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架系统和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425805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2-14 22:04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悬架系统和车辆,包括:弹性元件,两端分别用于与簧上质量和簧下质量连接;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簧上质量和所述簧下质量连接;所述减震机构具有填充有介质的腔体;蓄能器;能量回收机构;第一油路,配置为所述腔体中的介质经所述能量回收机构流向所述蓄能器;第二油路,配置为所述蓄能器中的介质经所述能量回收机构流向所述腔体;所述第一油路与所述第二油路在流经所述能量回收机构的介质流向一致。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将振动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进行回收利用,可以提高车辆的经济性和续驶里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特别是涉及一种悬架系统和车辆


技术介绍

1、悬架系统的作用是传递簧载质量和车轮之间的力或力矩,缓冲路面颠簸对车身所造成的冲击,减缓车身振动。传统的悬架系统通过减震器将振动机械能转化为热量散耗掉,有研究表明,对于城市路况,这部分散耗掉的能量约占整车驱动能量的。特别对于重型越野车,车辆在路面条件不好的越野工况行驶,散耗掉的能量占用整车驱动能量的比重会更高,造成能量损失,减少了车辆的续航里程,不利于车辆的经济性。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悬架系统和车辆。

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悬架系统,包括:

3、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的两端分别用于与簧上质量和簧下质量连接;所述减震机构具有填充有介质的腔体;

4、蓄能器;

5、能量回收机构;

6、第一油路,所述第一油路配置为所述腔体中的介质经所述能量回收机构流向所述蓄能器;

7、第二油路,所述第二油路配置为所述蓄能器中的介质经所述能量回收机构流向所述腔体;

8、所述第一油路与所述第二油路在流经所述能量回收机构的介质流向一致。

9、可选地,所述能量回收机构包括至少一个进液口和至少一个出液口;

10、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分别与所述进液口连接,以使所述能量回收机构接收所述腔体中的介质或所述蓄能器中的介质;

11、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分别与所述出液口连接,以使经过所述能量回收机构的介质通过所述第一油路流向所述蓄能器,经过所述能量回收机构的介质通过所述第二油路流向所述腔体。

12、可选地,所述第一油路包括第一子油路和第二子油路,所述第二油路包括第三子油路和第四子油路;

13、所述第一子油路的一端与所述腔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能量回收机构的一个所述进液口连接;

14、所述第二子油路的一端与所述能量回收机构的一个所述出液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蓄能器连接;

15、所述第三子油路的一端与所述能量回收机构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腔体连接;

16、所述第四子油路的一端与所述蓄能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能量回收机构连接。

17、可选地,所述能量回收机构包括一个进液口;

18、所述第四子油路远离所述蓄能器的一端接入所述第一子油路,所述腔体和所述蓄能器内的介质均通过所述第一子油路进入所述能量回收机构。

19、可选地,所述悬架系统包括第一单向阀和第四单向阀,所述第一子油路和所述第四子油路的连接处为第一连接处;

20、所述第一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一子油路中,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处和所述腔体之间,所述第一单向阀自所述腔体向所述能量回收机构导通,所述第一单向阀用于控制所述腔体内的介质流入所述能量回收机构;

21、所述第四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第四子油路中,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处和所述蓄能器之间,所述第四单向阀自所述蓄能器向所述能量回收机构导通,所述第四单向阀用于控制所述蓄能器内的介质流入所述能量回收机构。

22、可选地,所述第一子油路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腔体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进液口连接;

23、所述第三子油路远离所述能量回收机构的一端接入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三子油路和所述第一子油路的连接处为第二连接处;

24、所述第四子油路远离所述蓄能器的一端接入所述第二端;

25、所述第一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处和所述第二连接处之间。

26、可选地,所述第四子油路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接入所述第一子油路,所述第四端接入所述第二子油路,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第二子油路的连接处为第三连接处;

27、所述第四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处和所述第三连接处之间。

28、可选地,所述能量回收机构包括两个进液口;

29、所述第一子油路与其中一个所述进液口连接,所述第四子油路与另一个所述进液口连接。

30、可选地,所述能量回收机构包括一个出液口;

31、所述第三子油路远离所述腔体的一端接入所述第二子油路,所述能量回收机构内的介质通过所述第二子油路流向所述第三子油路。

32、所述悬架系统还包括第二单向阀和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二子油路和所述第四子油路的连接处为第四连接处;

33、所述第二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二子油路中,并设置于所述第四连接处和所述蓄能器之间,所述第二单向阀自所述能量回收机构向所述蓄能器导通,用于控制所述能量回收机构内的介质流向所述蓄能器;

34、所述第三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三子油路中,并设置于所述第四连接处和所述腔体之间,所述第三单向阀自所述能量回收机构向所述腔体导通,所述第三单向阀用于控制所述能量回收机构内的介质流向所述腔体。

35、可选地,所述能量回收机构包括两个所述出液口;

36、所述第二子油路与其中一个所述出液口连接,所述第三子油路与另一个所述出液口连接。

37、可选地,所述减震机构包括在所述腔体内活动的活塞,所述活塞将所述腔体分割形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38、所述第一腔体分别与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连接。

39、可选地,所述减震机构具有压缩行程和伸张行程;

40、所述活塞沿第一方向运动并压缩所述第一腔体,所述减震机构切换至所述压缩行程,所述第一腔体内的介质通过所述第一油路流入所述能量回收机构和所述蓄能器;

41、所述活塞沿第二方向运动并压缩所述第二腔体,所述减震机构切换至所述伸张行程,所述蓄能器内的介质通过所述第二油路流入所述能量回收机构和所述第一腔体,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

42、可选地,所述活塞上设有阻尼孔,所述阻尼孔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

43、可选地,所述悬架系统包括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用于与所述簧上质量和所述簧下质量连接。

44、可选地,所述能量回收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液压马达、发电机以及蓄电池;

45、所述液压马达设置于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中;

46、所述腔体中的介质经所述液压马达流向所述蓄能器;

47、所述蓄能器中的介质经所述液压马达流向所述腔体。

48、可选地,所述减震机构还包括活塞杆和围合成所述腔体的筒体;

49、所述活塞杆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筒体内,并与所述活塞连接;

50、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筒体的一端并用于与所述簧上质量连接,所述筒体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簧下质量连接。

51、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车辆,包括:簧上质量、簧下质量以及上述悬架系统;

52、所述悬架系统设置于所述簧上质量和所述簧下质量之间。...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回收机构包括至少一个进液口和至少一个出液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路包括第一子油路和第二子油路,所述第二油路包括第三子油路和第四子油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回收机构包括一个进液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系统包括第一单向阀和第四单向阀,所述第一子油路和所述第四子油路的连接处为第一连接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油路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腔体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进液口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子油路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接入所述第一子油路,所述第四端接入所述第二子油路,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第二子油路的连接处为第三连接处;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回收机构包括两个进液口;

9.根据权利要求3-8任一项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回收机构包括一个出液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系统还包括第二单向阀和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二子油路和所述第三子油路的连接处为第四连接处;

11.根据权利要求3-8任一项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回收机构包括两个出液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机构包括在所述腔体内活动的活塞,所述活塞将所述腔体分割形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机构具有压缩行程和伸张行程;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上设有阻尼孔,所述阻尼孔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系统包括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用于与所述簧上质量和所述簧下质量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回收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液压马达、发电机以及蓄电池;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机构还包括活塞杆和围合成所述腔体的筒体;

1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簧上质量、簧下质量以及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悬架系统;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回收机构包括至少一个进液口和至少一个出液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路包括第一子油路和第二子油路,所述第二油路包括第三子油路和第四子油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回收机构包括一个进液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系统包括第一单向阀和第四单向阀,所述第一子油路和所述第四子油路的连接处为第一连接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油路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腔体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进液口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子油路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接入所述第一子油路,所述第四端接入所述第二子油路,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第二子油路的连接处为第三连接处;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回收机构包括两个进液口;

9.根据权利要求3-8任一项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回收机构包括一个出液口;

10.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前鲁超朱福堂熊凯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