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运输船舶建造的,特别涉及一种立柱结构和船舶。
技术介绍
1、pctc船考虑尽可能多的装载汽车,货舱区域没有横舱壁结构,保证货舱区域装车空间最大,因此在船体两侧设置立柱,用作船体结构的主要支撑受力结构。甲板立柱是船体固定甲板和活动甲板的重要支撑结构,其结构形式为矩形箱型结构,立柱作为船体结构的主要受力部件,建造精度要求比较高,上下垂直度要求比较高。
2、基于以上情况,目前亟需提供一种立柱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立柱结构,能够对甲板进行支撑,避免甲板由于自身的重力产生凹陷变形。
2、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立柱结构,包括:支撑部件,呈筒状,包括多个支撑板,多个所述支撑板依次连接围合形成筒状支撑部件,至少一个所述支撑板设置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支撑部件的内部空间连通,所述支撑部件在自身的高度方向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铺垫部件,设置于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铺垫部件的水平度满足预设要求;第二铺垫部件,设置于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二铺垫部件的水平满足预设要求。
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件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包括第一子支撑板和第二子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包括第三子支撑板和第四子支撑板,所述第一子支撑板、所述第二子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三子支撑板和所述第四子支撑板依次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连接所述第一子支撑板
4、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子支撑板一体成型,所述第三子支撑板和所述第四子支撑板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支撑板分别与所述第二子支撑板和所述第三子支撑板焊接,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子支撑板和所述第四子支撑板焊接。
5、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子支撑板垂直设置;所述第三子支撑板和所述第四子垂直设置。
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铺垫部件包括多个第一铺垫元件,在各个所述支撑板宽度的延伸方向分别设置所述第一铺垫元件,所述第一铺垫元件与自身相连接的所述支撑板处于同一平面,各个所述第一铺垫元件处于同一平面。
7、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铺垫部件包括多个第二铺垫元件,在各个所述支撑板宽度的延伸方向分别设置所述第二铺垫元件,所述第二铺垫元件与自身相连接的所述支撑板处于同一平面,各个所述第二铺垫元件处于同一平面。
8、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铺垫元件的截面形状包括第一侧边、第二侧边和第三侧边,所述第一侧边的一端和所述第二侧边的一端垂直设置,所述第三侧边呈弧形,所述第三侧边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侧边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侧边的另一端;
9、各个所述第二铺垫元件的第一侧边与所述支撑板连接,多个所述第二铺垫元件的第二侧边处于同一平面,多个所述第二铺垫元件的第二侧边处于同一平面。
1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边的长度和所述支撑板的高度比为:1/8~1/4,所述第二侧边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侧边的长度。
1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水平度为0~2mm。
12、一种船舶,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上任一项所提到的立柱结构。
13、本专利技术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如下:
14、从上述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立柱结构,包括:支撑部件、第一铺垫部件和第二铺垫部件,支撑部件呈筒状,提高结构强度,支撑部件包括多个支撑板,多个支撑板依次连接围合形成筒状支撑部件,至少一个支撑板设置通孔,通孔与所述支撑部件的内部空间连通,更好地分散应力,避免应力集中在孔的边缘,从而提高结构的整体强度和安全性,支撑部件在自身的高度方向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铺垫部件设置于第一端,第一铺垫部件与船舶的上层甲板接触,第一铺垫部件的水平度满足预设要求,能够与甲板更好的贴合,减少对上层甲板造成损伤,第二铺垫部件设置于支撑部件的第二端,第二铺垫部件与船舶的下层甲板接触,第二铺垫部件的水平满足预设要求,能够与甲板更好的贴合,减少对下层甲板造成损伤。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1)包括第一支撑板(11)、第二支撑板(12)、第三支撑板(13)、第一加强板(14)和第二加强板(15),所述第二支撑板(12)包括第一子支撑板(111)和第二子支撑板(112),所述第三支撑板(13)包括第三子支撑板(131)和第四子支撑板(132),所述第一子支撑板(111)、所述第二子支撑板(112)、所述第一支撑板(11)、所述第三子支撑板(131)和所述第四子支撑板(132)依次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14)连接所述第一子支撑板(111)和所述第四子支撑板(132),所述第二加强板(15)连接所述第一子支撑板(111)和所述第四子支撑板(132),所述第一加强板(14)和所述第二加强板(15)在所述支撑部件(1)高度方向相对的两端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支撑板(111)和所述第二子支撑板(112)一体成型,所述第三子支撑板(131)和所述第四子支撑板(132)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支撑板(11)分别与所述第二子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支撑(111)板和所述第二子支撑板(112)垂直设置;所述第三子支撑板(131)和所述第四子支撑板(132)垂直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铺垫部件(2)包括多个第一铺垫元件(21),在各个所述支撑板宽度的延伸方向分别设置所述第一铺垫元件(21),所述第一铺垫元件(21)与自身相连接的所述支撑板处于同一平面,各个所述第一铺垫元件(21)处于同一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铺垫部件(3)包括多个第二铺垫元件(31),在各个所述支撑板宽度的延伸方向分别设置所述第二铺垫元件(31),所述第二铺垫元件(31)与自身相连接的所述支撑板处于同一平面,各个所述第二铺垫元件(31)处于同一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铺垫元件(31)的截面形状包括第一侧边、第二侧边和第三侧边,所述第一侧边的一端和所述第二侧边的一端垂直设置,所述第三侧边呈弧形,所述第三侧边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侧边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侧边的另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边的长度和所述支撑板的高度比为:1/8~1/4,所述第二侧边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侧边的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水平度为0~2mm。
10.一种船舶,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立柱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1)包括第一支撑板(11)、第二支撑板(12)、第三支撑板(13)、第一加强板(14)和第二加强板(15),所述第二支撑板(12)包括第一子支撑板(111)和第二子支撑板(112),所述第三支撑板(13)包括第三子支撑板(131)和第四子支撑板(132),所述第一子支撑板(111)、所述第二子支撑板(112)、所述第一支撑板(11)、所述第三子支撑板(131)和所述第四子支撑板(132)依次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14)连接所述第一子支撑板(111)和所述第四子支撑板(132),所述第二加强板(15)连接所述第一子支撑板(111)和所述第四子支撑板(132),所述第一加强板(14)和所述第二加强板(15)在所述支撑部件(1)高度方向相对的两端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支撑板(111)和所述第二子支撑板(112)一体成型,所述第三子支撑板(131)和所述第四子支撑板(132)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支撑板(11)分别与所述第二子支撑板(112)和所述第三子支撑板(131)焊接,所述第一加强板(14)和所述第二加强板(15)分别与所述第一子支撑板(111)和所述第四子支撑板(132)焊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支撑(111)板和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翟甲伟,徐占勇,罗小林,胡小才,蒋林勇,甘伯惠,谢俊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