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盘扣式支撑架,特别涉及一种盘扣式支撑脚手架、设计方法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盘扣式支撑架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德国layher公司专利技术,并在欧美国家广泛使用。90年代,国内企业引进这项技术并进行了本土化改进,发展出多种新型脚手架,如轮扣式脚手架、方塔式脚手架和插销式脚手架等。到2015年前后,盘扣式脚手架因其安全、美观和省材料的特性,在高支模等危险性较大的模架支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盘扣式脚手架具有安全性高、文明施工形象好、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主要用于大型公建、厂房、船厂、核电站、地铁、桥梁、房建、道桥、隧道、机场、体育场馆等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工程,还可用于高铁站房、机场航站楼、通道、大型造船厂等工程领域。施工工艺主要包括:地基处理、测量放样、安装底座、立杆、水平杆、斜拉杆、顶托、然后铺设龙骨、安装模板。
3、对于标高10m以上的圆形建筑物的梁板施工,盘扣式支撑脚手架符合支撑安全性的要求,但是由于盘扣式脚手架固定模数及固定结构形式的限制,通常适用于方正的、相邻的梁之间平行设置的建筑结构。从立杆排布角度考虑,按照现有技术中的搭建方式,盘扣支架是无法匹配圆形结构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地面轮廓为圆形的、梁沿圆形径向分布的建筑物,盘扣支架是无法匹配圆形结构进行搭建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盘扣式支撑脚手架。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
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盘扣式支撑脚手架可以针对于圆形建筑结构顶部的梁板进行支撑,其中,多根径向梁在圆形建筑结构顶部呈放射形状分布,相邻梁之间为板结构,梁板的标高不低于10m,且整体梁板结构为大荷载类型,为了能够对梁板进行稳定的支撑,专利技术人首要考虑盘扣式的支架类型,但是由于盘扣式脚手架固定模数及固定结构形式的限制,从立杆排布角度考虑,现有技术的盘扣式支撑架的结构形式以及立杆的布设方式并不适合圆形建筑结构且梁按照径向分布的方式排列。为了克服这一技术缺陷,专利技术人从建筑结构的特点出发,对现有的盘扣式支撑架结构进行了适应性调整。专利技术人创新的提出了将盘扣式支撑脚手架进行拆分形成若干模块单元,模块单元的数量由梁的数量决定,每个模块单元对应一个梁,每个模块单元的立杆排布根据对应的梁的跨度方向进行,多个模块单元之间在所述模数不合的区域通过连接件连接,可形成整体受力结构。此种结构的盘扣式支撑脚手架结构既可以确保建筑结构中梁的受力稳定性,又可以提高构件的通用性和互换性,各个梁之间的立杆排布不相互影响,不需要局限在固定模数,能够基于现有的标准化配置脚手架材料,降低了生产成本。多个模块单元可同步进行排布搭设,提高施工进度。
5、作为本专利技术较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模块单元中,立杆的布置方式为:以所述径向梁的中轴线为中心线,分别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为径向梁的跨度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垂直于所述径向梁的跨度方向。
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为了能够使整体圆形建筑内的梁实现模数合理,在进行脚手架的立杆排布方式优化过程中,选择每根径向梁的盘扣式支撑脚手架独立排布凑模数。具体的,径向梁位于对应模块单元的中部位置,两侧的位置与径向梁两侧的板对应。为了使每根径向梁都能得到稳定的支撑,每个模块单元的立杆均从径向梁的中轴线对应的正投影位置开始布设,沿径向梁的跨度方向间隔排布至径向梁的端部位置,然后进行第二方向的立杆排布,然后再进行竖直方向上的水平杆、斜拉杆的安装。
7、作为本专利技术较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径向梁靠近圆心的一端为第一端部,至少若干根所述径向梁在第一端部设置有立柱,每个所述模块单元中位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区域,避开立柱进行立杆的布置。
8、立杆的排布特点取决于建筑物的结构,本专利技术在某一实施方式中,可针对筒仓进行盘扣式支撑架的搭设,因此,根据划分的单元轮廓形状,在进行立杆的布设过程中,每个模块单元中边缘的立杆需要控制在划分的单元中,不能过多超出单元之间的分割线,以防止影响相邻的模块单元的立杆布设。
9、作为本专利技术较优选的实施方式,相邻的所述模块单元相接的区域,立杆错位排布。
10、作为本专利技术较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模数不合的区域通过设置扣件式钢管连接件连接。
11、受筒仓结构的限制,当立杆排布到弧形的筒仓内壁附近区域时,难以进行模数的拼凑,因此,会在上述位置形成空白的区域,为了保证支撑脚手架系统整体保持稳定,空白区域通过扣件式钢管搭设连接过渡。
12、作为本专利技术较优选的实施方式,相邻所述模块单元之间设置有水平剪刀撑,所述水平剪刀撑用于将所述模块单元连接成一个整体。
13、作为本专利技术较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模块单元中,梁的正下方的立杆间距为第一间距,梁两侧为板,所述板的正下方的立杆间距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
14、作为本专利技术较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模块单元包括如下构件:底座、立杆和水平杆。所述立杆竖直插入所述底座套筒,所述水平杆的两个端部分别与所述立杆的圆盘装配,并通过销杆锁定。
15、优选的,所述模块单元还包括斜拉杆和可调托座。所述模块单元还包括斜拉杆和可调托座,所述斜拉杆的两个端部分别与立杆的圆盘装配,并通过斜销杆锁定,所述可调托座设置于所述立杆的顶层。
16、作为本专利技术较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模块单元的顶部还设置有模板、龙骨、纵向水平钢管,所述龙骨和所述纵向水平钢管用于对所述模板进行支撑。龙骨包括主龙骨、次龙骨,次龙骨设置于模板下方,次龙骨为方木,主龙骨设置的方向与次龙骨相互垂直。
17、所述脚手架根据建筑物中径向梁的数量等份划分成多个模块单元,每个模块单元对应的径向梁位于中心位置,径向梁两侧为顶板结构。相邻的两根径向梁之间的顶板根据待支模子区域的划分,一分为二,分别属于不同的两个单元,分别进行支撑脚手架的搭设。
18、所述梁包括若干根径向梁,以及设置于若干所述径向梁端部的环形梁,所述受力分析位置包括径向梁、板以及环形梁。环形梁内为开放式空间,因此,盘扣式支撑脚手架与整体梁板的结构相匹配为环形区域。
19、所述盘扣式支撑脚手架的中心区域为空白区域,在此区域内搭设扣件式钢管支架,所述扣件式钢管支架位于筒仓结构的中心中空区域,所述扣件式钢管支架用于填充所述模块单元围合形成的多边形区域。该扣件式钢管支架基本不受力,作为施工人员上下的平台。
20、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上述盘扣式支撑脚手架系统的设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盘扣式支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盘扣式支撑脚手架用于对梁板形成支撑,所述梁板的底面轮廓为圆形,所述梁板包括板和若干根径向梁(101),至少若干根所述径向梁(101)沿着所述圆形的径向分布,所述盘扣式支撑脚手架包括若干个模块单元(201),每个所述模块单元(201)能够分别支撑一根径向梁(101),每个所述模块单元(201)的立杆(3)对应沿着径向梁(101)的跨度方向布置,相邻两个所述模块单元(201)之间存在模数不合的区域,在所述模数不合的区域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扣式支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单元(201)中,立杆(3)的布置方式为:以所述径向梁(101)的中轴线为中心线,分别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为径向梁(101)的跨度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垂直于所述径向梁(101)的跨度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扣式支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梁(101)靠近圆心的一端为第一端部,至少若干根所述径向梁(101)在第一端部设置有立柱(106),每个所述模块单元(201)中位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区域,避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扣式支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模块单元(201)相接的区域,所述立杆(3)错位排布。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扣式支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数不合的区域通过设置扣件式钢管连接件(12)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扣式支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模块单元(201)之间设置有水平剪刀撑(11),所述水平剪刀撑(11)用于将所述模块单元(201)连接成一个整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扣式支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单元(201)中,位于所述径向梁(101)的正下方的所述立杆(3)间距为第一间距,所述径向梁(101)两侧为顶板(103),位于所述顶板(103)的正下方的所述立杆(3)间距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扣式支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单元(201)包括如下构件:底座、立杆(3)和水平杆(4),所述立杆(3)竖直插入所述底座套筒,所述水平杆(4)两个端部分别与所述立杆(3)的圆盘装配并锁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盘扣式支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单元(201)还包括斜拉杆(5)和可调托座(10),所述斜拉杆(5)的两个端部分别与立杆(3)的圆盘装配并锁定,所述可调托座(10)设置于所述立杆(3)的顶层。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盘扣式支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单元(201)的顶部还设置有模板、龙骨、纵向水平钢管(9),所述龙骨和所述纵向水平钢管(9)用于对所述模板进行支撑。
11.一种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盘扣式支撑脚手架的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盘扣式支撑脚手架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每个所述待支模子区域的轮廓为扇形,所述径向梁(101)位于扇形的中心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盘扣式支撑脚手架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立杆(3)的布设方式为:所述立杆(3)先沿着所述梁的中轴线间隔布置得到若干个第一点位,接着再以每个所述第一点位为起点,沿着垂直于所述梁的跨度方向分别进行点位布置得到若干个第二点位,若干所述第一点位和若干所述第二点位共同填充于所述待支模子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盘扣式支撑脚手架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的受力分析位置包括梁和板,所述梁包括所述径向梁(101)。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盘扣式支撑脚手架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梁板还包括设置于若干所述径向梁(101)端部的环形梁(102),所述受力分析位置包括径向梁(101)、板以及环形梁(102)。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盘扣式支撑脚手架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受力分析的内容包括:模板验算、次龙骨(7)验算、主龙骨(8)验算、纵向水平钢管(9)验算、可调托座(10)验算、立杆(3)验算、高宽比验算、支撑架架体抗倾覆验算以及立杆(3)支撑面承载力验算。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盘扣式支撑脚手架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局部调整根据如下顺序进行:模板的材料和/或厚度、次龙骨(7)尺寸和/或间距和/或条数、主龙骨(8)的材料和/或间距;每次调整完成后,均重新进行受力分析验算,直到模块单元(201)结构满足受力要求。
18.一种盘扣式支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盘扣式支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盘扣式支撑脚手架用于对梁板形成支撑,所述梁板的底面轮廓为圆形,所述梁板包括板和若干根径向梁(101),至少若干根所述径向梁(101)沿着所述圆形的径向分布,所述盘扣式支撑脚手架包括若干个模块单元(201),每个所述模块单元(201)能够分别支撑一根径向梁(101),每个所述模块单元(201)的立杆(3)对应沿着径向梁(101)的跨度方向布置,相邻两个所述模块单元(201)之间存在模数不合的区域,在所述模数不合的区域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扣式支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单元(201)中,立杆(3)的布置方式为:以所述径向梁(101)的中轴线为中心线,分别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为径向梁(101)的跨度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垂直于所述径向梁(101)的跨度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扣式支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梁(101)靠近圆心的一端为第一端部,至少若干根所述径向梁(101)在第一端部设置有立柱(106),每个所述模块单元(201)中位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区域,避开立柱(106)进行立杆(3)的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扣式支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模块单元(201)相接的区域,所述立杆(3)错位排布。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扣式支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数不合的区域通过设置扣件式钢管连接件(12)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扣式支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模块单元(201)之间设置有水平剪刀撑(11),所述水平剪刀撑(11)用于将所述模块单元(201)连接成一个整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扣式支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单元(201)中,位于所述径向梁(101)的正下方的所述立杆(3)间距为第一间距,所述径向梁(101)两侧为顶板(103),位于所述顶板(103)的正下方的所述立杆(3)间距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扣式支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单元(201)包括如下构件:底座、立杆(3)和水平杆(4),所述立杆(3)竖直插入所述底座套筒,所述水平杆(4)两个端部分别与所述立杆(3)的圆盘装配并锁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盘扣式支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单元(201)还包括斜拉杆(5)和可调托座(10),所述斜拉杆(5)的两个端部分别与立杆(3)的圆盘装配并锁定,所述可调托座(10)设置于所述立杆(3)的顶层。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盘扣式支撑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单元(201)的顶部还设置有模板、龙骨、纵向水平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文旭,陈海盛,卢新标,段政桦,张成,陆鹤升,刘忠汉,张洪雨,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