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用混合式前端框架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219345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2-11 13:27
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混合式前端框架及车辆,车辆用混合式前端框架包括:上主体和下横梁,上主体与下横梁可拆卸地连接,下横梁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小于上主体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上主体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的端面和第二支架的端面均面对下横梁,下横梁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均形成为连接端部,连接端部与第一支架的端面和第二支架的端面可拆卸地连接。该车辆用混合式前端框架通过可拆卸连接设置的上主体和下横梁,以使得上主体和下横梁这两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进而使得在保证使用强度的情况下,下横梁的整体尺寸和体积可以减小,在既保证了轻量化的前提下,也满足了提供了足够的布置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车辆制造,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用混合式前端框架及车辆


技术介绍

1、车辆的前端框架是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车辆的前端框架用于与车辆的前罩配合锁定,通常车辆的前端框架上安装有前贯穿灯以及前保险杠等。

2、现有的一体式前端框架为保证自身的结构性能,往往各处截面都相对较大,通过较大的尺寸以提高结构的强度,但随着散热器性能及选型的要求、离地高度的要求及接近角等要求的提升,前端框架处的布置空间紧张,现有的全塑一体式的前端框架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特别的对于穿越车型来说,需要更高的离高度及更大的离去角,导致前端布置空间更加狭小,现有的全塑料前端框架为保证零件自身性能,截面以及体积都较大,不满足布置需求。

3、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车辆用混合式前端框架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混合式前端框架及车辆,有效地解决了现有的全塑料前端框架为保证零件自身性能,截面以及体积都较大,不满足布置需求的问题。

2、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用混合式前端框架,其中,所述车辆用混合式前端框架包括:上主体和下横梁,所述上主体与所述下横梁可拆卸地连接,所述下横梁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上主体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所述上主体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端面和所述第二支架的端面均面对所述下横梁,所述下横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均形成为连接端部,所述连接端部与所述第一支架的端面和所述第二支架的端面可拆卸地连接。

3、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的端面和所述第二支架的端面均包括定位件和位于所述定位件两侧的第一连接件;所述连接端部设置有定位孔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定位孔的两侧,所述定位孔与所述定位件相对应地设置以使得所述下横梁与所述上主体定位,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对应地设置以使得所述上主体与所述下横梁可拆卸地连接。

4、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为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连接孔和连接螺钉,所述连接螺钉穿设所述第二连接孔并与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

5、优选地,所述上主体由塑料制成,所述下横梁由钢材制成。

6、优选地,所述上主体还包括上横梁,所述上横梁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连接,所述上横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端面设置有多个连接块,多个所述连接块与车辆的前保险杠连接。

7、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相对地设置,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均设置有用于安装车辆的前防撞横梁的安装位,所述安装位靠近所述下横梁;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还均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设置的第一侧面,所述安装位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设置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设置位置低于所述第一侧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设置位置。

8、优选地,所述下横梁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背对地设置,所述第一端部开设有用于避让车辆的前保险杠的第一避让槽,所述第二端部开设有用于避让车辆的散热器的第二避让槽;所述第一避让槽由所述第一端部的端面朝向内侧凹陷,所述第二避让槽由所述第二端部的端面朝向内侧凹陷。

9、优选地,每个所述连接端部的侧部均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避让槽;所述第二避让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避让槽间隔地设置于两个所述连接端部之间。

10、优选地,所述上主体还包括第一加强斜梁和第二加强斜梁,所述第一加强斜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上横梁和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加强斜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上横梁和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二加强斜梁开设有用于线束穿过的过孔。

11、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其中,所述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辆用混合式前端框架。

12、根据本技术的车辆用混合式前端框架,通过可拆卸连接设置的上主体和下横梁,以使得上主体和下横梁这两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进而使得在保证使用强度的情况下,下横梁的整体尺寸和体积可以减小,在既保证了轻量化的前提下,也满足了提供了足够的布置空间,解决了现有的全塑料前端框架为保证零件自身性能,截面以及体积都较大,不满足布置需求的问题。

13、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混合式前端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混合式前端框架包括:上主体和下横梁,所述上主体与所述下横梁可拆卸地连接,所述下横梁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上主体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所述上主体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端面和所述第二支架的端面均面对所述下横梁,所述下横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均形成为连接端部,所述连接端部与所述第一支架的端面和所述第二支架的端面可拆卸地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混合式前端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的端面和所述第二支架的端面均包括定位件和位于所述定位件两侧的第一连接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混合式前端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为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连接孔和连接螺钉,所述连接螺钉穿设所述第二连接孔并与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混合式前端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主体由塑料制成,所述下横梁由钢材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混合式前端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主体还包括上横梁,所述上横梁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连接,所述上横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端面设置有多个连接块,多个所述连接块与车辆的前保险杠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混合式前端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相对地设置,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均设置有用于安装车辆的前防撞横梁的安装位,所述安装位靠近所述下横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混合式前端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横梁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背对地设置,所述第一端部开设有用于避让车辆的前保险杠的第一避让槽,所述第二端部开设有用于避让车辆的散热器的第二避让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混合式前端框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连接端部的侧部均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避让槽;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混合式前端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主体还包括第一加强斜梁和第二加强斜梁,所述第一加强斜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上横梁和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加强斜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上横梁和所述第二支架;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混合式前端框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用混合式前端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混合式前端框架包括:上主体和下横梁,所述上主体与所述下横梁可拆卸地连接,所述下横梁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上主体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所述上主体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端面和所述第二支架的端面均面对所述下横梁,所述下横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均形成为连接端部,所述连接端部与所述第一支架的端面和所述第二支架的端面可拆卸地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混合式前端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的端面和所述第二支架的端面均包括定位件和位于所述定位件两侧的第一连接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混合式前端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为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连接孔和连接螺钉,所述连接螺钉穿设所述第二连接孔并与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混合式前端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主体由塑料制成,所述下横梁由钢材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混合式前端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主体还包括上横梁,所述上横梁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环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洛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