端的纵梁上均设有通槽,所述第一移动支架(3)一端的纵梁内部转动设有升降螺杆(13),所述第二移动支架(4)一端的纵梁内部设有导杆(14),所述升降螺杆(13)、导杆(14)上均设有移动座(15),所述移动座(15)一端贯穿出通槽,所述升降横梁(5)与两个移动座(15)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持红外测温仪检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下移动导槽(1)、上移动导槽(2)、第一移动支架(3)、第二移动支架(4)、升降驱动机构、升降横梁(5)、测温仪定位组件(6)、第一避震防护结构(7)、第二避震防护结构(8)和第三避震防护结构(9),所述下移动导槽(1)、上移动导槽(2)对称设置在黑体炉(10)的左右两侧壁上,所述第一移动支架(3)一端分别与一侧所述下移动导槽(1)和上移动导槽(2)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移动支架(4)一端分别与另一侧所述下移动导槽(1)和上移动导槽(2)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支架(3)、第二移动支架(4)上均设有刻度尺(16),所述下移动导槽(1)和上移动导槽(2)之间设有第一避震防护结构(7),所述第二避震防护结构(8)设置在黑体炉(10)的后端一侧,且所述第二避震防护结构(8)与下移动导槽(1)、上移动导槽(2)连接,所述升降驱动机构设置在第一移动支架(3)和第二移动支架(4)内部,所述升降横梁(5)设置在黑体炉(10)的前端一侧,且所述升降横梁(5)与升降驱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三避震防护结构(9)设置在升降横梁(5)的顶部和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持红外测温仪检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移动导槽(1)内部设有固定孔(11),所述固定孔(11)设有多个,所述第一移动支架(3)和第二移动支架(4)上设有与固定孔(11)适配的固定螺栓(12),所述固定螺栓(12)与固定孔(1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持红外测温仪检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避震防护结构(7)包括连接板(701)、第一避震弹簧(702)和第一避震板(703),所述下移动导槽(1)和上移动导槽(2)之间设有连接板(701),所述连接板(701)设有多组,所述连接板(701)上设有第一避震弹簧(702),所述第一避震板(703)背面与第一避震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翠华徐叶青程翠兰诸华平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恒瑞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