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内机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244701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2-11 13:42
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该空调内机包括壳体和前挡板,壳体的前端板设有第一散风结构,壳体内设有主风道和散风风道,且主风道通过散风风道连通第一散风结构;前挡板设有第二散风结构且沿壳体的上下方向滑动连接于前端板的前侧,前挡板具有避开第一散风结构的避让位和完全遮挡第一散风结构前端面的遮挡位,且前挡板位于遮挡位时,第一散风结构朝向所述前挡板后板面的投影完全落入前挡板未设置第二散风结构的遮盖区;壳体设有用于封闭或打开主风道的下出风口的导风板。该空调内机的第一散风结构及散风风道不易被灰尘沉积,能够确保空调内机的散风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1、空调器广泛用于室内环境的温度调节。现有空调器运行时一般通过其主风道的下出风口向外吹风,下出风口位于空调器的壳体底部且出风为气流强度较大的直吹风,导致下出风口的直吹区域的舒适度较差;基于此,部分空调器设置了能够对出风进行打散处理的散风结构,然而散风结构及其风道容易沉积灰尘,严重地,甚至被灰尘堵塞而不再具有散风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空调器的散风结构及其风道容易沉积灰尘,严重地,甚至被灰尘堵塞而不再具有散风功能的技术问题。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内机,包括壳体和前挡板,所述壳体的前端板设有第一散风结构,所述壳体内设有主风道和散风风道,且所述主风道通过所述散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一散风结构;

3、所述前挡板设有第二散风结构且沿所述壳体的上下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前端板的前侧,所述前挡板具有避开所述第一散风结构的避让位和完全遮挡所述第一散风结构前端面的遮挡位,且所述前挡板位于所述遮挡位时,所述第一散风结构朝向所述前挡板的后板面的投影完全落入所述前挡板未设置所述第二散风结构的遮盖区;所述壳体设有用于封闭或打开所述主风道的下出风口的导风板,其中,沿所述壳体的上下方向,所述下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散风结构的下侧。

4、本技术提供的空调内机中,可以通过对导风板和前挡板的调节,使空调器进入流速较大、温度调节速度较快的快速调节模式、吹出气流较为舒缓的散风模式或同时具有微风感区和直吹风感区的混风模式;无需使用空调器时,前挡板的遮挡面积大于第一散风结构的面积,可以调节前挡板滑动至其遮盖区完全遮盖第一散风结构的遮挡位,同时调节导风板运动至封闭下出风口的位置,从而减少外部灰尘经第一散风结构和下出风口进入散风风道和主风道在其内沉积造成污染堵塞情况的发生,同时,前挡板的遮盖区遮盖于第一散风结构前侧,能够同时减少灰尘对第一散风结构造成的沉积堵塞,相应确保第一散风结构的正常出风及出风洁净,进而确保空调内机及空调器的正常运行,减少空调器开机运行时第一散风结构、散风风道和主风道内沉积的灰尘被吹出对室内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情况的发生。

5、可选地,所述前挡板具有散风位,所述前挡板位于所述散风位时,所述第一散风结构朝向所述前挡板的后板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散风结构所在区域至少局部重合;

6、所述空调内机具有双散风模式,所述双散风模式下,所述前挡板位于所述散风位,所述导风板封闭所述下出风口。

7、可选地,所述第一散风结构包括多个分散排布的第一散风孔,所述第二散风结构包括多个分散排布的第二散风孔,所述前挡板位于所述散风位时,多个所述第一散风孔和所述多个所述第二散风孔一一对应,且对应的所述第一散风孔和所述第二散风孔两者向所述前挡板的后板面的投影局部重合。

8、可选地,所述空调内机具有防水快调模式,所述防水快调模式下,所述前挡板位于所述遮挡位,所述导风板打开所述下出风口;

9、和/或,所述避让位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散风结构下侧的下避让位,所述空调内机具有混风模式,所述混风模式下,所述导风板打开所述下出风口并向前延伸,所述前挡板位于所述下避让位,且所述前挡板与所述导风板相互搭接;

10、和/或,所述避让位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散风结构下侧的下避让位,所述空调内机具有制热导风模式,所述制热导风模式下,所述前挡板位于所述下避让位,所述导风板打开所述下出风口并向下延伸。

11、可选地,所述导风板设有第三散风结构;

12、所述空调内机具有下散风模式,所述下散风模式下,所述前挡板位于所述遮挡位,所述导风板封闭所述下出风口;

13、和/或,所述空调内机具有全散风模式,所述全散风模式下,所述前挡板位于所述避让位,所述导风板封闭所述下出风口。

14、可选地,所述避让位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散风结构下侧的下避让位,所述全散风模式包括第一全散风模式,所述第一全散风模式下,所述前挡板位于所述下避让位;

15、和/或,所述避让位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散风结构上侧的上避让位,所述全散风模式包括第二全散风模式,所述第二全散风模式下,所述前挡板位于所述上避让位。

16、可选地,所述壳体的左端板和/或右端板与所述散风风道相应的区域设有第四散风结构。

17、可选地,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进风口,所述前端板自上向下包括上封闭区和下散风区,所述第一散风结构位于所述下散风区。

18、可选地,沿所述壳体的上下方向,所述下散风区的延伸长度小于等于所述上封闭区的延伸长度。

19、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外机和上述空调内机,所述空调内机和所述空调外机之间通过冷媒管连通形成冷媒循环系统。

20、本技术提供的空调器采用上述空调内机,包含该空调内机的所有有益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和前挡板(400),所述壳体(10)的前端板设有第一散风结构(230),所述壳体(10)内设有主风道(110)和散风风道(300),且所述主风道(110)通过所述散风风道(300)连通所述第一散风结构(2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挡板(400)具有散风位,所述前挡板(400)位于所述散风位时,所述第一散风结构(230)朝向所述前挡板(400)的后板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散风结构(410)所在区域至少局部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风结构(230)包括多个分散排布的第一散风孔,所述第二散风结构(410)包括多个分散排布的第二散风孔,所述前挡板(400)位于所述散风位时,多个所述第一散风孔和所述多个所述第二散风孔一一对应,且对应的所述第一散风孔和所述第二散风孔两者向所述前挡板(400)的后板面的投影局部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内机具有防水快调模式,所述防水快调模式下,所述前挡板(400)位于所述遮挡位,所述导风板(500)打开所述下出风口(1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500)设有第三散风结构(51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位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散风结构(230)下侧的下避让位,所述全散风模式包括第一全散风模式,所述第一全散风模式下,所述前挡板(400)位于所述下避让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的左端板和/或右端板(130)与所述散风风道(300)相应的区域设有第四散风结构(13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的顶部设有进风口,所述前端板自上向下包括上封闭区(210)和下散风区(220),所述第一散风结构(230)位于所述下散风区(22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壳体(10)的上下方向,所述下散风区(220)的延伸长度小于等于所述上封闭区(210)的延伸长度。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外机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内机,所述空调内机和所述空调外机之间通过冷媒管连通形成冷媒循环系统。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和前挡板(400),所述壳体(10)的前端板设有第一散风结构(230),所述壳体(10)内设有主风道(110)和散风风道(300),且所述主风道(110)通过所述散风风道(300)连通所述第一散风结构(2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挡板(400)具有散风位,所述前挡板(400)位于所述散风位时,所述第一散风结构(230)朝向所述前挡板(400)的后板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散风结构(410)所在区域至少局部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风结构(230)包括多个分散排布的第一散风孔,所述第二散风结构(410)包括多个分散排布的第二散风孔,所述前挡板(400)位于所述散风位时,多个所述第一散风孔和所述多个所述第二散风孔一一对应,且对应的所述第一散风孔和所述第二散风孔两者向所述前挡板(400)的后板面的投影局部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内机具有防水快调模式,所述防水快调模式下,所述前挡板(400)位于所述遮挡位,所述导风板(500)打开所述下出风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濮李千里谭志凯徐科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奥克斯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