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铰链装置的扭力模组改良结构,尤指一种能于摆臂组件与固定支架之间形成紧密的夹持摩擦效果,以便于在任意弯折角度位置均能得到充分扭力提供定位需求的扭力模组结构。
技术介绍
1、如图1所示,可知传统应用于柔性屏幕之电子装置的铰链机构至少包括:固定支架1、摆臂件20、弹性件5及凸轮座400等部分;其中该固定支架1上设有二枢接部11,该二枢接部11分别贯穿一轴14;该二摆臂件20上分别设有一被枢接部201,各被枢接部201上设有可套合于该枢接部11的凹槽202,且该二轴14分别贯穿该被枢接部201及枢接部11,使该摆臂件20能枢设于该固定支架1上;该弹性件5可驱动二凸轮座400分别抵顶于该摆臂件20的二旁侧,且该凸轮座400与该摆臂件20分别设有对应的凸轮,借由对应的凸轮相对弹性嵌合,能使该二摆臂件20经由该固定支架1定位于多个特定的开合角度(例如:0度、90度或180度)。
2、然而,由于该摆臂件20的凹槽202宽度为固定,致使该弹性件5经由二凸轮座400施加于该摆臂件20的弹性力,无法作用于该被枢接部201及枢接部11之间并用以提升摩擦力,因此该二摆臂件20无法在其余角度提供足够的扭力(或摩擦力),以达到与该固定支架1之间形成确实定位,进而使柔性屏幕无法展开定位于任一角度,形成应用上的限制与不便。
3、在cn 220581489u技术案中,揭露了一种枢纽器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其主要系将两虚拟轴支架枢接于一第一基座;将两实体轴支架枢接于一第二基座;于第一基座与第二基座之间设有同动件;该虚拟轴支架与实体轴
4、上述结构于实际应用时,有下列缺点:
5、1、由于该虚拟轴支架经由该同动支架与该实体轴支架形成连动,因此该第一基座与该同动支架、实体轴支架、第二基座、压簧形成分离,该压簧的弹性力无法作用于该虚拟轴支架与该第一基座之间增加摩擦力;致使该虚拟轴支架除了可随该实体轴支架定位于几个预设特定开合角度(即该凹凸轮组上的顶部嵌合位置)之外,无法提供其余开合角度具备足够的扭力(或摩擦力),以达到确实定位于其它任意的开合角度,进而形成应用上的缺失及限制。
6、2、由于该同动件及第二基座依序设置于该第一基座的两旁侧,因此当该凹凸轮组作用于该第二基座时,会使该第二基座及实体轴支架沿该实体轴的轴向产生滑动(位置变动),此种情形会造成实体轴支架与相关板体(外壳)的组合结构更复杂,且使用上易产生松动的情形。
7、在cn 114762025a专利技术案中,揭露了一种:包括铰揭组件的可折迭电子装置,其主要系于一固定支架上设有二并列且同步连动的第一、二轴,第一、二轴分别枢接第一、二臂部,第一、二臂部旁侧分别结合一支架;第一、二轴上分别设有第一、二弹簧,第一、二弹簧分别经由一棘爪板抵顶于第一、二臂部,使第一、二臂部上的第一、二凸轮部分迫紧于旋转机构。
8、此种结构于实际应用时,由于第一、二弹簧所产生的弹力仅能经由该止动器360的一侧表面作用于该第一、二臂部321、322的一侧表面,使该止动器360与该第一、二臂部的一侧表面产生摩擦力;然而,此种单一表面所能产生的摩擦力较小,难以支撑该两支架311、312定位于任意的开合角度,形成应用上的缺失及限制。
9、有鉴于习见的铰链机构于实际应用时有上述缺点,专利技术人乃针对该些缺点研究改进之道,终于有本技术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铰链装置的扭力模组改良结构,于一固定支架上设有两枢接部,各枢接部分别贯穿枢设一轴;各轴上分别枢设一摆臂组件,该摆臂组件由轴向相邻并列的一主摆臂及一副摆臂组成,该主摆臂、副摆臂分别以局部部位沿轴向接触于该枢接部的二相对表侧,且该主摆臂及副摆臂之间在夹合该枢接部时,形成有一间隙;借由至少一弹性件的弹力朝向该枢接部作用于该主摆臂及副摆臂的至少其中之一,使该主摆臂及该副摆臂能相对弹性夹持于该枢接部的相对两表侧,借以可使各摆臂组件与该固定支架之间产生紧密的摩擦力,在任意相对枢转弯折角度位置均能保持充分定位的扭力作用。
2、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铰链装置的扭力模组改良结构,其中该副摆臂朝向该主摆臂的一侧设有能套合于该枢接部边缘的凹部,当该凹部的深度小于该枢接部的厚度,该摆臂朝向、主摆臂受该枢接部阻隔无法贴合接触,形成该间隙;当该凹部的深度不小于该枢接部的厚度,则该主摆臂、副摆臂的至少其中之一与该枢接部之间可设置至少一垫片,使该枢接部及垫片组合后的厚度大于该凹部的深度,以确保该主摆臂及副摆臂之间留有间隙,因此其整体结构具有多种不同的组合变化,可因应不同的实际需求场合。
3、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铰链装置的扭力模组改良结构,其中该摆臂组件由主摆臂及副摆臂组合而成,因此该主摆臂及副摆臂的结构可相对简化;相较于传统摆臂件的单一结构体的设计,该摆臂组件的主摆臂及副摆臂分别具有简单的形状及结构,能有效降低零件的成型难度,提升生产良率及产品的品质。
4、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技术所采行的技术手段包括:一种铰链装置的扭力模组改良结构,包括:一固定支架,具有两枢接部,各该枢接部分别贯穿枢设一轴;两摆臂组件,分别枢设于各该轴上,该摆臂组件由轴向相邻并列的一主摆臂及一副摆臂所组成,该主摆臂具有一第一夹合面,接触于该枢接部上朝一轴向形成的一表侧,该副摆臂具有一第二夹合面,接触于该枢接部上朝逆于上述轴向形成的另一表侧,该主摆臂及副摆臂之间在夹合该枢接部时,形成有一间隙;借由至少一弹性件的弹力朝向该枢接部作用于该主摆臂及副摆臂的至少其中之一,使该主摆臂及该副摆臂能分别以该第一夹合面及第二夹合面相互弹性靠合夹持于该枢接部的相对两表侧,以提供各该摆臂组件与该固定支架之间,在任意相对枢转弯折位置均能保持充分定位的扭力作用。
5、依上述结构,其中该副摆臂朝向该主摆臂的一侧设有能套合于该枢接部边缘的凹部,该凹部的深度小于该枢接部的厚度,使该第一夹合面及第二夹合面夹靠于该枢接部两表侧时,该副摆臂受该枢接部阻挡无法完全靠合于该主摆臂,使该主摆臂及副摆臂之间留有该间隙。
6、依上述结构,其中该副摆臂朝向该主摆臂的一侧设有能套合于该枢接部边缘的凹部,该凹部的深度不小于该枢接部的厚度,且该第一夹合面、第二夹合面的至少其一与该枢接部之间设有至少一垫片,使该第一夹合面及第二夹合面朝向该枢接部两表侧夹靠时,其间受该枢接部及该垫片的组合阻挡,使该主摆臂及副摆臂之间无法完全靠合而产生该间隙。
7、依上述结构,其中该主摆臂一端具有能套合于该轴的轴孔,该主摆臂朝该副摆臂的一侧设有被结合部;该副摆臂一端具有能套合于该轴的轴孔,该副摆臂上设有对应该被结合部的结合部,利用该结合部与该被结合部相结合,能使该副摆臂与该主摆臂形成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铰链装置的扭力模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装置的扭力模组改良结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装置的扭力模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摆臂(22)朝向所述主摆臂(21)的一侧设有能套合于所述枢接部(11)边缘的凹部(222),所述凹部(222)的深度小于所述枢接部(11)的厚度,使所述第一夹合面(213)及第二夹合面(223)夹靠于所述枢接部(11)两表侧时,所述副摆臂(22)受所述枢接部(11)阻挡无法完全靠合于所述主摆臂(21),使所述主摆臂(21)及副摆臂(22)之间留有所述间隙(A)。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装置的扭力模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摆臂(22a)朝向所述主摆臂(21)的一侧设有能套合于所述枢接部(11)边缘的凹部(222a),所述凹部(222a)的深度不小于所述枢接部(11)的厚度,且所述第一夹合面(213)、第二夹合面(223)的至少其一与所述枢接部(11)之间设有至少一垫片(15),使所述第一夹合面(213)及第二夹合面(223)朝向所述枢接部(11)两表侧夹靠时,其间受所述枢接部(11)及所述垫片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铰链装置的扭力模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摆臂(21)一端具有能套合于所述轴(14)的轴孔(211),所述主摆臂(21)朝所述副摆臂(22,22a)的一侧设有被结合部(214);所述副摆臂(22,22a)一端具有能套合于所述轴(14)的轴孔(221),所述副摆臂(22,22a)上设有对应所述被结合部(214)的结合部(224),利用所述结合部(224)与所述被结合部(214)相结合,能使所述副摆臂(22,22a)与所述主摆臂(21)形成同步连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铰链装置的扭力模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主摆臂(21)接近所述轴孔(211)的一端边缘设有齿部(212),于两主摆臂(21)之间设有由齿轮(31)、(32)组成的齿轮组(3),且所述齿轮(31)、(32)分别啮合于所述两齿部(212),使所述两主摆臂(21)能经由所述齿轮组(3)形成同步开合连动。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铰链装置的扭力模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摆臂(21)远离所述第一夹合面(213)的一侧设有复数凸轮部(215),所述主摆臂(21)旁侧设有一套设于所述轴(14)的凸轮座(40),所述凸轮座(40)设有复数与所述主摆臂(21)的凸轮部(215)相啮合的凸轮(402);所述副摆臂(22,22a)远离所述第二夹合面(223)的一侧设有复数凸轮部(225),所述副摆臂(22,22a)旁侧设有一套合于所述轴(14)的凸轮座(4),所述凸轮座(4)设有复数与所述副摆臂(22,22a)的凸轮部(225)相啮合的凸轮(42)。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铰链装置的扭力模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摆臂(21)远离所述第一夹合面(213)的一侧设有复数凸轮部(215),所述主摆臂(21)旁侧设有一套设于所述轴(14)的凸轮座(40),所述凸轮座(40)设有复数与所述主摆臂(21)的凸轮部(215)相啮合的凸轮(402);所述副摆臂(22,22a)远离所述第二夹合面(223)的一侧设有复数凸轮部(225),所述副摆臂(22,22a)旁侧设有一套合于所述轴(14)的凸轮座(4),所述凸轮座(4)设有复数与所述副摆臂(22,22a)的凸轮部(225)相啮合的凸轮(42)。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铰链装置的扭力模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摆臂(21)远离所述第一夹合面(213)的一侧设有复数凸轮部(215),所述主摆臂(21)旁侧设有一套设于所述轴(14)的凸轮座(40),所述凸轮座(40)设有复数与所述主摆臂(21)的凸轮部(215)相啮合的凸轮(402);所述副摆臂(22,22a)远离所述第二夹合面(223)的一侧设有复数凸轮部(225),所述副摆臂(22,22a)旁侧设有一套合于所述轴(14)的凸轮座(4),所述凸轮座(4)设有复数与所述副摆臂(22,22a)的凸轮部(225)相啮合的凸轮(42)。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铰链装置的扭力模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5)套设于所述轴(14)接近所述副摆臂(22,22a)一旁侧的位置,所述弹性件(5)远离所述凸轮座(4)的一端设有一套合于所述轴(14)的结合座(50),所述结合座(50)能同时受两弹性件(5)驱动,并经由两轴(14)将两弹性件(5)的弹力同步传递至所述凸轮座(40)、(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铰链装置的扭力模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装置的扭力模组改良结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装置的扭力模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摆臂(22)朝向所述主摆臂(21)的一侧设有能套合于所述枢接部(11)边缘的凹部(222),所述凹部(222)的深度小于所述枢接部(11)的厚度,使所述第一夹合面(213)及第二夹合面(223)夹靠于所述枢接部(11)两表侧时,所述副摆臂(22)受所述枢接部(11)阻挡无法完全靠合于所述主摆臂(21),使所述主摆臂(21)及副摆臂(22)之间留有所述间隙(a)。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装置的扭力模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摆臂(22a)朝向所述主摆臂(21)的一侧设有能套合于所述枢接部(11)边缘的凹部(222a),所述凹部(222a)的深度不小于所述枢接部(11)的厚度,且所述第一夹合面(213)、第二夹合面(223)的至少其一与所述枢接部(11)之间设有至少一垫片(15),使所述第一夹合面(213)及第二夹合面(223)朝向所述枢接部(11)两表侧夹靠时,其间受所述枢接部(11)及所述垫片(15)的组合阻挡,使所述主摆臂(21)及副摆臂(22a)之间无法完全靠合而产生所述间隙(a)。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铰链装置的扭力模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摆臂(21)一端具有能套合于所述轴(14)的轴孔(211),所述主摆臂(21)朝所述副摆臂(22,22a)的一侧设有被结合部(214);所述副摆臂(22,22a)一端具有能套合于所述轴(14)的轴孔(221),所述副摆臂(22,22a)上设有对应所述被结合部(214)的结合部(224),利用所述结合部(224)与所述被结合部(214)相结合,能使所述副摆臂(22,22a)与所述主摆臂(21)形成同步连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铰链装置的扭力模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主摆臂(21)接近所述轴孔(211)的一端边缘设有齿部(212),于两主摆臂(21)之间设有由齿轮(31)、(32)组成的齿轮组(3),且所述齿轮(31)、(32)分别啮合于所述两齿部(212),使所述两主摆臂(21)能经由所述齿轮组(3)形成同步开合连动。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铰链装置的扭力模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摆臂(21)远离所述第一夹合面(213)的一侧设有复数凸轮部(215),所述主摆臂(21)旁侧设有一套设于所述轴(14)的凸轮座(40),所述凸轮座(40)设有复数与所述主摆臂(21)的凸轮部(215)相啮合的凸轮(402);所述副摆臂(22,22a)远离所述第二夹合面(223)的一侧设有复数凸轮部(225),所述副摆臂(22,22a)旁...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