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窥镜冷光源的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208866 阅读:0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2-06 18:41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内窥镜冷光源的散热结构,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左右侧均开设有多个通风孔,所述箱体的内部左侧设置有冷光源结构,所述箱体的前侧设置有接口,所述箱体的内壁右侧后端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侧设置有散热组件,所述箱体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两个固定块,两个所述固定块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箱体的底部左右侧。本技术中,通过电机带动扇叶转动并通过滤网可以散热的同时阻止杂质进入装置内部,从而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并且通过伸缩杆带动第一转动杆与其上的支撑杆转动,可以避免装置贴地影响散热效果,从而提高了装置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内窥镜冷光源的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1、医用内窥镜是一种细长管状的医疗设备,用于在患者的体内进行检查和治疗,内窥镜在使用时需要用到冷光源进行照明,但需要散热以避免光线热量对患者造成伤害,对冷光源散热需要用到一种内窥镜冷光源的散热结构。

2、经检索,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219250113u,公开了一种医用内窥镜led冷光源,包括内窥镜实用的冷光源装置、设置在冷光源装置内侧的光源组以及与光源组适配的散热部件;所述冷光源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上方覆盖有顶壳,所述外壳的一端设置有按钮和光路连接孔,另一端开设有方形通孔,且安装有散热网孔板;本技术通过设置的冷光源装置与设置的光源组,在使用的时候,利用覆盖在组成光源组灯泡外侧的限位金属块配合设置的热管以及散热鳍片,形成被动散热系统,在配合设置的循环部件与热管之间的连通,组成主动循环模式,通过主动的循环模式,在被动散热正常工作的前提下,依靠主动循环的方式,实现加快灯泡的散热,但是该装置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其散热结构在通风时不能很好的对外界灰尘进行阻拦,可能会使灰尘进入装置内部,从而降低了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内窥镜冷光源的散热结构,旨在改善现有技术中内窥镜冷光源的散热结构容易使装置内部积灰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内窥镜冷光源的散热结构,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左右侧均开设有多个通风孔,所述箱体的内部左侧设置有冷光源结构,所述箱体的前侧设置有接口,所述箱体的内壁右侧后端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侧设置有散热组件,所述箱体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机构。

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风孔可以辅助散热组件对冷光源结构散热,接口可以使内窥镜与冷光源结构对接。

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5、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两个固定块,两个所述固定块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箱体的底部左右侧,两个所述固定块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箱体的底端四个拐角处均开设有滑槽,两个所述伸缩杆的前后侧均固定连接有u型板,多个所述u型板的顶端均滑动连接在对应的所述滑槽内部,多个所述u型板的内侧均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多个所述第一转动杆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杆。

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启动伸缩杆可以带动u型板沿着滑槽前后移动,移动u型板可以带动第一转动杆与其上的支撑杆转动。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8、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电机,所述电机固定连接在所述凹槽的内侧,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轮,所述箱体的内壁右侧前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轮,所述第一转动轮的外侧设置有传动带,所述第一转动轮通过所述传动带与所述第二转动轮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轮与所述第二转动轮的左侧均固定连接有转动块,两个所述转动块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扇叶,所述箱体的内侧中部固定连接有滤网。

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启动电机可以通过传动带带动第一转动轮与第二转动轮同时转动,转动块与其上的扇叶会随着第一转动轮与第二转动轮的转动而转动。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1、所述箱体的顶部左侧设置有活动门,所述活动门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合页,所述活动门通过所述第一合页与所述箱体转动连接。

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合页可以开合活动门。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4、所述箱体的顶部右侧固定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电机、冷光源结构和伸缩杆电性连接。

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控制器可以控制电机、冷光源结构和伸缩杆的启动。

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7、所述控制器的外侧设置有保护罩,所述保护罩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合页,所述保护罩通过所述第二合页与所述箱体转动连接。

1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合页可以开合保护罩。

1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20、多个所述支撑杆的底部均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二转动杆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底板。

2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支撑杆可以带动第二转动杆沿着底板转动。

2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23、所述箱体的底部开设有多个散热孔。

2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散热孔可以对装置底部进行散热。

25、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6、1、本技术中,通过箱体、凹槽和电机之间的配合可以带动第一转动轮转动,通过第一转动轮、第二转动轮和传动带之间的配合可以带动转动块转动,通过转动块、扇叶和滤网之间的配合可以在对装置散热的同时阻止外界杂质进入装置内部,从而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27、2、本技术中,通过固定块、伸缩杆和滑槽之间的配合可以带动第一转动杆转动,通过第一转动杆和支撑杆之间的配合可以调整并抬高装置,可以使装置与地面保持距离,避免影响散热效果,从而提高了装置的工作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窥镜冷光源的散热结构,包括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左右侧均开设有多个通风孔(11),所述箱体(1)的内部左侧设置有冷光源结构(20),所述箱体(1)的前侧设置有接口(12),所述箱体(1)的内壁右侧后端开设有凹槽(3),所述凹槽(3)的内侧设置有散热组件,所述箱体(1)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机构(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窥镜冷光源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2)包括两个固定块(201),两个所述固定块(201)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箱体(1)的底部左右侧,两个所述固定块(201)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伸缩杆(202),所述箱体(1)的底端四个拐角处均开设有滑槽(203),两个所述伸缩杆(202)的前后侧均固定连接有U型板(204),多个所述U型板(204)的顶端均滑动连接在对应的所述滑槽(203)内部,多个所述U型板(204)的内侧均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205),多个所述第一转动杆(205)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杆(20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窥镜冷光源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电机(4),所述电机(4)固定连接在所述凹槽(3)的内侧,所述电机(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轮(5),所述箱体(1)的内壁右侧前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轮(6),所述第一转动轮(5)的外侧设置有传动带(7),所述第一转动轮(5)通过所述传动带(7)与所述第二转动轮(6)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轮(5)与所述第二转动轮(6)的左侧均固定连接有转动块(8),两个所述转动块(8)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扇叶(9),所述箱体(1)的内侧中部固定连接有滤网(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窥镜冷光源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顶部左侧设置有活动门(13),所述活动门(1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合页(14),所述活动门(13)通过所述第一合页(14)与所述箱体(1)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窥镜冷光源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顶部右侧固定连接有控制器(15),所述控制器(15)分别与电机(4)、冷光源结构(20)和伸缩杆(202)电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内窥镜冷光源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15)的外侧设置有保护罩(17),所述保护罩(17)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合页(16),所述保护罩(17)通过所述第二合页(16)与所述箱体(1)转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窥镜冷光源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支撑杆(206)的底部均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杆(18),所述第二转动杆(18)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底板(19)。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窥镜冷光源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底部开设有多个散热孔(21)。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窥镜冷光源的散热结构,包括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左右侧均开设有多个通风孔(11),所述箱体(1)的内部左侧设置有冷光源结构(20),所述箱体(1)的前侧设置有接口(12),所述箱体(1)的内壁右侧后端开设有凹槽(3),所述凹槽(3)的内侧设置有散热组件,所述箱体(1)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机构(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窥镜冷光源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2)包括两个固定块(201),两个所述固定块(201)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箱体(1)的底部左右侧,两个所述固定块(201)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伸缩杆(202),所述箱体(1)的底端四个拐角处均开设有滑槽(203),两个所述伸缩杆(202)的前后侧均固定连接有u型板(204),多个所述u型板(204)的顶端均滑动连接在对应的所述滑槽(203)内部,多个所述u型板(204)的内侧均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205),多个所述第一转动杆(205)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杆(20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窥镜冷光源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电机(4),所述电机(4)固定连接在所述凹槽(3)的内侧,所述电机(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轮(5),所述箱体(1)的内壁右侧前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轮(6),所述第一转动轮(5)的外侧设置有传动带(7),所述第一转动轮(5)通过所述传动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童朱建彬付慧周强任娟王伟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德尔蒙特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