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显示,具体涉及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1、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触摸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根据玻璃面板、触控面板和显示面板的相对位置关系,触控显示装置又分为内嵌式(in-cell)、表面式(on-cell)和外挂式三种;其中,内嵌式触摸屏以具有集成度高、薄型以及性能优越等优点,成为触控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2、在内嵌式触控显示装置中,显示区被分割成多个感应垫(sensor pad),感应垫通过触控引线集中连接至tddi(触控显示集成ic),触控引线通过过孔与感应垫电连接;在贯穿式设计中,触控引线贯穿整个面板,触控引线与数据线同层设置,并在其所控制的感应垫处通过过孔与感应垫相连,从而会降低显示面板透过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以缓解相关技术中的不足。
2、为实现上述功能,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4、衬底;
5、触控走线层,设于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触控走线层包括多条触控走线;
6、第一导电层,与所述触控走线层异层设置,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多条所述数据线,所述数据线的至少部分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触控走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
7、第一电极层,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绝缘设置,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触控电极,一所述触控电极与一所述触控走线对应连
8、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9、第一绝缘层,设于所述触控走线层和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
10、驱动电路层,设于所述触控走线层和所述第一电极层之间,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的第一金属层、第二绝缘层、有源层、第二金属层以及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源漏极层和所述第一导电层;
11、平坦层,设于所述驱动电路层和所述第一电极层之间。
12、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上的钝化层和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设于所述钝化层远离所述第一电极层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连接电极;
13、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开设有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所述第一开孔位于所述触控走线上,所述第一开孔穿过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三绝缘层、所述平坦层以及所述钝化层,所述第二开孔位于所述触控电极上,所述第二开孔穿过所述钝化层,所述连接电极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开孔连接所述触控走线,所述连接电极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开孔连接所述触控电极。
14、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极层还包括个间隔设置的像素电极,所述触控走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像素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15、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一侧的绑定端子,所述绑定端子位于非显示区内,所述非显示区包括扇出走线区,所述扇出走线区位于所述非显示区靠近所述显示区的一端;
16、所述数据线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第一线段和位于所述扇出走线区内第二线段,所述触控走线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第一触控子线和位于所述扇出走线区内第二触控子线;
17、其中,所述第一线段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触控子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二线段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触控子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部分错开。
18、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栅极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多条栅极线,所述栅极线包括位于所述扇出走线区内第三线段;
19、其中,所述第三线段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线段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重叠。
20、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扇出走线区内,位于所述触控走线层中任意两相邻的所述触控走线之间的节距为第一走线节距,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中任意两相邻的所述数据线之间的节距为第二走线节距,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中任意两相邻的所述数据线之间的节距为第三走线节距
21、其中,所述第一走线节距小于所述第二走线节距,所述第一走线节距小于所述第三走线节距。
22、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走线节距大于或等于2.5微米,且小于或等于5.5微米;所述第二走线节距大于或等于3微米,且小于或等于5.5微米;所述第三走线节距大于或等于2.5微米,且小于或等于5.5微米,且所述第二走线节距等于所述第一走线节距。
23、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扇出走线区内,所述第一线段的包括第一倾斜部分,所述第二触控子线包括第二倾斜部分,所述第一倾斜部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倾斜部分的延伸方向呈一预设夹角。
24、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
25、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设置所述触控走线和所述数据线异层设置,且所述数据线的至少部分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触控走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从而减小所述触控走线与对像素开口率的影响,提升像素穿透率,进而有利于提升所述显示面板的整体显示效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上的钝化层和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设于所述钝化层远离所述第一电极层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连接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层还包括个间隔设置的像素电极,所述触控走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像素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一侧的绑定端子,所述绑定端子位于非显示区内,所述非显示区包括扇出走线区,所述扇出走线区位于所述非显示区靠近所述显示区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栅极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多条栅极线,所述栅极线包括位于所述扇出走线区内第三线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扇出走线区内,位于所述触控走线层中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走线节距大于或等于2.5微米,且小于或等于5.5微米;所述第二走线节距大于或等于3微米,且小于或等于5.5微米;所述第三走线节距大于或等于2.5微米,且小于或等于5.5微米,且所述第二走线节距等于所述第一走线节距。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扇出走线区内,所述第一线段的包括第一倾斜部分,所述第二触控子线包括第二倾斜部分,所述第一倾斜部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倾斜部分的延伸方向呈一预设夹角。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上的钝化层和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设于所述钝化层远离所述第一电极层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连接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层还包括个间隔设置的像素电极,所述触控走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像素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一侧的绑定端子,所述绑定端子位于非显示区内,所述非显示区包括扇出走线区,所述扇出走线区位于所述非显示区靠近所述显示区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栅极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多条栅极线,所述栅极线包括位于所述扇出走线区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茂霞,胡道兵,唐诗,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