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堤堤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27067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2-14 22:12
本技术涉及海堤结构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海堤堤顶结构,其包括堤顶路、迎水侧防浪墙和背水侧防浪墙,所述堤顶路位于海堤顶部,所述迎水侧防浪墙和背水侧防浪墙分别设置于海堤顶部的迎水侧和背水侧,并与堤顶路衔接;其中,所述迎水侧防浪墙上沿堤长方向间距布置有若干排浪口,所述排浪口呈喇叭状,且小口朝迎水侧、大口朝背水侧;并且,所述堤顶路顶面靠近迎水侧防浪墙处低于靠近背水侧防浪墙处,并呈缓坡状。本技术集消浪、滞浪、排浪功能于一体,既能降低堤顶高程,同时又能减少堤后越浪量,提高海堤的防洪潮能力;且本技术结构施工简便,仅涉及海堤堤顶结构的新建或改造,建设成本低,运行管理方便,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海堤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消、滞、排一体化的海堤堤顶结构


技术介绍

1、随着社会发展,为提高城市抵御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近年来沿海各地纷纷提高海堤工程的防洪潮标准;再者,近年来风暴潮等极端自然现象常发,潮位不断升高。两者叠加导致海堤工程的设计潮位增高较大,要求海堤堤顶高程更高。但受海堤建设条件、建设成本、海堤的生态景观功能需求等众多因素的制约,海堤堤顶高程难以不断提高。因此,如何通过新的技术措施降低海堤的堤顶高程,并同时减少堤后越浪量是本领域的技术难题。

2、如中国专利zl201710511221.9通过复杂的海堤断面体系达到消浪降低堤顶高程和减少越浪量的目的;中国专利zl202120319801.x通过在堤身上埋设蓄浪井、回排通道用于回排越浪以减少越浪量。上述技术均涉及堤防堤身结构,适用于新建海堤工程时与海堤堤身填筑统筹考虑,但目前我国已经修建了大量的海堤,涉及对海堤堤身进行改造的技术工程建设成本高,因此,若专利技术一种仅涉及海堤堤顶,并可降低海堤堤顶高程、减少堤后越浪量的新技术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技术提出一种海堤堤顶结构,以解决:如何通过海堤堤顶结构便可实现消浪、滞浪和排浪。

2、本技术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3、一种海堤堤顶结构,包括堤顶路、迎水侧防浪墙和背水侧防浪墙,所述堤顶路位于海堤顶部,所述迎水侧防浪墙和背水侧防浪墙分别设置于海堤顶部的迎水侧和背水侧,并与堤顶路衔接;其中,

4、所述迎水侧防浪墙上沿堤长方向间距布置有若干排浪口,所述排浪口呈喇叭状,且小口朝迎水侧、大口朝背水侧;并且,

5、所述堤顶路顶面靠近迎水侧防浪墙处低于靠近背水侧防浪墙处,并呈缓坡状。

6、优选的,所述排浪口开口底部不高于堤顶路。

7、优选的,所述迎水侧防浪墙包括若干间距布置的分段墙体,每相邻两个分段墙体之间形成槽状的排浪口,且槽深不小于排浪口的大口宽度。

8、优选的,所述迎水侧防浪墙为连续墙体,所述排浪口呈门洞状,且洞口最小高度不小于排浪口的大口宽度。

9、优选的,所述排浪口的小口宽度0.15m~0.25m,大口宽度为小口宽度的2倍。

10、优选的,所述排浪口的大口相对于小口的外扩角为12°~18°。

11、优选的,所述排浪口的布置间距为2m~5m。

12、优选的,所述堤顶路的路面结构与迎水侧防浪墙、背水侧防浪墙衔接处均设有衔接缝止水设施。

13、优选的,所述迎水侧防浪墙顶高程低于背水侧防浪墙顶高程。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5、(1)采用本技术的海堤堤顶结构,波浪从海域传递至海堤时撞击迎水侧防浪墙,撞击作用消耗了能量,波能减弱,为波浪的第一次消能;其中翻过迎水侧防浪墙的越浪短暂滞留在迎水侧防浪墙、堤顶路、背水侧防浪墙形成的滞浪池中,越浪跌落进入滞浪池产生翻滚紊动,形成第二次消能;滞留在滞浪池中的越浪逐渐增多,在水体势能的作用下将自行通过排浪口向迎水侧流动,在排浪口喇叭状的束流效应下,流速增大,与海堤迎水侧外的波浪产生对冲,可消减波浪能量,形成第三次消能。如此,经上述三次消能,使波能大幅降低,从而降低波浪爬高,进而可降低海堤堤顶高程。

16、(2)通过在迎水侧防浪墙上布置喇叭状排浪口,且小口朝迎水侧、大口朝背水侧,可减少海堤迎水侧的波浪在波峰时经排浪口涌入滞浪池;同时水体易从大口处流向小口处,便于滞浪池中的越浪经排浪口流向海堤迎水侧外;采用《海堤工程设计规范》以及水力学中相关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分析,若越浪量乘以排浪口布置间距不大于排浪口的过流能力,则大部分滞留在滞浪池中的越浪可排回迎水侧外的海域中。如此,经上述滞浪及排浪,可大幅减少进入堤后的越浪量。

17、(3)本技术集消浪、滞浪、排浪功能于一体,既能降低堤顶高程,同时又能减少堤后越浪量,提高海堤的防洪潮能力;且本技术结构施工简便,仅涉及海堤堤顶结构(不涉及堤身)的新建或改造,建设成本低,运行管理方便,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18、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海堤堤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堤顶路、迎水侧防浪墙和背水侧防浪墙,所述堤顶路位于海堤顶部,所述迎水侧防浪墙和背水侧防浪墙分别设置于海堤顶部的迎水侧和背水侧,并与堤顶路衔接;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堤堤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浪口开口底部不高于堤顶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堤堤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迎水侧防浪墙包括若干间距布置的分段墙体,每相邻两个分段墙体之间形成槽状的排浪口,且槽深不小于排浪口的大口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堤堤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迎水侧防浪墙为连续墙体,所述排浪口呈门洞状,且洞口最小高度不小于排浪口的大口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堤堤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浪口的小口宽度0.15m~0.25m,大口宽度为小口宽度的2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堤堤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浪口的大口相对于小口的外扩角为12°~1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堤堤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浪口的布置间距为2m~5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堤堤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堤顶路的路面结构与迎水侧防浪墙、背水侧防浪墙衔接处均设有衔接缝止水设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堤堤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迎水侧防浪墙顶高程低于背水侧防浪墙顶高程。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堤堤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堤顶路、迎水侧防浪墙和背水侧防浪墙,所述堤顶路位于海堤顶部,所述迎水侧防浪墙和背水侧防浪墙分别设置于海堤顶部的迎水侧和背水侧,并与堤顶路衔接;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堤堤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浪口开口底部不高于堤顶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堤堤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迎水侧防浪墙包括若干间距布置的分段墙体,每相邻两个分段墙体之间形成槽状的排浪口,且槽深不小于排浪口的大口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堤堤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迎水侧防浪墙为连续墙体,所述排浪口呈门洞状,且洞口最小高度不小于排浪口的大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俊昂黄宇容秦茂洁王志轩刘中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