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汽车,特别是涉及一种a柱和车辆。
技术介绍
1、a柱是指车辆上用于连接车顶和前舱的连接柱。然而,传统的a柱的生产工序较多,进而导致传统的a柱的生产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a柱的生产工序较多,进而导致传统的a柱的生产效率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a柱和车辆。
2、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a柱,包括:
3、a柱上内板;
4、第一横梁连接板和第二横梁连接板,设于所述a柱上内板的内侧;及
5、延伸板,设于所述a柱上内板沿所述a柱上内板的纵长延伸方向的一侧;
6、其中,所述a柱上内板、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板与所述延伸板为一体式结构。
7、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一方面,相较于传统的a柱,本申请的a柱中,可去除a柱上内板上与第一横梁连接板、第二横梁连接板与延伸板连接的搭接部分的焊接面,可有效降低a柱的整体重量,有利于实现整车轻量化,且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提升整车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相较于传统的a柱,本申请的a柱可采用一体成型的工艺形成,可省去a柱上内板分别与第一横梁连接板、第二横梁连接板和延伸板的焊接工序,进而有利于提高a柱的生产效率。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a柱上内板的强度大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的强度。一方面,a柱上内板的强度较高,使得a柱上内板仍保持较高的抗拉强度,比如a柱上内板的强度可为1300mpa-1650mpa,可提高a柱的整体强度,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包括第一过渡部和第一韧性部,所述第一过渡部连接于所述第一韧性部和所述a柱上内板之间;所述第一过渡部的强度位于所述a柱上内板的强度和所述第一韧性部的强度之间。a柱拥有“又软又硬”的性能分布,使其在小偏置碰撞实验中能够拥有高效的性能表现。此外,还可利用第一过渡部实现硬区至第一软区的缓慢过渡,可有效减小应力集中,有利于提高a柱的韧性和使用寿命。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a柱上内板的强度大于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板的强度。一方面,a柱上内板的强度较高,使得a柱上内板仍保持较高的抗拉强度,比如a柱上内板的强度可为1300mpa-1650mpa,可提高a柱的整体强度,以满足a柱作为承力部件以及诸如小偏置碰撞、顶压等工况的应用需求;另一方面,第二横梁连接板的强度较小,比如,第二横梁连接板为500mpa-600mpa,使得第二横梁连接板可通过自冲铆接或自刺穿铆接(spr连接)与其他铝板(如顶盖中横梁)相连,以满足a柱进行钢铝连接的使用需求,也可更好地满足车辆的轻量化需求。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板包括第二过渡部和第二韧性部,所述第二过渡部连接于所述第二韧性部和所述a柱上内板之间;所述第二过渡部的强度位于所述a柱上内板的强度和所述第二韧性部的强度之间。使得a柱拥有“又软又硬”的性能分布,使其在小偏置碰撞实验中能够拥有高效的性能表现。此外,还可利用第二过渡部实现硬区至第二软区的缓慢过渡,可有效减小应力集中,有利于提高a柱的韧性和使用寿命。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a柱上内板的强度大于所述延伸板的强度。一方面,a柱上内板的强度较高,使得a柱上内板仍保持较高的抗拉强度,比如a柱上内板的强度可为1300mpa-1650mpa,可提高a柱的整体强度,以满足a柱作为承力部件以及诸如小偏置碰撞、顶压等工况的应用需求;另一方面,延伸板的强度较小,比如延伸板的抗拉强度不超过600mpa,使得延伸板可通过自冲铆接或自刺穿铆接(spr连接)与其他铝板(如c柱)相连,以满足a柱进行钢铝连接的使用需求,也可更好地满足车辆的轻量化需求。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延伸板包括第三过渡部和第三韧性部,所述第三过渡部连接于所述第三韧性部和所述a柱上内板之间;所述第三过渡部的强度位于所述a柱上内板的强度和所述第三韧性部的强度之间。使得a柱拥有“又软又硬”的性能分布,使其在小偏置碰撞实验中能够拥有高效的性能表现。此外,还可利用第三过渡部实现硬区至第三软区的缓慢过渡,可有效减小应力集中,有利于提高a柱的韧性和使用寿命。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a柱上内板和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的连接处设有减重孔;和/或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板上设有凹槽,所述a柱上内板上设有与所述凹槽连通的减重槽,所述减重槽的底壁和所述凹槽的底壁平齐设置。a柱上内板和第一横梁连接板的连接处采用挖空设计,a柱上内板设置减重槽的位置处进行挖空设计,可有效降低a柱的整体重量,可更好地满足车辆的轻量化需求。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a柱上内板、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板与所述延伸板采用冲压的方式一体连接。a柱采用热成型冲压工艺一次冲压成型,方便实现a柱这种“又软又硬”特殊的性能。
16、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a柱。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A柱,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上内板的强度大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的强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包括第一过渡部和第一韧性部,所述第一过渡部连接于所述第一韧性部和所述A柱上内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上内板的强度大于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板的强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板包括第二过渡部和第二韧性部,所述第二过渡部连接于所述第二韧性部和所述A柱上内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上内板的强度大于所述延伸板的强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板包括第三过渡部和第三韧性部,所述第三过渡部连接于所述第三韧性部和所述A柱上内板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上内板和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的连接处设有减重孔;和/或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A柱,其特征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A柱。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a柱,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上内板的强度大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的强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板包括第一过渡部和第一韧性部,所述第一过渡部连接于所述第一韧性部和所述a柱上内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上内板的强度大于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板的强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板包括第二过渡部和第二韧性部,所述第二过渡部连接于所述第二韧性部和所述a柱上内板之间;
6.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欢辉,张学芳,张红杏,马杰,和仕超,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路特斯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