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门撑杆安装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25594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2-14 22:02
一种背门撑杆安装结构,包括撑杆本体和撑杆支架总成,所述撑杆本体和所述撑杆支架总成分别安装于后流水槽的车身侧和车门侧且与所述后流水槽螺接一体,所述撑杆支架总成包括加强支架、撑杆连接板和撑杆安装板,所述撑杆支架总成通过所述加强支架与所述撑杆本体螺接,所述撑杆安装板沿Y向夹设于所述加强支架和所述后流水槽之间,所述撑杆安装板还与所述撑杆安装板和所述后流水槽焊接一体,所述撑杆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加强支架连接一体,所述撑杆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C柱加强板连接一体,所述撑杆安装板、所述后流水槽和所述C柱上加强板在所述撑杆本体处沿Z向焊接一体,所述撑杆连接板、所述C柱加强板和侧围外板在角窗处沿Y向焊接一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内外饰,尤其涉及一种背门撑杆安装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1、目前汽车内部通常配置有大量电器元件,很多车型还配置有电动尾门,suv及跨界或两厢车型的背门大多采用电撑杆或气撑杆实现对背门的开启以及支撑,背门的整体重量可能由传统的20kg增加至50kg左右。由于背门开启关闭使用频繁,背门撑杆的安装结构在长时间的受力下很容易出现应变断裂等情况,影响到背门的正常使用。因此,对背门撑杆安装固定的牢固程度要求较高,针对背门撑杆安装点的坚固耐久程度而言,其更多取决于位于车身的相关安装固定结构而非撑杆本身结构设计。然而,现有的车辆还对人机工程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导致车辆尾门附近的可用安装空间越来越小,流水槽处开发尺寸受限,同时很难满足大刚度的焊接结构。另外,由于背门撑杆的安装点通常位于侧围内外相交的位置,其密封性要求也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一种安装点刚性好、密封性好的背门撑杆安装结构,其包括撑杆本体和撑杆支架总成,所述撑杆本体和所述撑杆支架总成分别安装于后流水槽的车身侧和车门侧,所述撑杆本体、所述撑杆支架总成和所述后流水槽螺接一体,所述撑杆支架总成包括加强支架、撑杆连接板和撑杆安装板,所述加强支架架设于c柱上加强板上,所述撑杆支架总成通过所述加强支架与所述撑杆本体螺接,所述撑杆安装板沿y向夹设于所述加强支架和所述后流水槽之间,所述撑杆安装板还与所述撑杆安装板和所述后流水槽焊接一体,所述撑杆连接板设置于c柱加强板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之间,所述撑杆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加强支架连接一体,所述撑杆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c柱加强板连接一体,所述撑杆安装板、所述后流水槽和所述c柱上加强板在所述撑杆本体处沿z向焊接一体,所述撑杆连接板、所述c柱加强板和侧围外板在角窗处沿y向焊接一体。

2、进一步地,所述加强支架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第四板体和第五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连接一体,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三板体连接一体,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第四板体连接一体,所述第四板体与所述第五板体连接一体,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由所述第三板体向所述后流水槽方向延伸而得,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在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第三板体共同围成一腔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五板体分别由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沿与所述后流水槽平行的方向延伸而得,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五板体平行设置且分别与所述后流水槽固连。

3、进一步地,所述撑杆连接板包括过渡连接部和角窗连接部,所述过渡连接部位于所述撑杆连接板靠近所述加强支架的一端,所述角窗连接部位于所述撑杆连接板靠近所述c柱加强板的一端,所述过渡连接部设置于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上方,所述撑杆连接板通过所述过渡连接部与所述加强支架连接一体,所述角窗连接部设置于角窗处、所述侧围外板的上方,所述撑杆连接板通过所述角窗连接部与所述侧围外板连接一体。

4、进一步地,所述过渡连接部通过气体保护焊与所述第三板体焊接一体,所述撑杆连接板通过所述过渡连接部与所述加强支架焊接一体。

5、进一步地,所述角窗连接部包括仿形部和焊接部,所述仿形部设置于角窗处,所述仿形部的轮廓与所述角窗靠近车尾的一端相同,所述仿形部用于与所述c柱加强板连接,所述焊接部沿y向位于所述侧围外板和所述c柱加强板的外侧,所述焊接部用于将所述过渡连接部沿y向与所述c柱加强板和所述侧围外板和焊接。

6、进一步地,所述仿形部通过焊装胶与所述c柱加强板软连接。

7、进一步地,所述焊接部、所述c柱加强板和所述侧围外板在角窗处沿y向焊接一体。

8、进一步地,所述撑杆安装板包括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连接一体且相互沿垂向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板沿y向夹设于所述加强支架和所述后流水槽之间,所述撑杆安装板通过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加强支架和所述后流水槽焊接一体,所述第二安装板沿z向夹设于所述c柱上加强板和所述后流水槽之间、所述撑杆本体的下方,所述撑杆安装板通过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和所述后流水槽焊接一体。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板沿y向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五板体螺接一体,所述撑杆安装板通过所述第一安装板沿y向与所述加强支架和所述后流水槽焊接。

10、进一步地,本技术还包括一种车辆,其包括前述的背门撑杆安装结构。

11、本技术提供的背门撑杆安装结构通过撑杆支架总成将背门撑杆的安装点分别与后流水槽、c柱上加强板、c柱加强板和侧围外板焊接一体,背门撑杆安装点的受力分散至c柱腔体和d柱腔体,提升了安装点的整体刚性和背门撑杆的可靠性。本技术还通过加强支架从后流水槽的车门侧提升了背门撑杆的安装强度,在不对后流水槽进行大规模结构设计变动的前提下,提升了撑杆本体的安装点刚度和耐久性能;本技术还通过沿y向横跨c柱加强板和侧围外板的撑杆连接板在角窗处与角窗仿形连接贴合,使背门撑杆受力部分分散至角窗处,利用起此处不便设置额外焊点和开孔的狭小空间,避免角窗处产生异响。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门撑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撑杆本体(1)和撑杆支架总成(2),所述撑杆本体(1)和所述撑杆支架总成(2)分别安装于后流水槽(3)的车身侧和车门侧,所述撑杆本体(1)、所述撑杆支架总成(2)和所述后流水槽(3)螺接一体,所述撑杆支架总成(2)包括加强支架(21)、撑杆连接板(22)和撑杆安装板(23),所述加强支架(21)架设于C柱上加强板(4)上,所述撑杆支架总成(2)通过所述加强支架(21)与所述撑杆本体(1)螺接,所述撑杆安装板(23)沿Y向夹设于所述加强支架(21)和所述后流水槽(3)之间,所述撑杆安装板(23)还与所述撑杆安装板(23)和所述后流水槽(3)焊接一体,所述撑杆连接板(22)设置于C柱加强板(5)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4)之间,所述撑杆连接板(22)的一端与所述加强支架(21)连接一体,所述撑杆连接板(22)的另一端与所述C柱加强板(5)连接一体,所述撑杆安装板(23)、所述后流水槽(3)和所述C柱上加强板(4)在所述撑杆本体(1)处沿Z向焊接一体,所述撑杆连接板(22)、所述C柱加强板(5)和侧围外板(6)在角窗处沿Y向焊接一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门撑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支架(21)包括第一板体(211)、第二板体、第三板体(213)、第四板体和第五板体(215),所述第一板体(211)与所述第二板体连接一体,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三板体(213)连接一体,所述第三板体(213)与所述第四板体连接一体,所述第四板体与所述第五板体(215)连接一体,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由所述第三板体(213)向所述后流水槽(3)方向延伸而得,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在所述第三板体(213)与所述第三板体(213)共同围成一腔体,所述第一板体(211)和所述第五板体(215)分别由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沿与所述后流水槽(3)平行的方向延伸而得,所述第一板体(211)和所述第五板体(215)平行设置且分别与所述后流水槽(3)固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门撑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杆连接板(22)包括过渡连接部(221)和角窗连接部(222),所述过渡连接部(221)位于所述撑杆连接板(22)靠近所述加强支架(21)的一端,所述角窗连接部(222)位于所述撑杆连接板(22)靠近所述C柱加强板(5)的一端,所述过渡连接部(221)设置于所述C柱上加强板(4)的上方,所述撑杆连接板(22)通过所述过渡连接部(221)与所述加强支架(21)连接一体,所述角窗连接部(222)设置于角窗处、所述侧围外板(6)的上方,所述撑杆连接板(22)通过所述角窗连接部(222)与所述侧围外板(6)连接一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门撑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连接部(221)通过气体保护焊与所述第三板体(213)焊接一体,所述撑杆连接板(22)通过所述过渡连接部(221)与所述加强支架(21)焊接一体。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门撑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角窗连接部(222)包括仿形部(222a)和焊接部(222b),所述仿形部(222a)设置于角窗处,所述仿形部(222a)的轮廓与所述角窗靠近车尾的一端相同,所述仿形部(222a)用于与所述C柱加强板(5)连接,所述焊接部(222b)沿Y向位于所述侧围外板(6)和所述C柱加强板(5)的外侧,所述焊接部(222b)用于将所述过渡连接部(221)沿Y向与所述C柱加强板(5)和所述侧围外板(6)和焊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门撑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仿形部(222a)通过焊装胶与所述C柱加强板(5)软连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门撑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222b)、所述C柱加强板(5)和所述侧围外板(6)在角窗处沿Y向焊接一体。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门撑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杆安装板(23)包括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连接一体且相互沿垂向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板沿Y向夹设于所述加强支架(21)和所述后流水槽(3)之间,所述撑杆安装板(23)通过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加强支架(21)和所述后流水槽(3)焊接一体,所述第二安装板沿Z向夹设于所述C柱上加强板(4)和所述后流水槽(3)之间、所述撑杆本体(1)的下方,所述撑杆安装板(23)通过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4)和所述后流水槽(3)焊接一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门撑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沿Y向与所述第一板体(211)和所述第五板体(215)螺接一体,所述撑杆安装板(23)通过所述第一安装板沿Y向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门撑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撑杆本体(1)和撑杆支架总成(2),所述撑杆本体(1)和所述撑杆支架总成(2)分别安装于后流水槽(3)的车身侧和车门侧,所述撑杆本体(1)、所述撑杆支架总成(2)和所述后流水槽(3)螺接一体,所述撑杆支架总成(2)包括加强支架(21)、撑杆连接板(22)和撑杆安装板(23),所述加强支架(21)架设于c柱上加强板(4)上,所述撑杆支架总成(2)通过所述加强支架(21)与所述撑杆本体(1)螺接,所述撑杆安装板(23)沿y向夹设于所述加强支架(21)和所述后流水槽(3)之间,所述撑杆安装板(23)还与所述撑杆安装板(23)和所述后流水槽(3)焊接一体,所述撑杆连接板(22)设置于c柱加强板(5)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4)之间,所述撑杆连接板(22)的一端与所述加强支架(21)连接一体,所述撑杆连接板(22)的另一端与所述c柱加强板(5)连接一体,所述撑杆安装板(23)、所述后流水槽(3)和所述c柱上加强板(4)在所述撑杆本体(1)处沿z向焊接一体,所述撑杆连接板(22)、所述c柱加强板(5)和侧围外板(6)在角窗处沿y向焊接一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门撑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支架(21)包括第一板体(211)、第二板体、第三板体(213)、第四板体和第五板体(215),所述第一板体(211)与所述第二板体连接一体,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三板体(213)连接一体,所述第三板体(213)与所述第四板体连接一体,所述第四板体与所述第五板体(215)连接一体,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由所述第三板体(213)向所述后流水槽(3)方向延伸而得,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在所述第三板体(213)与所述第三板体(213)共同围成一腔体,所述第一板体(211)和所述第五板体(215)分别由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沿与所述后流水槽(3)平行的方向延伸而得,所述第一板体(211)和所述第五板体(215)平行设置且分别与所述后流水槽(3)固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门撑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杆连接板(22)包括过渡连接部(221)和角窗连接部(222),所述过渡连接部(221)位于所述撑杆连接板(22)靠近所述加强支架(21)的一端,所述角窗连接部(222)位于所述撑杆连接板(22)靠近所述c柱加强板(5)的一端,所述过渡连接部(221)设置于所述c柱上加强板(4)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鹿涛宋永乐蒋海林王圣陶束萍萍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智马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