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酵炮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低雷公藤毒性的发酵炮制方法。
技术介绍
1、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别名黄藤、黄藤草、黄藤根、黄藤木、黄腊藤、莽草、水莽、水莽草、水莽子、水莽兜、断肠草等,属于卫矛科雷公藤属,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雷公藤药效独特,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通络、消肿止痛等多种功效。临床上主要用其去皮根部入药,用作疗效确切的免疫抑制剂,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红斑狼疮,口眼干燥综合症,白塞病,银屑病,麻风病,湿疹,疥疮,顽癣等关节炎或皮肤病等。市面上以雷公藤为原料的中成药主要有雷公藤多苷片、雷公藤片、雷公藤双层片和雷公藤总萜片等。近年来,雷公藤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对肝脏的损害作用尤为显著。因此如何在保持雷公藤活性的同时降低其毒副作用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雷公藤内药效物质成分复杂多样,国内外学者已经从雷公藤中陆续分离出了二萜、三萜、生物碱和苷类等400余种单体化合物。雷公藤特异性的化合物主要有二萜类的雷公藤甲素,雷公藤乙素,雷公藤内酯酮,雷芬内酯;三萜类的雷公藤红素,雷公藤内酯甲,去甲泽拉木醛;和生物碱类的雷公藤春碱,雷公藤次碱,雷公藤定碱等。
3、雷公藤的毒副反应主要来自于二萜类化合物,其次是生物碱。二萜类化合物主要损伤心、肝、胃肠道及骨髓;生物碱类主要损害肝,并可破坏红细胞,引起进行性贫血,甚至诱发肾小管缺氧性损害,吸收后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可导致严重营养不良性改变。其中,雷公藤甲素(
4、在降低雷公藤毒性方面,也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以雷公藤甲素等单体而言,毒性特点使其在抗肿瘤方面产生了新的应用价值,对其侧链等官能团进行化学修饰,可增强其靶向性,降低毒性等。然而,雷公藤的毒性和活性是由多种成分共同导致的,在生理活性方面具有相互协同、互补增效的作用,在作用范围上往往具有多靶点的特征,因此如何从整体的角度同时对雷公藤的多种成分进行改变从而减毒增效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已有传统炮制如蒸法、煮法、羊血制、甘草制等手段,以及常规的中药配伍等方法对雷公藤进行减毒处理,但仍未显著拉开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间差距。
5、现代中药发酵炮制利用微生物的生理代谢作用、产生的各种活性酶,实现对各种有机基质的分解和转化,使其成分及成分间的比例发生改变,具有条件温和,生物安全性高等优势,成为了一种极具前景的炮制工艺。
6、庄毅,谢小梅等首次以灵芝为发酵菌种,带皮的雷公藤全根为药性基质,在特定条件下经固体双向发酵30天后,获得特定的雷公藤-灵芝复合物,其毒性有较大降低,并利用醋酸乙酯提取探究其化合成分变化规律(庄毅,谢小梅.药用真菌新型(双向性)固体发酵工程对雷公藤解毒持效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6):2083-2087.;谢小梅,贺婧,罗闳丹,等.灵芝双向发酵雷公藤的解毒持效作用[j].中草药,2009,40(12):1925-1929.;张普照,舒任庚,谢小梅.双向固体发酵后雷公藤菌质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8,27(1):41-42.;侯志帆,梁永红,何礼标,等.灵芝双向固体发酵雷公藤后菌质化学成分变化初步研究[j].中草药,2012,43(2):234-237.)。以上研究系列研究仅检测了小鼠给药后的死亡情况和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并且仅进行了液相色谱检测,鉴定出雷公藤甲素和邻苯二甲酸酯类成分含量的下降,对雷公藤中其他主要化合物的含量变化并未研究。
7、何栾樱等以药用真菌灵芝菌种,采用双向固体发酵技术发酵药性基质雷公藤(带皮情况未知),得到发酵30天和40天的产物灵雷菌质,比较它们对lps诱导的m1型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以及对人正常肝细胞增殖的影响,并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方法分析了雷公藤在发酵前后的成分变化(何栾樱,林子淳,卢建东,等.基于灵芝双向固体发酵雷公藤减毒持效的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8(4):48-56.)。发现接种量为10ml/100ml,27℃,60%相对湿度下,发酵30天后,甲醇提取产物作用于人正常肝细胞实验中表现出减毒效果。此外,lc-ms结果显示,发酵后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雷酚内酯的含量增加,雷公藤内酯甲的含量减少。上述结果也仅在细胞层面验证了发酵产物毒性,且主要毒性化合物含量增加,反而增加了安全风险。
8、中国专利cn1911262a公开了药用真菌双向性固体发酵工程技术在雷公藤解毒持效中的应用。应用的具体方法是:发酵菌种(灵芝菌,云芝菌,槐耳菌,红栓,硫磺菌,树舌)活化处理,发酵基质(带皮雷公藤)的粉碎灭菌,固体双向发酵,菌质烘干与40%乙醇提取,后进行毒性、药效实验。结果表明,雷公藤发酵后,小鼠的极性毒性降低,且保有较强活性。该专利所述发酵周期为30-60天,产物用40%乙醇提取,相对周期较长,产物提取与传统雷公藤的临床应用形式不符,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仍然难以应用。
9、中国专利cn118557620a公开了一种雷公藤的发酵炮制方法。所述炮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萝卜加入到溶剂中进行第一次加热,第一次过滤,收集第一次过滤液;收集第一次过滤液后,再将所述萝卜加入到溶剂中进行第二次加热,第二次过滤,收集第二次过滤液;合并第一次过滤液和第二次过滤液后,浓缩,得浓缩液;向雷公藤(带皮)粉碎物中加入所述浓缩液和酒曲,发酵;发酵结束后烘干,得到雷公藤炮制品,后续对其中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内酯甲、雷公藤红素、雷公藤内酯醇含量进行了检测。该专利所述雷公藤炮制方法,发酵周期仅为4天,使用菌种为酒曲复合菌,微生物组成不够明确。最终产物使用甲醇提取,且未进行毒性验证,仅停留在目标化合物的含量检测层面,减毒的证据不够充分。
10、雷公藤的根皮部雷公藤甲素等毒性成分含量相对较高,且雷公藤甲素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度极低。因此,传统雷公藤的临床应用主要采用去皮根部,水煎煮后服用的方式,既保证了药效又尽可能降低毒性。现有文献与专利公开中大多直接对雷公藤全根破碎后进行炮制,且产物提取大多使用了有机溶剂,增加了毒性风险,且与临床应用脱节,难以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与应用。
11、目前,在雷公藤发酵炮制领域,多集中于雷公藤与灵芝的双向发酵,灵芝菌种不明确,大多技术方法与实际临床用药形式不符(临床用雷公藤为去皮根部),炮制方法与产物毒性评价缺乏统一性,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从临床应用实际出发,提供了一种更为完善且合理、具系统性的雷公藤的发酵减毒炮制方法,所述炮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降低雷公藤毒性的发酵炮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选取去皮的雷公藤根切片,机械性粗粉碎至20目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的高压蒸汽灭菌条件为110-130℃,10-40min;优选121℃,30分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的灵芝菌种选择中华灵芝G10、紫灵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灵芝菌种的发酵种子液的制备该当如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用纯种发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按照50 g雷公藤粉碎物,接种50 mL种子液的比例接种,充分混匀后,在23-25℃、60-70%湿度下发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发酵周期18-22,优选21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烘干是在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得到的发酵产物或由其制备的产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低雷公藤毒性的发酵炮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选取去皮的雷公藤根切片,机械性粗粉碎至20目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的高压蒸汽灭菌条件为110-130℃,10-40min;优选121℃,30分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的灵芝菌种选择中华灵芝g10、紫灵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灵芝菌种的发酵种子液的制备该当如下:
6.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涛,郭晓莹,薛崇祥,陈科宇,赵林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