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线圈压装,具体为线圈压装用支撑装置与压紧设备,用以压装配电变压器线圈。
技术介绍
1、配电变压器矩形线圈是导线缠绕在绕线模上绕制形成的,为了确保绕制后的线圈尺寸能够符合要求,配电变压器矩形线圈绕制完成后需要采用压紧设备对线圈进行预压,预压结束后还要进烘房进行干燥定型。
2、线圈放入压紧设备中进行预压时,在内线圈需放入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需要有较大的强度,能够承受一定时间的预压力而不出现变形。
3、传统的支撑装置采用实心钢块制成,虽然强度较好,但非常笨重,人员操作极不方便。具体表现为:由于工装太重,一人无法抬起,需要两人配合才能抬动,不仅仅降低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操作的安全性,具有砸脚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缺陷,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支撑装置与压紧设备,以实现支撑装置在具备足够强度的同时具有轻便额优势。
2、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线圈压装用支撑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圈压装用支撑装置,其包括用以置入线圈内对线圈形成支撑作用的立体结构,立体结构的形状可以根据线圈的需求而设置,例如可以是长方体结构,也可以是正方体结构等。
4、优选的,立体结构内形成有空腔,即该立体结构与传统技术中实心的支撑装置不同,本支撑装置是空心的,如此可显著的减轻支撑装置的收重量,实现轻量化的效果。
5、优选的,立体结构的壁面由板件制
6、优选的,空腔内具有用以加强立体结构的支撑体,为了避免支撑装置在压紧设备的作用下变形,在空腔内设置支撑体可以保证本支撑结构的强度。
7、优选的,立体结构为立方体,其包括有上板件和下板件,以及将上板件和下板件连接的侧部板件,即在外形上实现与传统实心钢块基本一致。
8、优选的,支撑体包括有支撑板,支撑板置于立方体内,其两端分别与上板件和下板件连接,在实际的使用中,上板件和下板件所占用的面积更大,所承受的压力更多,所以需要对上板件和下板件的应力进行分散,所以在上板件和下板件之间还连接支撑板,由支撑板分担应力,防止上板件和下板件变形。
9、优选的,支撑板有若干个,均匀的分布在空腔中,使上板件和下板件所承受的应力均匀的被分散。
10、优选的,支撑体还包括有加强板,支撑板分别与上板件、下板件的连接处形成拐角,加强板连接于拐角处,即加强支撑板分别与上板件、下板件的连接强度,防止应力在连接处集中而导致支撑体变形。
11、优选的,加强板有若干个,可分布在各支撑板上,加强各支撑板的连接强度。
1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线圈压装用压紧设备,其包括有前述的线圈压装用支撑装置。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线圈压装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以置入线圈内对线圈形成支撑作用的立体结构,所述立体结构内形成有空腔,所述立体结构的壁面由板件制备,所述空腔内具有用以加强所述立体结构的支撑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压装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结构为立方体,其包括有上板件和下板件,以及将所述上板件和所述下板件连接的侧部板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压装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包括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置于所述立方体内,其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板件和所述下板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压装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有若干个。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压装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还包括有加强板,所述支撑板分别与所述上板件、所述下板件的连接处形成拐角,所述加强板连接于所述拐角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压装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有若干个。
7.线圈压装用压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线圈压装用支撑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线圈压装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以置入线圈内对线圈形成支撑作用的立体结构,所述立体结构内形成有空腔,所述立体结构的壁面由板件制备,所述空腔内具有用以加强所述立体结构的支撑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压装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结构为立方体,其包括有上板件和下板件,以及将所述上板件和所述下板件连接的侧部板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压装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包括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置于所述立方体内,其两端分别与所述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丽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华鹏变压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