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继电器,尤其涉及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技术介绍
1、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其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2、高压直流继电器是继电器的一种,现有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大多采用动簧片直动式(也称为螺线管直动式)结构,其触头部分包括两个静触头(即负载引出端)和一个动组件,动组件包括动簧部分和推动杆组件,动簧部分是桥式配合在两个静触头之间,并装在推动杆组件的顶部,通过推动杆组件的往返运动,使动簧部分的两个动触点分别与两个静触头相接触或相分离,在相接触时,电流由其中一个静触头流入,经过动簧部分后从另一个静触头流出。
3、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以及继电器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当前越来越多客户要求继电器带有辅助触头。辅助触头和静触头一般均设置为陶瓷罩的顶壁处,两个静触头间通常承载高电压高电流,而辅助触头通常作为反馈触头,其工作环境为低电压低电流,这就需要考虑高电压与低电压之间的绝缘问题。并且,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中,需要将辅助触头的引出端同线圈引出端一起从继电器的底部同方向引出,例如,采用4p i n连接器一体快速插接引出等,在该引出结构下,继电器还存在体积小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其在带有辅助触头的情况下解决了高电压和低电压的绝缘问题,
2、本技术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包括:两个静触头、两个辅助触头、陶瓷罩和线圈组件,线圈组件包括线圈架和线圈端子,线圈端子安装在线圈架上,陶瓷罩和线圈架呈上下分布设置,两个静触头和两个辅助触头间隔固定在陶瓷罩的顶端并延伸至陶瓷罩的腔体内;
4、还包括:电路板、转接组件和引出组件,电路板设在陶瓷罩的顶端,并与两个辅助触头电连接,转接组件设在陶瓷罩的侧部,线圈端子通过转接组件与电路板电连接,引出组件设在陶瓷罩和线圈架的侧部,引出组件包括线圈引出组件和辅助触头引出组件,线圈引出组件和辅助触头引出组件的上端均与电路板电连接,并对应电连接转接组件和辅助触头,线圈引出组件和辅助触头引出组件的下端向外同方向引出。
5、进一步地,继电器还包括壳体,壳体包括上盖和底板,上盖盖设在底板上以形成壳体的容纳腔,两个静触头、两个辅助触头、陶瓷罩、线圈组件、电路板、转接组件和引出组件均设在壳体的容纳腔内,且两个静触头的上端向上延伸至穿出上盖的顶端。
6、进一步地,电路板开设有两个避让孔,两个避让孔的位置与两个静触头的位置一一对应,以使两个静触头的上端穿过对应的避让孔并延伸至电路板的上方,两个静触头与电路板之间绝缘设置。
7、进一步地,静触头与对应的避让孔之间设有绝缘部,绝缘部自陶瓷罩的顶端向上延伸至超出电路板。
8、进一步地,绝缘部自陶瓷罩的顶端向上延伸至上盖的顶端内壁,并与上盖形成一体结构。
9、进一步地,电路板开设有适配两个辅助触头的两个辅助触头插孔,两个辅助触头插孔的位置与两个辅助触头的位置一一对应,两个辅助触头的上端与对应的辅助触头插孔插接,以使两个辅助触头与电路板电连接。
10、进一步地,转接组件包括第一绝缘件和第一导电件,第一导电件设在第一绝缘件内,第一导电件的下端电连接线圈端子,第一导电件的上端电连接电路板。
11、进一步地,第一绝缘件开设有适配第一导电件的第一凹槽,第一导电件安装在第一凹槽内,第一凹槽的侧壁朝向第一导电件延伸有挡板,以将第一导电件卡设在第一凹槽内。
12、进一步地,第一导电件包括第一延伸部、第一插脚和第一连接部,第一延伸部设在陶瓷罩的侧部,第一连接部设在第一延伸部的下端,并与线圈端子电连接,第一插脚设在第一延伸部的上端,电路板开设有适配第一插脚的第一插孔,第一插孔的位置与第一插脚的位置相对应,第一插脚与对应的第一插孔插接以实现电连接。
13、进一步地,第一导电件为l型结构,第一延伸部和第一插脚均竖向设置,第一连接部自第一延伸部的底端背离陶瓷罩并横向延伸,第一连接部开设有适配线圈端子的插接孔,插接孔的位置与线圈端子的位置相对应,线圈端子与对应的插接孔插接以实现电连接。
14、进一步地,第一凹槽为适配第一导电件的l型结构,第一凹槽包括适配第一延伸部的竖向凹槽和适配第一连接部的横向凹槽,第一延伸部安装在竖向凹槽内,第一连接部安装在横向凹槽内,横向凹槽背离陶瓷罩横向延伸的距离小于第一连接部背离陶瓷罩横向延伸的距离,插接孔位于横向凹槽外。
15、进一步地,第一绝缘件的底部安装在线圈架上,第一绝缘件朝向线圈架延伸有插板,线圈架设有适配插板的插槽,插板的位置与插槽的位置相对应,插板插设在插槽内。
16、进一步地,线圈引出组件包括第二延伸部、第二插脚和线圈引出脚,第二延伸部设在陶瓷罩和线圈架的侧部,第二插脚设在第二延伸部的上端,电路板开设有适配第二插脚的第二插孔,第二插孔的位置与第二插脚的位置相对应,第二插脚与对应的第二插孔插接以实现电连接;
17、辅助触头引出组件包括第三延伸部、第三插脚和辅助触头引出脚,第三延伸部设在陶瓷罩和线圈架的侧部,第三插脚设在第三延伸部的上端,电路板开设有适配第三插脚的第三插孔,第三插孔的位置与第三插脚的位置相对应,第三插脚与对应的第三插孔插接以实现电连接;
18、线圈引出脚设在第二延伸部的下端,辅助触头引出脚设在第三延伸部的下端,线圈引出脚和辅助触头引出脚同方向引出壳体。
19、进一步地,线圈引出脚自第二延伸部的下端背离陶瓷罩横向延伸,并竖向向上弯折以引出壳体;
20、辅助触头引出脚自所回溯第三延伸部的下端背离陶瓷罩横向延伸,并竖向向上弯折以引出壳体。
21、进一步地,与线圈引出脚的横向段和辅助触头引出脚的横向段位置相对应的上盖的底部与底板之间存在间距,间距适配线圈引出脚的横向段和辅助触头引出脚的横向段,以使线圈引出脚和辅助触头引出脚经上盖的底部与底板之间横向穿过并竖向向上弯折以引出上盖。
22、进一步地,上盖的下端侧部设有连接器插口,线圈引出脚和辅助触头引出脚同方向引出至连接器插口内。
23、进一步地,与线圈引出组件和辅助触头引出组件位置相对应的上盖的内壁以及连接器插口的内壁竖向设有若干条加强筋。
24、进一步地,引出组件还包括第二绝缘件,第二绝缘件开设有适配线圈引出组件的第二凹槽和适配辅助触头引出组件的第三凹槽,线圈引出组件安装在第二凹槽内,辅助触头引出组件安装在第三凹槽内。
25、综上,本技术提供的高压直流继电器的有益效果如下:
26、本技术通过将电路板安装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静触头(2)、两个辅助触头(3)、陶瓷罩(4)和线圈组件(5),所述线圈组件(5)包括线圈架(51)和线圈端子(52),所述线圈端子(52)安装在所述线圈架(51)上,所述陶瓷罩(4)和所述线圈架(51)呈上下分布设置,两个所述静触头(2)和两个所述辅助触头(3)间隔固定在所述陶瓷罩(4)的顶端并延伸至所述陶瓷罩(4)的腔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包括上盖(11)和底板(12),所述上盖(11)盖设在所述底板(12)上以形成所述壳体(1)的容纳腔,两个所述静触头(2)、两个所述辅助触头(3)、所述陶瓷罩(4)、所述线圈组件(5)、所述电路板(6)、所述转接组件(7)和所述引出组件(8)均设在所述壳体(1)的容纳腔内,且两个所述静触头(2)的上端向上延伸至穿出所述上盖(11)的顶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6)开设有两个避让孔(61),两个所述避让孔(61)的位置与两个所述静触头(2)的位置一一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2)与对应的所述避让孔(61)之间设有绝缘部(13),所述绝缘部(13)自所述陶瓷罩(4)的顶端向上延伸至超出所述电路板(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部(13)自所述陶瓷罩(4)的顶端向上延伸至所述上盖(11)的顶端内壁,并与所述上盖(11)形成一体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6)开设有适配两个所述辅助触头(3)的两个辅助触头插孔(62),两个所述辅助触头插孔(62)的位置与两个所述辅助触头(3)的位置一一对应,两个所述辅助触头(3)的上端与对应的所述辅助触头插孔(62)插接,以使两个所述辅助触头(3)与所述电路板(6)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组件(7)包括第一绝缘件(71)和第一导电件(72),所述第一导电件(72)设在所述第一绝缘件(71)内,所述第一导电件(72)的下端电连接所述线圈端子(52),所述第一导电件(72)的上端电连接所述电路板(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件(71)开设有适配所述第一导电件(72)的第一凹槽(711),所述第一导电件(72)安装在所述第一凹槽(711)内,所述第一凹槽(711)的侧壁朝向所述第一导电件(72)延伸有挡板(712),以将所述第一导电件(72)卡设在所述第一凹槽(711)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件(72)包括第一延伸部(721)、第一插脚(722)和第一连接部(723),所述第一延伸部(721)设在所述陶瓷罩(4)的侧部,所述第一连接部(723)设在所述第一延伸部(721)的下端,并与所述线圈端子(52)电连接,所述第一插脚(722)设在所述第一延伸部(721)的上端,所述电路板(6)开设有适配所述第一插脚(722)的第一插孔(63),所述第一插孔(63)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插脚(722)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插脚(722)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插孔(63)插接以实现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件(72)为L型结构,所述第一延伸部(721)和所述第一插脚(722)均竖向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723)自所述第一延伸部(721)的底端背离所述陶瓷罩(4)并横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部(723)开设有适配所述线圈端子(52)的插接孔(7231),所述插接孔(7231)的位置与所述线圈端子(52)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线圈端子(52)与对应的所述插接孔(7231)插接以实现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711)为适配所述第一导电件(72)的L型结构,所述第一凹槽(711)包括适配所述第一延伸部(721)的竖向凹槽(7111)和适配所述第一连接部(723)的横向凹槽(7112),所述第一延伸部(721)安装在所述竖向凹槽(7111)内,所述第一连接部(723)安装在所述横向凹槽(7112)内,所述横向凹槽(7112)背离所述陶瓷罩(4)横向延伸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连接部(723)背离所述陶瓷罩(4)横向延伸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静触头(2)、两个辅助触头(3)、陶瓷罩(4)和线圈组件(5),所述线圈组件(5)包括线圈架(51)和线圈端子(52),所述线圈端子(52)安装在所述线圈架(51)上,所述陶瓷罩(4)和所述线圈架(51)呈上下分布设置,两个所述静触头(2)和两个所述辅助触头(3)间隔固定在所述陶瓷罩(4)的顶端并延伸至所述陶瓷罩(4)的腔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包括上盖(11)和底板(12),所述上盖(11)盖设在所述底板(12)上以形成所述壳体(1)的容纳腔,两个所述静触头(2)、两个所述辅助触头(3)、所述陶瓷罩(4)、所述线圈组件(5)、所述电路板(6)、所述转接组件(7)和所述引出组件(8)均设在所述壳体(1)的容纳腔内,且两个所述静触头(2)的上端向上延伸至穿出所述上盖(11)的顶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6)开设有两个避让孔(61),两个所述避让孔(61)的位置与两个所述静触头(2)的位置一一对应,以使两个所述静触头(2)的上端穿过对应的所述避让孔(61)并延伸至所述电路板(6)的上方,两个所述静触头(2)与所述电路板(6)之间绝缘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2)与对应的所述避让孔(61)之间设有绝缘部(13),所述绝缘部(13)自所述陶瓷罩(4)的顶端向上延伸至超出所述电路板(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部(13)自所述陶瓷罩(4)的顶端向上延伸至所述上盖(11)的顶端内壁,并与所述上盖(11)形成一体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6)开设有适配两个所述辅助触头(3)的两个辅助触头插孔(62),两个所述辅助触头插孔(62)的位置与两个所述辅助触头(3)的位置一一对应,两个所述辅助触头(3)的上端与对应的所述辅助触头插孔(62)插接,以使两个所述辅助触头(3)与所述电路板(6)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组件(7)包括第一绝缘件(71)和第一导电件(72),所述第一导电件(72)设在所述第一绝缘件(71)内,所述第一导电件(72)的下端电连接所述线圈端子(52),所述第一导电件(72)的上端电连接所述电路板(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件(71)开设有适配所述第一导电件(72)的第一凹槽(711),所述第一导电件(72)安装在所述第一凹槽(711)内,所述第一凹槽(711)的侧壁朝向所述第一导电件(72)延伸有挡板(712),以将所述第一导电件(72)卡设在所述第一凹槽(711)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件(72)包括第一延伸部(721)、第一插脚(722)和第一连接部(723),所述第一延伸部(721)设在所述陶瓷罩(4)的侧部,所述第一连接部(723)设在所述第一延伸部(721)的下端,并与所述线圈端子(52)电连接,所述第一插脚(722)设在所述第一延伸部(721)的上端,所述电路板(6)开设有适配所述第一插脚(722)的第一插孔(63),所述第一插孔(63)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插脚(722)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插脚(722)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插孔(63)插接以实现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件(72)为l型结构,所述第一延伸部(7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炳其,唐俊平,张淑萍,招桥锋,黄彬,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三友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