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储能电池,尤其涉及一种大容量风冷电池插箱。
技术介绍
1、目前,大多数储能产品按照冷却方式可以分为风冷、液冷、相变换热等形式,由于风冷形式产品散热结构较简单、设计难度小、成本低等优点,风冷储能产品被大规模应用,然而空气流动方式直接影响风冷电池的散热效果,进而决定着整机产品寿命、可靠性及安全性。
2、现在应用于大容量储能产品中的电池绝大多数为方形锂电池,由多个电池成组构成电池模组,再由2到3个模组成组构成电池插箱,再由不同数量的电池插箱构成一个电池簇,最后由多个电池簇成组形成不同容量的储能产品。目前主流的风冷电池插箱由16颗电芯组成,少量企业设计、生产由24颗电芯或32颗电芯组成的插箱。随着储能行业的发展,对于产品的能量密度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16颗电芯的插箱产品竞争力不足,由更多电芯组成的插箱成为行业设计的必然趋势和方向,但是电芯数量的增加对于单电池的整体散热和温度均匀性都会带来挑战。
3、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设计了一种大容量风冷电池插箱。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大容量风冷电池插箱,旨在解决大容量风冷电池插箱的整体散热性差以及温度均匀性差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容量风冷电池插箱,包括外壳和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并排串联设置的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所述第二组和第三组之间设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组和第二组之间以及第三组和第四组之间设有第二间隙,所述电池模组中
3、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中的电芯的数量均大于或等于6个。
4、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包括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进风口沿电芯排列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5、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多个第一进风口与口琴管板一一对应设置,沿电芯的高度方向延伸。
6、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第一进风口的进风面积与内部气流流量相适配。
7、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第二散热结构包括第二进风口、风道和出风槽,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在外壳侧壁和底壁的连接处,所述风道设置在底壁内部,所述出风槽沿电芯排列方向延伸,朝向第二间隙设置,其中,第二路气流由第二进风口流入风道,由出风槽流出至第二间隙后,沿口琴管板流过电芯流至第一间隙。
8、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外壳设有第一挡条和第二挡条,所述第一挡条设于第一间隙,与排风机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挡条设于外壳的四角。
9、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外壳还设有第三挡条,所述第三挡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三挡条相对设置在第二间隙的两端。
10、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大容量风冷电池插箱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包括第一盖板、第二盖板、第三盖板和第四盖板,分别盖设于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所述每个盖板均周向向下延伸有翻边,所述第二盖板和第三盖板沿电芯排列方向的两端翻边处开设有第一缺口。
11、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第二盖板和第三盖板靠近第一间隙的翻边开设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缺口均匀间隔分布。
12、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电池模组与外壳底壁之间设有隔热垫片,所述隔热垫片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出风槽对应设置。
13、与相关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14、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散热结构,使得第一路气流能够通过第一散热结构进入插箱,沿口琴管板流过电芯时能够带走电池模组中的相邻两个电芯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然后第一路气流流动至第一间隙,能够由排风机排出插箱,这样,能够提升电池模组中电芯的散热效果,通过设置第二散热结构,使得第二路气流能够通过第二散热结构进入插箱,流动至第二间隙,然后第二组和第三组的口琴管板流过电芯时能够带走第二组和第三组中的相邻电芯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然后第二路气流流动至第一间隙,由排风机排出插箱,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靠近电池插箱中间的第二组和第三组的电芯的散热效果,有利于提高各个电芯之间的温度均匀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容量风冷电池插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并排串联设置的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所述第二组和第三组之间设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组和第二组之间以及第三组和第四组之间设有第二间隙,所述电池模组中的每一组均包括多个电芯,多个电芯沿厚度方向依次串联设置,相邻两个电芯之间设有口琴管板,所述外壳包括设于侧壁的第一散热结构、设于底壁的第二散热结构和对应第一间隙设置的排风机,其中,气流包括第一路气流和第二路气流,第一路气流由第一散热结构进入插箱,沿口琴管板流过电芯流至第一间隙,第二路气流由第二散热结构流入第二间隙,沿口琴管板流过电芯与第一路气流汇合,气流由排风机排出插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容量风冷电池插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中的电芯的数量均大于或等于6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容量风冷电池插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包括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进风口沿电芯排列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容量风冷电池插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进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容量风冷电池插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进风面积与内部气流流量相适配。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大容量风冷电池插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结构包括第二进风口、风道和出风槽,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在外壳侧壁和底壁的连接处,所述风道设置在底壁内部,所述出风槽沿电芯排列方向延伸,朝向第二间隙设置,其中,第二路气流由第二进风口流入风道,由出风槽流出至第二间隙后,沿口琴管板流过电芯流至第一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大容量风冷电池插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设有第一挡条和第二挡条,所述第一挡条设于第一间隙,与排风机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挡条设于外壳的四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大容量风冷电池插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设有第三挡条,所述第三挡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三挡条相对设置在第二间隙的两端。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大容量风冷电池插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包括第一盖板、第二盖板、第三盖板和第四盖板,分别盖设于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所述每个盖板均周向向下延伸有翻边,所述第二盖板和第三盖板沿电芯排列方向的两端翻边处开设有第一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大容量风冷电池插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板和第三盖板靠近第一间隙的翻边开设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缺口均匀间隔分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容量风冷电池插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并排串联设置的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所述第二组和第三组之间设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组和第二组之间以及第三组和第四组之间设有第二间隙,所述电池模组中的每一组均包括多个电芯,多个电芯沿厚度方向依次串联设置,相邻两个电芯之间设有口琴管板,所述外壳包括设于侧壁的第一散热结构、设于底壁的第二散热结构和对应第一间隙设置的排风机,其中,气流包括第一路气流和第二路气流,第一路气流由第一散热结构进入插箱,沿口琴管板流过电芯流至第一间隙,第二路气流由第二散热结构流入第二间隙,沿口琴管板流过电芯与第一路气流汇合,气流由排风机排出插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容量风冷电池插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中的电芯的数量均大于或等于6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容量风冷电池插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包括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进风口沿电芯排列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容量风冷电池插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进风口与口琴管板一一对应设置,沿电芯的高度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容量风冷电池插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进风面积与内部气流流量相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涔钰,刘润成,冷晓伟,
申请(专利权)人:百思科新能源技术青岛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