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座椅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座椅骨架及汽车座椅。
技术介绍
1、汽车座椅作为汽车与乘客人机交互的重要一环,对乘坐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汽车座椅通常采用位于靠背与坐垫骨架连接处的调角器调节靠背角度,通过坐垫骨架下方的连杆机构调节坐垫高度。这样的结构可以将靠背调节到较为贴合人体脊椎曲线的位置,从而保证了一定的舒适性。
2、但是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用户对汽车座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前述的传统座椅仅可以调节椅背角度,使得压力集中于臀部,不能进一步保证乘坐人员的舒适性,在长时间乘坐时易于导致乘员疲劳。
3、所以近年来提出了一种零重力的汽车座椅。所谓零重力的汽车座椅,就是可以实现人体处于失重状态下自然呈现的状态的座椅。通过将座椅设置为零重力座椅,可以降低乘员乘坐时的疲劳,提升乘坐的舒适性,最大程度的优化乘员的乘坐体验。而为了实现零重力座椅,座椅需要可以在零重力姿态和普通姿态切换。此处或可进一步理解为座椅上部(即座椅的坐垫骨架、靠背骨架和扶手等部分)可以整体相对于底部的滑轨转动,且坐垫骨架可以单独相对于滑轨转动,进而调节其相对于滑轨的角度,以便贴合失重状态下的人体曲线。
4、为了实现这样的姿态,通常将座椅设置为三层结构。最底层为滑轨,滑轨与车辆地板连接。中间层为连杆机构,连杆机构下端与滑轨转动连接,上端与坐垫骨架转动连接。最上层为座椅上部包括的坐垫骨架和靠背骨架等结构。其中,为了满足零重力座椅的要求,连杆机构包括前连杆、后连杆和倾角调节连杆,并与坐垫骨架和滑轨
5、但是这种方案需要设置有连杆机构,结构较为复杂,部件较多,成本较高,不利于普及和推广。且调节时需要的步骤较多,操作较为复杂。
6、从上可知,现有技术中的零重力座椅不能在实现零重力效果的同时兼顾结构简单。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座椅骨架及汽车座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提供的汽车座椅无法在实现零重力效果的情况下兼顾结构简单的问题。
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的座椅骨架,座椅骨架包括坐垫骨架、两个扶手骨架、靠背骨架和两个连杆。
3、坐垫骨架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坐垫支架,以及与两个坐垫支架对应设置的两个坐垫侧边板,两个坐垫侧边板中的每个坐垫侧边板具有依次间隔分布的第一连接点、支点以及第二连接点,每个坐垫侧边板的支点转动连接于对应的坐垫支架。
4、两个扶手骨架,两个扶手骨架与两个坐垫支架、两个坐垫侧边板对应设置,且两个扶手骨架中的每一个扶手骨架与对应的坐垫侧边板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且每一个扶手骨架转动连接于对应的坐垫支架,并可沿自身延伸方向相对于坐垫支架滑动。
5、靠背骨架,靠背骨架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的两侧分别与对应的扶手骨架的后部转动连接,且还分别与对应的坐垫侧边板的第二连接点转动连接;
6、两个连杆,两个连杆与两个坐垫侧边板、两个扶手骨架对应设置,两个连杆与靠背骨架在第三方向上间隔设置,且两个连杆中每个连杆分别与对应的扶手骨架的前部和对应的坐垫侧边板的第一连接点转动连接;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7、此时,两个坐垫侧边板、两个扶手骨架、靠背骨架和两个连杆可以视作两个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四连杆机构。此处的四连杆机构,由坐垫侧边板、扶手骨架、靠背骨架的部分和连杆首尾相接组成。其中,连杆和靠背骨架为两个从动杆,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对应的扶手骨架和坐垫侧边板。坐垫侧边板通过支点与坐垫支架转动连接,扶手骨架与坐垫支架转动连接,从而将四连杆机构整体安装在了坐垫支架上。且扶手骨架可以相对于坐垫支架在自身延伸方向上滑动。
8、座椅骨架在普通姿态和零重力姿态之间切换时,将扶手骨架作为主动件,使其在自身延伸方向上相对于坐垫支架滑动,并带动连杆和靠背骨架,使连杆和靠背骨架以与下方的坐垫侧边板的连接点为轴转动,实现了连杆和靠背骨架的角度调节。同时,连杆和靠背骨架又联动下方的坐垫侧边板,使坐垫侧边板以支点为轴转动,此时扶手骨架也相对坐垫支架发生转动,从而实现了座椅骨架的整体角度调节。二者结合,实现了座椅骨架在普通姿态和零重力姿态之间切换的目的。
9、通过设置为这样的结构,无需如现有技术那样额外在滑轨和坐垫骨架之间设置连杆机构以调节坐垫骨架的角度,并带动座椅上部整体相对于滑轨转动,便可实现零重力姿态的切换,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有利于零重力座椅的普及。且其切换步骤较为简单,便于使用。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扶手骨架通过一转接支架转动连接于对应的坐垫支架;其中,转接支架与扶手骨架滑动连接,转接支架与坐垫支架转动连接,以使扶手骨架和转接支架可相对于坐垫支架转动,且扶手骨架可沿其延伸方向相对于坐垫支架滑动。通过增设了一转接支架,使得扶手骨架实现了既可以相对坐垫支架转动,又可以沿自身延伸方向相对坐垫支架滑动。也使得扶手骨架的运动轨迹也较为可控。
11、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接支架包括连接板、连接支架和滑轮;连接板与坐垫支架转动连接;连接支架固定连接于连接板的一侧面,以使转换支架通过连接板与坐垫支架转动连接,且滑轮的两端转动连接于连接板和连接支架。扶手骨架上开有一长条形通孔;扶手骨架在长条形通孔一侧的区域位于连接板和连接支架之间,且滑轮穿设于长条形通孔,并与长条形通孔的一侧滑动连接。以使转接支架和扶手骨架滑动连接。
12、通过设置转接板和连接支架,用较为简单的结构实现了扶手骨架既可以相对于坐垫支架转动,又可以沿着自身延伸方向相对于坐垫支架滑动。且在扶手骨架开设的长条形通孔中设置有滑轮,既可以起到导向作用,使得扶手骨架的运动轨迹更为稳定。又可以降低扶手骨架和转接板之间的摩擦,使得二者可以较为顺畅的发生滑动。还可以承担一部分的径向力。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扶手骨架的下边缘还设有齿条,连接板和连接支架之间设有齿轮。齿轮和滑轮间隔设置,并与齿条啮合,以通过齿轮的转动联动扶手骨架的齿条滑动,使得扶手骨架沿其延伸方向相对于坐垫支架滑动。并且通过采用齿轮齿条结构,可以使得用户在使用时,可以在普通姿态和零重力姿态之间的任意位置停住,进而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应用场景更广,使用价值更高。
14、在一些实施例中,座椅骨架还包括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驱动部件和主减速器。主减速器的输入端和驱动部件传动连接,主减速器的输出端和齿轮传动连接,主减速器的外壳与连接板背离连接支架的一端固定连接。使得用户无需手动调节,并允许通过主减速器控制调节座椅的速度,调节更平稳,使用更舒适。
15、在一些实施例中,座椅骨架还包括腿托,腿托固定连接于两个连杆。该腿托固定连接于连杆,在连杆角度变化的同时可以随之转动,从而在不增设部件的情况下实现了腿托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骨架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扶手骨架通过一转接支架转动连接于对应的坐垫支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支架包括连接板、连接支架和滑轮,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坐垫支架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支架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一侧面,以使所述转接支架通过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坐垫支架转动连接,且所述滑轮的两端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板和所述连接支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骨架的下边缘设有齿条,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连接支架之间设有齿轮,所述齿轮与所述滑轮间隔设置,并与所述齿条啮合,以通过所述齿轮的转动联动所述扶手骨架的所述齿条滑动,使得所述扶手骨架沿其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坐垫支架滑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骨架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部件和主减速器,所述主减速器的输入端与所述驱动部件传动连接,所述主减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齿轮传动连接,所述主减速器的外壳与所述连接板背离所述连接支架的一侧固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骨架还包括腿托,所述腿托固定连接于所述两个连杆。
7.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骨架还包括滑轨,所述滑轨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所述坐垫支架的底部与所述滑轨滑动连接。
8.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骨架还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前同步杆和后同步杆,所述前同步杆的两端分别相接于所述两个坐垫侧边板,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支点之间;所述后同步杆两端分别相接于所述两个坐垫侧边板,并位于所述两个坐垫侧边板的后边缘;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骨架还包括安全带卷收器,所述安全带卷收器固定于所述支架横梁。
10.一种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骨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骨架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扶手骨架通过一转接支架转动连接于对应的坐垫支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支架包括连接板、连接支架和滑轮,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坐垫支架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支架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一侧面,以使所述转接支架通过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坐垫支架转动连接,且所述滑轮的两端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板和所述连接支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骨架的下边缘设有齿条,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连接支架之间设有齿轮,所述齿轮与所述滑轮间隔设置,并与所述齿条啮合,以通过所述齿轮的转动联动所述扶手骨架的所述齿条滑动,使得所述扶手骨架沿其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坐垫支架滑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骨架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部件和主减速器,所述主减速器的输入端与所述驱动部件传动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岳华,樊瑶雯,陈甜斌,孙蓬勃,徐睿毅,柳静,毛以勤,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