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行驶配件,特别是涉及一种轮胎及轮毂电机。
技术介绍
1、清洁机器人是一种智能设备,用于自动执行各种清洁任务,如吸尘、洗地、扫地、拖地等。清洁机器人配备了各种传感器和导航技术,可以自主感知和识别环境,规划清洁路径并避开障碍物。可以进行吸尘、洗地、扫地、拖地等多种清洁操作,以适应不同的地面类型和污垢程度。
2、清洁机器人通常包括行走轮和驱动机构以及清洁工作头,清洁工作头用于对地面进行清洁,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清洁机器人在地面上自主移动。清洁机器人的行走轮的轮胎在较光滑的地面或者有水的地面上行走时,轮胎的抓地力较小,导致行走轮打滑,以使得机器的越障性能低。而针对上述问题对轮胎结构进行改良,一般采用降低轮胎的硬度,硬度较低的轮胎容易形变,因而对地面的抓地力会增强,但是不耐磨;而硬度较高的轮胎耐磨,很难提升轮胎的抓地力,因此直接更改轮胎的材质无法实现较佳的越障性能,现需对轮胎结构进行改进以使得轮胎获得更好的抓地力,提升轮胎的越障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在防滑凸台的内侧设置了腔体,轮胎在行驶过程中,腔体受到压力变形,以在行驶过程中便于越障,提升越障能力和稳定性的轮胎及轮毂电机。
2、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轮胎,包括轮胎本体、第一防滑凸台、第二防滑凸台以及分隔环,所述分隔环设置在轮胎本体的外周,所述分隔环用于将第一防滑凸台与第二防滑凸台分隔在轮胎本体的两侧,所述第一防滑凸台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防滑凸台呈环向均布在轮胎本体的外周
3、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轮胎本体的内侧设置有连接腔,所述连接腔设置有连接定位销,所述连接腔的开口处设置有装配台阶。
4、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防滑凸台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一排水槽,所述第二防滑凸台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二排水槽;所述第一排水槽沿第一防滑凸台的外径方向贯通,所述第二排水槽沿第二防滑凸台的外径方向贯通。
5、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防滑凸台设置有第一轴向槽,所述第二防滑凸台设置有第二轴向槽,所述第一轴向槽沿第一防滑凸台的轴向贯通,所述第二轴向槽沿第二防滑凸台的轴向贯通。
6、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防滑凸台包括第一侧凸台、第一中心凸台以及第二侧凸台,所述第一侧凸台与第一中心凸台和第二侧凸台依次设置;所述第二防滑凸台包括第三侧凸台、第二中心凸台以及第四侧凸台,所述第三侧凸台与第二中心凸台和第四侧凸台依次设置。
7、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轴向槽为v形槽,并用于将第一侧凸台与第一中心凸台和第二侧凸台分隔;所述第二轴向槽为v形槽,并用于将第三侧凸台与第二中心凸台和第四侧凸台分隔。
8、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侧凸台的一端与第四侧凸台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侧凸台的一端与第三侧凸台的一端连接。
9、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腔体包括第一侧腔、第一中心腔以及第二侧腔,所述第一侧腔位于第一侧凸台的内侧,所述第二侧腔位于第二侧凸台的内侧,所述第一中心腔位于第一中心凸台的内侧;所述第一侧腔与第二侧腔均为平行四边形状,且以第一中心腔为中心对称设置。
10、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二腔体包括第三侧腔、第二中心腔以及第四侧腔,所述第三侧腔位于第二侧凸台的内侧,所述第四侧腔位于第四侧凸台的内侧,所述第二中心腔位于第二中心凸台的内侧;所述第三侧腔与第四侧腔均为平行四边形状,且以第二中心腔为中心对称设置。
11、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侧腔的一端与第四侧腔的一端相对,所述第二侧腔的一端与第三侧腔的一端相对。
12、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的数量均为10~15个。
13、一种轮毂电机,包括所述的轮胎,所述轮毂电机设置有转子外壳,所述轮胎本体设置在转子外壳上;所述轮毂电机设置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一端与转子外壳连接、另一端延伸至轮毂电机的外部。
14、本技术有益效果是:
15、相比现有的清洁设备轮胎,本技术采用隔环将轮胎本体的外径分成两个防滑凸台,第一防滑凸台与第二防滑凸台交替错开设置,以将两个防滑凸台错开,在轮胎行驶过程中,稳定性好,防滑效果好。并在防滑凸台的内侧设置了腔体,轮胎在行驶过程中,腔体受到压力变形,以在行驶过程中便于越障,提升越障能力和稳定性。
16、本技术通过第一防滑凸台和第二防滑凸台的设计有效增加了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提高了清洁设备在不同地面上的牢固性和稳定性,确保其顺利进行清洁工作。通过分隔环将第一防滑凸台和第二防滑凸台分隔设置在轮胎本体两侧,使得轮胎表面的凸台和凹槽错位排列,有效减少了轮胎磨损,延长了使用寿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设置有助于在轮胎运动时排除积聚在轮胎表面的杂物,提高了轮胎的自清洁效果,保持清洁设备的高效工作状态。轮胎的凸台和凹槽设计减少了与地面接触时的摩擦阻力,降低了噪音和震动,提升了清洁设备的使用舒适度。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设置有助于提高轮胎的柔韧性和操控性,使得清洁设备更容易转向和越障,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轮胎本体、第一防滑凸台、第二防滑凸台以及分隔环,所述分隔环设置在轮胎本体的外周,所述分隔环用于将第一防滑凸台与第二防滑凸台分隔在轮胎本体的两侧,所述第一防滑凸台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防滑凸台呈环向均布在轮胎本体的外周,相邻两个第一防滑凸台之间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防滑凸台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二防滑凸台呈环向均布在轮胎本体的外周,相邻两个第二防滑凸台之间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错开设置;所述第一防滑凸台的内侧设置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二防滑凸台的内侧设置有第二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本体的内侧设置有连接腔,所述连接腔设置有连接定位销,所述连接腔的开口处设置有装配台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滑凸台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一排水槽,所述第二防滑凸台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二排水槽;所述第一排水槽沿第一防滑凸台的外径方向贯通,所述第二排水槽沿第二防滑凸台的外径方向贯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滑凸台设置有第一轴向槽,所述第二防滑凸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滑凸台包括第一侧凸台、第一中心凸台以及第二侧凸台,所述第一侧凸台与第一中心凸台和第二侧凸台依次设置;所述第二防滑凸台包括第三侧凸台、第二中心凸台以及第四侧凸台,所述第三侧凸台与第二中心凸台和第四侧凸台依次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向槽为V形槽,并用于将第一侧凸台与第一中心凸台和第二侧凸台分隔;所述第二轴向槽为V形槽,并用于将第三侧凸台与第二中心凸台和第四侧凸台分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凸台的一端与第四侧凸台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侧凸台的一端与第三侧凸台的一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包括第一侧腔、第一中心腔以及第二侧腔,所述第一侧腔位于第一侧凸台的内侧,所述第二侧腔位于第二侧凸台的内侧,所述第一中心腔位于第一中心凸台的内侧;所述第一侧腔与第二侧腔均为平行四边形状,且以第一中心腔为中心对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的数量均为10~15个。
10.一种轮毂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轮胎,所述轮毂电机设置有转子外壳,所述轮胎本体设置在转子外壳上;所述轮毂电机设置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一端与转子外壳连接、另一端延伸至轮毂电机的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轮胎本体、第一防滑凸台、第二防滑凸台以及分隔环,所述分隔环设置在轮胎本体的外周,所述分隔环用于将第一防滑凸台与第二防滑凸台分隔在轮胎本体的两侧,所述第一防滑凸台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防滑凸台呈环向均布在轮胎本体的外周,相邻两个第一防滑凸台之间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防滑凸台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二防滑凸台呈环向均布在轮胎本体的外周,相邻两个第二防滑凸台之间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错开设置;所述第一防滑凸台的内侧设置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二防滑凸台的内侧设置有第二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本体的内侧设置有连接腔,所述连接腔设置有连接定位销,所述连接腔的开口处设置有装配台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滑凸台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一排水槽,所述第二防滑凸台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二排水槽;所述第一排水槽沿第一防滑凸台的外径方向贯通,所述第二排水槽沿第二防滑凸台的外径方向贯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滑凸台设置有第一轴向槽,所述第二防滑凸台设置有第二轴向槽,所述第一轴向槽沿第一防滑凸台的轴向贯通,所述第二轴向槽沿第二防滑凸台的轴向贯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滑凸台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郁亚南,陈春银,唐生,朱育展,卢振锋,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本末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