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风力发电机身内部用耐冲击型支撑柱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风力发电机身内部用耐冲击型支撑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224166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2-11 13: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风力发电机身内部用耐冲击型支撑柱,涉及风力发电机用支撑柱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由于支撑柱包括相间设置的介质层、缓冲层和检测层,所述支撑柱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底座,所述支撑柱远离底座的一端固定安装有风机发电机组,因此通过相间设置的介质层、缓冲层和检测层可以对支撑柱进行阶段性的检测,避免支撑柱出现异常情况,并且由于环网机构包括多个mesh收发点和无人中继设备,所述无人中继设备内设有感应器,所述感应器内设有信号判断的芯片,所述支撑柱供环网机构进行联网控制和监测,因此通过组网可对所有的支撑柱进行监控,避免风力发电场地内出现异常工况的设备,保障环网的正常发电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风力发电机用支撑柱,具体是一种风力发电机身内部用耐冲击型支撑柱


技术介绍

1、在风力发电机的设计和制造中,支撑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件,尤其是在机舱内部。风力发电机的机舱内部需要承受来自风机叶片和发电机的振动和冲击力。为了保证风力发电机的长期可靠性和稳定性,采用耐冲击型支撑柱来提高机舱内部结构的抗冲击和振动性能,成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下面是对风力发电机内部用耐冲击型支撑柱的详细介绍:

2、1.支撑柱的作用和要求

3、风力发电机的机舱(通常安装在塔架顶部)包含发电机、变速箱、齿轮箱、控制系统、制动装置等核心部件。支撑柱的作用是支撑这些重要设备,同时将风机旋转产生的振动和冲击力有效地传递至塔架底部,保持机舱内部设备的稳定性。

4、主要要求

5、高抗震性能:风力发电机长期运行中,受到风速变化、叶片摆动等因素影响,机舱内部会出现周期性或随机的振动冲击,支撑柱需要有效吸收和缓解这些冲击力。

6、耐冲击性:支撑柱应具有较高的抗冲击能力,以应对风速突变、设备故障或外部环境冲击(如雷击、风暴等)可能带来的损伤。

7、长期稳定性:支撑柱在长期运行中必须保持其形状和性能,避免因疲劳或破损导致结构失效。

8、材料的耐腐蚀性:由于风力发电机常常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中(如潮湿、盐雾等),支撑柱需要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能,确保其耐久性。

9、2.耐冲击型支撑柱的结构设计

10、耐冲击型支撑柱通常由高强度材料、纤维增强材料、以及专门设计的结构来提高其抗冲击能力。其结构设计考虑了应对风机在不同工作状态下产生的冲击力与振动。

11、(1)材料选择

12、高强度钢材:钢材是常见的风力发电机支撑柱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压、抗拉和抗弯曲性能。通过选用高强度钢材(如合金钢、钢-镍合金等),支撑柱可以提高其承载能力和抗冲击能力。

1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近年来,复合材料(如碳纤维、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逐渐被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的支撑柱中,这些材料不仅具有高强度和高刚度,还具备较好的抗疲劳和抗冲击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还具有较轻的质量,能够减少风机整体重量。

14、聚合物改性材料:部分风力发电机支撑柱采用了聚合物改性材料(如聚酯、环氧树脂等),这种材料具有较强的抗冲击性,适用于风力发电机运行过程中高频冲击的环境。

15、(2)结构设计

16、减震结构设计:支撑柱内部常设计有减震系统,如弹性支撑、阻尼装置等,能够有效吸收机舱内部的振动和冲击力。此类设计可大大减少设备疲劳损伤,延长风力发电机的使用寿命。

17、防冲击隔离层:为了增强耐冲击性,支撑柱的某些部分可能会增加防护层,利用隔离层的材料来吸收部分冲击能量,减少对支撑柱结构的损害。

18、多层结构设计:支撑柱可设计为多层结构,采用不同硬度和弹性的材料逐层承受冲击力,这样不仅提高了耐冲击性,还能有效减缓机械冲击带来的动态负荷。

19、3.耐冲击型支撑柱的工作原理

20、耐冲击型支撑柱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其材料和结构设计来分散和吸收冲击力,防止冲击力直接传递到机舱内部的其他部件,从而保护机舱及其内部关键设备。

21、冲击能量吸收:支撑柱的设计通过采用高弹性材料和专门的结构形态,可以吸收一部分冲击能量,减少设备因突然冲击产生的损伤。

22、振动隔离:支撑柱可以有效地分离和隔离外部振动源,防止风机本身产生的振动影响到机舱设备,减少机械疲劳损害。

23、负荷分散:耐冲击支撑柱通过合理的力学布局,能够将来自不同方向和大小的冲击力均匀分布到支撑柱和塔架的结构上,避免局部集中受力导致破损。

24、4.应用场景和优势

25、(1)应用场景

26、海上风力发电机:海上风电项目通常需要面对更强的风速、更复杂的气候条件和海上环境,因此,耐冲击型支撑柱在海上风力发电机中尤为重要。

27、高风速地区的风力发电机:在风速较大的地区,风机频繁面临较强的冲击和振动,耐冲击型支撑柱能够提供更强的支持。

28、抗震要求较高的区域:在地震多发区,支撑柱的抗冲击性设计可以有效抵御地震或其他突发性动态载荷对风力发电机的影响。

29、(2)优势

30、提高设备可靠性:通过增强支撑柱的耐冲击性能,能够减少风机因冲击和振动造成的故障和停机,提升风力发电机的可靠性和工作时间。

31、延长使用寿命:支撑柱的耐冲击性能能够减少设备的疲劳损伤,延长风力发电机的使用寿命。

32、减少维修成本:由于支撑柱有效吸收和减缓冲击,减少了其他关键部件的损耗,从而降低了维护和更换部件的频率及成本。

33、但是现有的风力发电机身内部用耐冲击型支撑柱在组网后不能进行片区的监控,存在着部分风力发电机出现问题而不自知的问题,影响风力发电机环网的整体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身内部用耐冲击型支撑柱,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风力发电机身内部用耐冲击型支撑柱,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包括相间设置的介质层、缓冲层和检测层,所述支撑柱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底座,所述支撑柱远离底座的一端固定安装有风机发电机组。

3、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一种风力发电机身内部用耐冲击型支撑柱,还包括环网机构,所述环网机构包括多个mesh收发点和无人中继设备,所述无人中继设备内设有感应器,所述感应器内设有信号判断的芯片,所述支撑柱供环网机构进行联网控制和监测。

4、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一种风力发电机身内部用耐冲击型支撑柱,所述介质层包括改性混凝土,所述改性混凝土包括66-68份的frc混凝土和32-34份的scc混凝土混合制成。

5、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一种风力发电机身内部用耐冲击型支撑柱,所述frc混凝土包括63-66份的超高强度玄武岩、38-40份的丙烯酸酯和26-27份的环氧树脂,所述scc混凝土包括63-66份的超高强度火山岩、38-40份的丙烯酸酯和26-27份的环氧树脂。

6、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一种风力发电机身内部用耐冲击型支撑柱,所述缓冲层包括交错密织的高碳钢制成的支撑框,所述缓冲层的密织样式为菱形,所述高碳钢选用80crv2钢制成。

7、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一种风力发电机身内部用耐冲击型支撑柱,所述检测层包括布设在介质层和缓冲层中间空隙的视觉检测组件,所述视觉检测组件包括ipc装置,所述ipc装置供介质层和缓冲层的姿态检测,所述姿态检测范围包括介质层或缓冲层的空间位置、色态和裂纹检测。

8、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一种风力发电机身内部用耐冲击型支撑柱,所述ipc装置内设有视觉芯片,所述视觉芯片包括采集模块、转换模块、分析模块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力发电机身内部用耐冲击型支撑柱,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柱(1),所述支撑柱(1)包括相间设置的介质层(2)、缓冲层(3)和检测层(4),所述支撑柱(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底座(5),所述支撑柱(1)远离底座(5)的一端固定安装有风机发电机组(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身内部用耐冲击型支撑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网机构,所述环网机构包括多个mesh收发点和无人中继设备,所述无人中继设备内设有感应器,所述感应器内设有信号判断的芯片,所述支撑柱(1)供环网机构进行联网控制和监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身内部用耐冲击型支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层(2)包括改性混凝土,所述改性混凝土包括66-68份的FRC混凝土和32-34份的SCC混凝土混合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身内部用耐冲击型支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FRC混凝土包括63-66份的超高强度玄武岩、38-40份的丙烯酸酯和26-27份的环氧树脂,所述SCC混凝土包括63-66份的超高强度火山岩、38-40份的丙烯酸酯和26-27份的环氧树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身内部用耐冲击型支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3)包括交错密织的高碳钢制成的支撑框,所述缓冲层(3)的密织样式为菱形,所述高碳钢选用80CrV2钢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身内部用耐冲击型支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层(4)包括布设在介质层(2)和缓冲层(3)中间空隙的视觉检测组件,所述视觉检测组件包括IPC装置,所述IPC装置供介质层(2)和缓冲层(3)的姿态检测,所述姿态检测范围包括介质层(2)或缓冲层(3)的空间位置、色态和裂纹检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身内部用耐冲击型支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IPC装置内设有视觉芯片,所述视觉芯片包括采集模块、转换模块、分析模块和报告模块,所述采集模块供介质层(2)或缓冲层(3)的照片或视频采集,所述转换模块供照片或视频中像素转换为点云的处理,所述分析模块供有效点云团和无效点云团的筛选处理,所述报告模块供介质层(2)或缓冲层(3)的空间位置、色态和裂纹检测通报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身内部用耐冲击型支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包括射频模块和信号探测模块,所述信号探测模块覆盖多波段信号检测。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力发电机身内部用耐冲击型支撑柱,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柱(1),所述支撑柱(1)包括相间设置的介质层(2)、缓冲层(3)和检测层(4),所述支撑柱(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底座(5),所述支撑柱(1)远离底座(5)的一端固定安装有风机发电机组(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身内部用耐冲击型支撑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网机构,所述环网机构包括多个mesh收发点和无人中继设备,所述无人中继设备内设有感应器,所述感应器内设有信号判断的芯片,所述支撑柱(1)供环网机构进行联网控制和监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身内部用耐冲击型支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层(2)包括改性混凝土,所述改性混凝土包括66-68份的frc混凝土和32-34份的scc混凝土混合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身内部用耐冲击型支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frc混凝土包括63-66份的超高强度玄武岩、38-40份的丙烯酸酯和26-27份的环氧树脂,所述scc混凝土包括63-66份的超高强度火山岩、38-40份的丙烯酸酯和26-27份的环氧树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风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豆桂权
申请(专利权)人:鑫罗拉金属制品东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