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颅内动脉瘤封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颅内动脉瘤封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4261838 阅读:1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2-14 22: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颅内动脉瘤封堵装置,属于介入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一种颅内动脉瘤封堵装置,包括瘤内部件、瘤外封堵部件、连接部件、输送导丝、输送导管,瘤内部件与瘤外封堵部件均具有收缩状态与膨胀状态,瘤内部件置于瘤体的内腔;瘤外封堵部件用于压紧瘤体入口的外侧壁;连接部件设置在瘤内部件与瘤外封堵部件之间并用于连接瘤内部件与瘤外封堵部件;瘤外封堵部件可在连接部件上移动,以调整与瘤内部件之间距离;输送导丝远端与连接部件近端可拆卸式固定连接;输送导管用于盛装压缩状态下的瘤内部件与瘤外封堵部件;用于解决现有的颅内动脉瘤治疗装置不能有效阻止血流进一步流入瘤体,及对瘤体造成损伤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介入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颅内动脉瘤封堵装置


技术介绍

1、颅内动脉瘤多见于颅内动脉分叉部位,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

2、传统颅内动脉瘤治疗手段包括:

3、(1)外科手术治疗,动脉瘤颈夹闭术、动脉瘤颈结扎术、巨大动脉瘤的切开缝合术等,但是这种治疗方式对患者身体损伤较大。

4、(2)内科药物治疗,通过给患者口服或注射药物,以控制那些能够诱发动脉瘤破裂的潜在危险因素,如控制患者血压等,但是这种治疗方式治疗周期长、见效慢。

5、(3)微创介入治疗,弹簧圈填塞动脉瘤腔、液体胶填塞动脉瘤腔、以及支架辅助填塞等,以其微创的治疗手段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而被广泛推广。

6、微创介入治疗的方式通常是向瘤体内填充弹簧圈以使得动脉瘤内的血液流场变化,减少血液对动脉瘤内壁的冲击,进而减少动脉瘤扩大的风险,然后在瘤口位置填充弹簧圈封堵部件,以阻止外部血液继续流入瘤体内。如专利文献号为cn113069168a公开的一种颅内动脉瘤封堵装置,具有基体与3d弹簧圈,使用时,3d弹簧圈用于填充进瘤内,基体作为封堵部件安装在瘤体内的入口位置以阻止弹簧圈从瘤体内脱离,并能阻止血液进一步流入瘤体内。

7、现有的这种治疗动脉瘤的装置因为封堵部件设置在瘤体内部,与瘤体内侧壁之间的缝隙不能完全保证封堵严实,且在血流的冲击下,封堵部件会压缩弹簧圈导致封堵部件与瘤体内侧壁之间出现缝隙,最终血液继续流入瘤体内,影响治疗效果;另外,这种装置的弹簧圈在血流的冲击下往复变形,会进一步挤压瘤体侧壁,严重时会导致瘤体破裂。

8、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的改进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颅内动脉瘤封堵装置,以解决现有的颅内动脉瘤治疗装置不能有效阻止血流进一步流入瘤体,及对瘤体造成损伤的技术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颅内动脉瘤封堵装置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颅内动脉瘤封堵装置,包括:

4、瘤内部件,所述瘤内部件具有收缩状态与膨胀状态,置于瘤体的内腔;

5、瘤外封堵部件,所述瘤外封堵部件具有收缩状态与膨胀状态,用于压紧瘤体入口的外侧壁;

6、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设置在瘤内部件与瘤外封堵部件之间并用于连接瘤内部件与瘤外封堵部件;

7、输送导丝,所述输送导丝远端与连接部件近端可拆卸式固定连接,用于释放瘤内部件与瘤外封堵部件;

8、输送导管,所述输送导管用于盛装压缩状态下的瘤内部件与瘤外封堵部件,并将瘤内部件与瘤外封堵部件输送进设定位置。

9、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瘤内部件近端具有第一显影环,所述瘤外封堵部件远端具有第二显影环,用于显示瘤内部件与瘤外封堵部件之间的距离。

10、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部件为螺杆结构,所述螺杆结构远端与瘤内部件转动连接,近端穿过瘤外封堵部件的中部,并与瘤外封堵部件螺纹连接。

11、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瘤外封堵部件上设置有密封膜,用于阻止血液流入瘤体内部。

12、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密封膜设置在瘤外封堵部件膨胀后朝向瘤内部件的一侧。

13、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部件近端与输送导丝的远端具有连接结构,可轴向连接连接部件与输送导丝,且可周向挡止输送导丝与连接部件相对转动。

14、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结构具有横截面为多边形的凸块与凹槽,凹槽的形状与凸块相适配,所述凹槽设置在连接部件近端的端面上,对应所述凸块设置在输送导丝远端的端面上,所述凸块用于深入凹槽内与凹槽连接。

15、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凹槽内设置有第一磁块,对应所述凸块内设置有可与第一磁块相互作用的第二磁块,用于保证凸块与凹槽的快速拆装。

16、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磁块外螺旋缠绕有电磁线圈,以使第二磁块的磁性可以控制。

17、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瘤外封堵部件膨胀状态为盘形形状。

18、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颅内动脉瘤封堵装置在使用时,瘤内部件释放在瘤体内部以对瘤体内部的血流进行扰动,瘤外封堵部件释放在瘤体外部并压紧瘤体入口的外侧壁,从而阻止外部血液继续流入瘤体内,且瘤外封堵部件可在连接部件上移动,以调整与瘤内部件之间距离,保证瘤内部件与瘤外封堵部件加紧瘤入口处的侧壁,保证瘤内部件与瘤外封堵部件在治疗过程中的稳定状态,即使血流冲击瘤外封堵部件,瘤外封堵部件只会更加紧贴瘤体入口外侧壁,从而使得瘤体入口密封的更加严密,血液更加不容易流入瘤体内部,保证治疗效果;另外,因为瘤内部件与瘤外封堵部件通过连接部件稳定地夹持在瘤体入口的侧壁上,血流冲击瘤外封堵部件时,外封堵部件不会再过度向内挤压瘤内部件,提升了治疗过程中瘤体的安全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颅内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瘤内部件(1)近端具有第一显影环(6),所述瘤外封堵部件(2)远端具有第二显影环(7),用于显示瘤内部件(1)与瘤外封堵部件(2)之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3)为螺杆结构,所述螺杆结构远端与瘤内部件(1)转动连接,近端穿过瘤外封堵部件(2)的中部,并与瘤外封堵部件(2)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颅内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瘤外封堵部件(2)上设置有密封膜(8),用于阻止血液流入瘤体(11)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颅内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膜(8)设置在瘤外封堵部件(2)膨胀后朝向瘤内部件(1)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颅内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3)近端与输送导丝(4)的远端具有连接结构(9),可轴向连接连接部件(3)与输送导丝(4),且可周向挡止输送导丝(4)与连接部件(3)相对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颅内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9)具有横截面为多边形的凸块(901)与凹槽(902),凹槽(902)的形状与凸块(901)相适配,所述凹槽(902)设置在连接部件(3)近端的端面上,对应所述凸块(901)设置在输送导丝(4)远端的端面上,所述凸块(901)用于深入凹槽(902)内与凹槽(902)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颅内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902)内设置有第一磁块,对应所述凸块(901)内设置有可与第一磁块相互作用的第二磁块,用于保证凸块(901)与凹槽(902)的快速拆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颅内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块外螺旋缠绕有电磁线圈(10),以使第二磁块的磁性可以控制。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颅内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瘤外封堵部件(2)膨胀状态为盘形形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颅内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瘤内部件(1)近端具有第一显影环(6),所述瘤外封堵部件(2)远端具有第二显影环(7),用于显示瘤内部件(1)与瘤外封堵部件(2)之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3)为螺杆结构,所述螺杆结构远端与瘤内部件(1)转动连接,近端穿过瘤外封堵部件(2)的中部,并与瘤外封堵部件(2)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颅内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瘤外封堵部件(2)上设置有密封膜(8),用于阻止血液流入瘤体(11)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颅内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膜(8)设置在瘤外封堵部件(2)膨胀后朝向瘤内部件(1)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颅内动脉瘤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3)近端与输送导丝(4)的远端具有连接结构(9),可轴向连接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廷准梁国标罗力涵盛建春朱昆源党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