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市政道路排水,尤其是一种电缆转接井的排水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1、市政道路旁通常布置有电缆沟,电缆沟用于敷设动力和控制电缆,电缆在接头或者需要暗埋跨路时就需要设置转接井。
2、目前,转接井为了满足施工及安装需要,其宽度和深度均大于电缆沟。转接井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转接井大多是路段局部的最低点,因此转接井内经常容易造成积水的情况,积水不仅影响电缆耐久性,还影响日常的运维和检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电缆转接井的排水布置结构。
2、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缆转接井的排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3、电缆转接井,其上游侧连接有第一电缆沟,下游侧连接有第二电缆沟,所述第一电缆沟及所述第二电缆沟呈坡度布置;
4、挡水结构,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电缆沟靠近所述电缆转接井的端部、所述第二电缆沟靠近所述电缆转接井的端部,所述挡水结构用于阻止所述第一电缆沟及所述第二电缆沟内的积水进入所述电缆转接井;
5、排水结构,与所述第一电缆沟相连接,所述排水结构用于导排所述第一电缆沟内积水;
6、透水结构,设于所述电缆转接井的内底部,所述透水结构能够使所述电缆转接井内积水下渗至底部土体内。
7、通过上述技术手段,利用挡水结构对上游侧的第一电缆沟及下游侧的第二电缆沟内积水进行阻挡,由于第一电缆沟与第二电缆沟呈坡度布置,第一电缆沟内积水将会汇集并经排水结构进一步导排,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结构包括排水管与排水沟,所述排水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一电缆沟,所述排水管的第二端连通所述排水沟。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管的长度以所述排水管的终点高程低于所述第一电缆沟内底板的高程来控制,使得所述第一电缆沟内积水能够通过所述排水管自流至所述排水沟。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管两端均安装有篦子。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管根据排水需求布置为单根或者多根,所述排水管的管径设置为75mm~150mm。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水结构包括下渗坑、粗砂层与卵石层,所述电缆转接井内底板的角落处设有所述下渗坑,所述电缆转接井的底板整体向所述下渗坑找坡,所述下渗坑内铺设有所述粗砂层,所述粗砂层顶部铺设有所述卵石层。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渗坑的平面尺寸为50cm~80cm,所述下渗坑的深度尺寸为20cm~30cm,所述粗砂层的厚度为20cm~30cm,所述卵石层的厚度为10cm~20cm。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挡水结构包括挡坎,所述挡坎采用素混凝土浇筑,所述挡坎的宽度尺寸为10cm~20cm,所述挡坎的高度尺寸为20cm~30cm。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缆沟及所述第二电缆沟内底板上均设有便于汇集及导排积水的凹沟。
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7、1、通过第一电缆沟及第二电缆沟的端部设置挡水结构,利用挡水结构阻止电缆沟的内部积水进入电缆转接井内,并且第一电缆沟及第二电缆沟呈坡度设置,第一电缆沟内积水汇聚经排水结构进行导排,第二电缆沟内积水由于坡度自然导排,利用透水结构使得电缆转接井内少量积水下渗至底部土体中,从而保证电缆转接井内处于无积水状态,使得电缆具有较好的运行条件,方便工作人员下至电缆转接井内进行维保作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缆转接井的排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转接井的排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结构包括排水管(6)与排水沟(5),所述排水管(6)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一电缆沟(2),所述排水管(6)的第二端连通所述排水沟(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缆转接井的排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6)的长度以所述排水管(6)的终点高程低于所述第一电缆沟(2)内底板的高程来控制,使得所述第一电缆沟(2)内积水能够通过所述排水管(6)自流至所述排水沟(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缆转接井的排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6)两端均安装有篦子(7)。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缆转接井的排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6)根据排水需求布置为单根或者多根,所述排水管(6)的管径设置为75mm~15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转接井的排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结构包括下渗坑(8)、粗砂层(9)与卵石层(10),所述电缆转接井(1)内底板的角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缆转接井的排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渗坑(8)的平面尺寸为50cm~80cm,所述下渗坑(8)的深度尺寸为20cm~30cm,所述粗砂层(9)的厚度为20cm~30cm,所述卵石层(10)的厚度为10cm~20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转接井的排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结构包括挡坎(11),所述挡坎(11)采用素混凝土浇筑,所述挡坎(11)的宽度尺寸为10cm~20cm,所述挡坎(11)的高度尺寸为20cm~30cm。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电缆转接井的排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缆沟(2)及所述第二电缆沟(3)内底板上均设有便于汇集及导排积水的凹沟(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缆转接井的排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转接井的排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结构包括排水管(6)与排水沟(5),所述排水管(6)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一电缆沟(2),所述排水管(6)的第二端连通所述排水沟(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缆转接井的排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6)的长度以所述排水管(6)的终点高程低于所述第一电缆沟(2)内底板的高程来控制,使得所述第一电缆沟(2)内积水能够通过所述排水管(6)自流至所述排水沟(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缆转接井的排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6)两端均安装有篦子(7)。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缆转接井的排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6)根据排水需求布置为单根或者多根,所述排水管(6)的管径设置为75mm~15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转接井的排水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结构包括下渗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鲍利发,郭芝韵,刘一宁,孙胜利,邓茜,彭强,付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