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楼面平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267480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2-14 22:10
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体系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楼面平板结构,包括核心筒、外部框架和楼层板,楼层板包括一体浇筑成型的第一厚度板、第二厚度板、第三厚度板和第四厚度板,核心筒的外侧设有环形分布的第一厚度板,外部框架的内侧设有环形分布的第二厚度板,第三厚度板连接在第一厚度板与第二厚度板之间,第一厚度板、第二厚度板与第三厚度板之间围成的区域内布置有第四厚度板,第一厚度板的厚度小于第三厚度板的厚度,第四厚度板的厚度小于第一厚度板的厚度。通过第三厚度板加强核心筒与外部框架之间的连接,改变传统梁板结构的传力途径,在保证整体承载力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增加了楼层净高,降低施工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体系,特别是涉及一种楼面平板结构


技术介绍

1、办公楼建筑由于其较大的使用空间需求而柱网较大,为了追求理想的楼层净高,建筑层高往往设置较高。对于超甲级办公楼,对净高的要求则更高,若采用传统的梁板结构体系,内部梁截面的主要尺寸在300x700至300x900mm,梁截面高度大是造成层高较高的主要因素,而层高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建筑总高度的增加,并且传统梁板结构在核心筒角部梁柱节点施工难度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楼面平板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梁板结构体系因梁截面高度大而增加层高及核心筒角部梁柱节点施工难度大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楼面平板结构,包括核心筒、外部框架和楼层板,所述楼层板包括一体浇筑成型的第一厚度板、第二厚度板、第三厚度板和第四厚度板,所述核心筒的外侧设有环形分布的所述第一厚度板,所述外部框架的内侧设有呈环形分布的所述第二厚度板,所述第三厚度板连接在所述外部框架与所述核心筒之间,所述第一厚度板、所述第二厚度板与所述第三厚度板之间围成的区域内布置有所述第四厚度板,所述第一厚度板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二厚度板的厚度,所述第一厚度板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三厚度板的厚度,所述第四厚度板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厚度板的厚度。

3、优选地,所述第三厚度板的厚度范围为400-500mm。

4、优选地,所述第一厚度板与所述第二厚度板的厚度范围为300-400mm。

5、优选地,所述第四厚度板的厚度范围为200-300mm。

6、优选地,所述核心筒包括剪力墙和核心筒框架梁,所述剪力墙与所述核心筒框架梁在水平面内连接成封闭结构,所述第三厚度板与所述剪力墙连接。

7、优选地,所述第三厚度板连接在所述剪力墙的角部。

8、优选地,所述楼层板设有配筋,所述配筋包括通长钢筋和附加钢筋。

9、优选地,所述外部框架包括外框架梁和外框架柱,所述第三厚度板与所述外框架柱连接。

10、优选地,所述核心筒与所述外部框架之间的距离范围为9000-13000mm,相邻的两个所述外框架柱之间的距离范围为9000-12000mm。

11、优选地,所述第一厚度板、所述第二厚度板、所述第三厚度板的宽度范围为2000-2500mm。

1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楼面平板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在核心筒的外侧与外部框架的内侧分别设置厚度大于第四厚度板的第一厚度板、第二厚度板,同时在外部框架和核心筒之间连接厚度大于第一厚度板的第三厚度板,在核心筒、外部框架以及楼层板上通过局部加厚板增大了楼层板的刚度,提高了楼板承载力,通过第三厚度板加强核心筒与外部框架之间的连接,优化了不规则板块的划分,明确了传力途径,改变了传统梁板结构的传力途径,由于楼层板由第一厚度板、第二厚度板、第三厚度板和第四厚度板一体浇筑成型,在保证整体承载力满足要求的前提下,省略了梁结构以及核心筒角部梁柱节点,增加了楼层净高,降低施工难度,取得显著的综合经济效益。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楼面平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核心筒(1)、外部框架(2)和楼层板(3),所述楼层板(3)包括一体浇筑成型的第一厚度板(31)、第二厚度板(32)、第三厚度板(33)和第四厚度板(34),所述核心筒(1)的外侧设有环形分布的所述第一厚度板(31),所述外部框架(2)的内侧设有呈环形分布的所述第二厚度板(32),所述第三厚度板(33)连接在所述外部框架(2)与所述核心筒(1)之间,所述第一厚度板(31)、所述第二厚度板(32)与所述第三厚度板(33)之间围成的区域内布置有所述第四厚度板(34),所述第一厚度板(31)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二厚度板(32)的厚度,所述第一厚度板(31)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三厚度板(33)的厚度,所述第四厚度板(34)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厚度板(31)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面平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厚度板(33)的厚度范围为400-5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面平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厚度板(31)与所述第二厚度板(32)的厚度范围为300-4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面平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厚度板(34)的厚度范围为200-3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楼面平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筒(1)包括剪力墙(11)和核心筒框架梁(12),所述剪力墙(11)与所述核心筒框架梁(12)在水平面内连接成封闭结构,所述第三厚度板(33)与所述剪力墙(11)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楼面平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厚度板(33)连接在所述剪力墙(11)的角部。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楼面平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楼层板(3)设有配筋(4),所述配筋(4)包括通长钢筋和附加钢筋。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楼面平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框架(2)包括外框架梁(21)和外框架柱(22),所述第三厚度板(33)与所述外框架柱(22)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楼面平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筒(1)与所述外部框架(2)之间的距离范围为9000-13000mm,相邻的两个所述外框架柱(22)之间的距离范围为9000-1200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楼面平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厚度板(31)、所述第二厚度板(32)、所述第三厚度板(33)的宽度范围为2000-2500mm。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楼面平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核心筒(1)、外部框架(2)和楼层板(3),所述楼层板(3)包括一体浇筑成型的第一厚度板(31)、第二厚度板(32)、第三厚度板(33)和第四厚度板(34),所述核心筒(1)的外侧设有环形分布的所述第一厚度板(31),所述外部框架(2)的内侧设有呈环形分布的所述第二厚度板(32),所述第三厚度板(33)连接在所述外部框架(2)与所述核心筒(1)之间,所述第一厚度板(31)、所述第二厚度板(32)与所述第三厚度板(33)之间围成的区域内布置有所述第四厚度板(34),所述第一厚度板(31)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二厚度板(32)的厚度,所述第一厚度板(31)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三厚度板(33)的厚度,所述第四厚度板(34)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厚度板(31)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面平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厚度板(33)的厚度范围为400-5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面平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厚度板(31)与所述第二厚度板(32)的厚度范围为300-4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面平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厚度板(34)的厚度范围为200-300mm。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龙生刘桂斌邹扬王松帆汤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