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腔镜用喉返神经持续性探测钩。
技术介绍
1、术中神经探测(intraoperative neuromonitoring,ionm)技术是指利用电生理原理,在术中通过电刺激运动神经,形成神经冲动并传导至支配肌肉产生肌电信号,形成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波形及提示音,进而判断神经功能完整性。此技术可快速识别喉返神经走形,预测变异,区别喉返神经与周围组织,保护喉返神经功能完整;实时阐明损伤喉返神经的机制,降低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
2、术中喉返神经探测技术目前可分为使用刺激探针间断探测和使用刺激电极持续探测两种方式。应用于食管外科腔镜中的间断刺激探针,具有信号释放效率低,不能实施监测,需要频繁更换手术器械,增加手术时间等缺点。刺激电极持续探测将能够避免间断神经探测的缺点,此方式将刺激电极夹直接放置在神经干的近心端,并自动持续发出刺激信号,若声带处的接收电极持续发出正常稳定的肌电波形图,则证明手术操作没有对神经造成影响。因此这种方式可以在即将造成损伤的时候,提前预警损伤的发生,从而使神经的保护更加有意义。
3、目前,市面上无专用于腔镜食管癌手术的喉返神经持续性刺激电极。在其他类型手术,如开放甲状腺手术当中,仅有类似的持续性神经探测产品(一种持续性神经探测夹)。在甲状腺手术中,如果进行神经监测,还需要额外的暴露迷走神经主干的手术,因此一直几乎没有应用,且此类夹子专为夹持颈部迷走神经而设计,无专用夹持喉返神经的夹子。当前市面上持续性神经探测夹具有显著的设计不足,
4、同类产品中以最成熟的美敦力持续性神经探测夹子为例,其不足处如下:
5、a)目前的夹子设计夹持在迷走神经主干,原有设备还需要迷走神经主干的额外暴露手术,也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也增加了患者损伤。
6、b)从迷走神经释放信号(图1,信号释放a端),将有一部分信号分流,并不能完全被喉返神经的信号接收电极接收到,其接受到的信号强弱与电流在各分支的分配比例相关,而这一比例我们根本无从判断,这将严重影响效率,也增加了刺激的电流强度。因此,在发出脉冲信号的一端,即会造成释放信号的电压、电流、频次的过量,严重的甚至可能对迷走神经和喉返神经造成新的损伤。
7、c)夹子的内环处的刺激电极仅在夹子连线一侧,与神经的接触面少。在实际手术当中,这一侧的电极经常出现神经接触不良的情况,影响信号的持续释放。
8、d)夹子在大小宽度上仍然较宽,不利于狭小操作空间中的精细操作。
9、e)夹子的材质过硬,开合度差,在腔镜手术中,比较困难进行夹持神经的操作。
10、f)由于没有一定的弹性,这不仅影响夹子电极与神经的贴合,同时过硬的夹子对神经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物理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迷走神经持续性探测夹具有诸多不足,不能直接用于腔镜食管癌手术的喉返神经探测的问题,现提供一种腔镜用喉返神经持续性探测钩。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腔镜用喉返神经持续性探测钩,包括弯曲成型的弯钩状探测电极,其围合形成有环形腔,所述探测电极沿其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为首端与末端,所述首端与末端之间形成有供神经出入环形腔的缺口,即探测电极为非封闭结构,且所述末端连接有导线,用于连接外部信号发生器,所述探测电极的内侧面为探测面,其可导电,用于在导线受拉状态下与自缺口进入环形腔的神经紧密贴合。
3、在使用时,首先解剖出喉返神经干根部,直接将本设备钩住神经根后,将导线拉直并固定,给以神经轻微牵拉张力,即可使神经与探测电极紧密贴合,避免脱落。此时,此设备安装完成,随后外部信号发生器发出持续性电刺激信号,探测电极发出刺激电流,使神经纤维去极化并形成神经冲动,支配喉肌运动,记录电极记录相应的肌电信号,通过肌电图监视器显示相应的肌电图波形并发出提示音,借此提示术者所探测的神经功能状态,以持续性信号存在来判断神经是否损伤。
4、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弯钩状的探测电极钩在神经喉返神经根处,将导线拉直后即可使喉返神经与探测电极的探测面紧密贴合,进而开始神经监测,避免了术中打开神经夹子的过程,操作简单,且能有效降低术中喉返神经损伤概率,降低并发症,明显提高食管癌手术的整体安全性及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同时,由于此项设备能够在术中实时反馈神经损伤情况,也必将有助于提高术者对自身操作细节及喉返神经旁组织微解剖的认知,帮助术者提高手术技术。
5、进一步的,所述探测电极的外侧面包覆有绝缘层,即探测电极的内侧面导电,用于与神经接触发出刺激电流,外侧面绝缘,可避免刺激信号向非神经组织释放,减少由于电刺激对非目标组织神经的影响导致的误判,从而减少误差。
6、进一步的,所述探测电极包括半圆形的钩部及连接钩部与导线的颈部,所述首端位于钩部,末端位于颈部,颈部大致为弧形结构,钩部的曲率远大于颈部的曲率,且颈部先逐渐靠近首端然后逐渐远离首端,从而形成收口状的探测电极,以形成“环抱式”结构,探测电极内侧面均为刺激电极,这样极大的增加了接触面积,电信号可直接释放入神经中,避免刺激电极与神经接触不良,异常释放电信号等情况。
7、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层内侧面开设有供探测电极嵌入的安装槽,从而可提高绝缘层与探测电极的连接强度。
8、进一步的,所述首端沿切向延伸有第一直形段,在增加探测电极面积的基础上不会对神经出入环形腔造成阻碍,且第一直形段做圆角处理,所述末端沿切向延伸有第二直形段,第一直形段与第二直形段平行。
9、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层材质为聚氨酯,较为柔软,可减小对神经组织的损伤。
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1、1)本神经探测钩直接放在喉返神经的起始部,避免了分离颈部迷走神经的额外手术,避免了迷走神经的损伤。
12、2)本神经探测钩直接放在喉返神经的起始部也使得信号释放的电压、电流,甚至频次可以降低,减少损伤的几率,并且由于消除了信号原有的分流,使得接收端信号的准确性大幅提高,监测的敏感度也会更高。
13、3)本神经探测钩采用“环抱式”结构,钩子内侧面均可导电用于刺激神经,这样极大的增加了接触面积,电信号可直接释放入神经中,避免探测电极与神经接触不良,异常释放电信号等情况。
14、4)本神经探测钩体积明显缩小,不占用本已经十分狭窄的食管气管沟解剖空间。
15、5)本神经探测钩直接改为“弯钩”形式,手术操作中,直接将神经钩住即可,避免了术中打开神经夹子的过程。
16、6)本神经探测钩弯曲度设计合理,外部采用较柔软的材料,进一步保护神经。
17、7)本神经探测钩可以起到持续性神经监测的目的,术中信号电极释放-接收稳定,根据接收信号的强弱变化,可以帮助术者实时判断神经损伤情况,进而及时做出改进,从而可显著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腔镜用喉返神经持续性探测钩,其特征在于:包括弯曲成型的弯钩状探测电极(1),其围合形成有环形腔(101),所述探测电极(1)沿其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为首端(102)与末端(103),所述首端(102)与末端(103)之间形成有供神经出入环形腔(101)的缺口(104),且所述末端(103)连接有导线(2),所述探测电极(1)的内侧面为探测面(105),用于在导线(2)受拉状态下与自缺口(104)进入环形腔(101)的神经紧密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腔镜用喉返神经持续性探测钩,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电极(1)的外侧面包覆有绝缘层(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腔镜用喉返神经持续性探测钩,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电极(1)包括钩部(106)及连接钩部(106)与导线(2)的颈部(107),所述首端(102)位于钩部(106),所述末端(103)位于颈部(107),所述颈部(107)先逐渐靠近首端(102)后逐渐远离首端(10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腔镜用喉返神经持续性探测钩,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3)内侧面开设有供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腔镜用喉返神经持续性探测钩,其特征在于:所述首端(102)沿切向延伸有第一直形段(108),所述末端(103)沿切向延伸有第二直形段(109)。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腔镜用喉返神经持续性探测钩,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3)材质为聚氨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腔镜用喉返神经持续性探测钩,其特征在于:包括弯曲成型的弯钩状探测电极(1),其围合形成有环形腔(101),所述探测电极(1)沿其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为首端(102)与末端(103),所述首端(102)与末端(103)之间形成有供神经出入环形腔(101)的缺口(104),且所述末端(103)连接有导线(2),所述探测电极(1)的内侧面为探测面(105),用于在导线(2)受拉状态下与自缺口(104)进入环形腔(101)的神经紧密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腔镜用喉返神经持续性探测钩,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电极(1)的外侧面包覆有绝缘层(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腔镜用喉返神经持续性探测钩,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电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宏景,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肿瘤医院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