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组制造技术_技高网

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185509 阅读:0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2-06 18:27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成像透镜组,包含:一光栏;以及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其中该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该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位移量为TDP10,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CA10,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H,并满足下列条件:1.98<(BFL‑TDP10)/(CA10‑IMH)<9.5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与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组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应用于电子产品上的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组。


技术介绍

1、小型摄影镜头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产品,例如穿戴式显示器、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行车纪录器、家用电子装置、网路监控镜头(ipcam)或空拍机镜头等。同时小型摄影镜头随着需求的增加而不断朝向大光圈、大画角的方向迈进,目前小型摄影镜头设计到超大光圈、大画角的大部分的相对照度偏低,且主光线入射成像面的角度较大,无法满足特定影像感测器的需求。因此,如何开发出一种小型摄影镜头可解决前述问题之一即是目前急欲克服的技术瓶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组。其中成像透镜组包含五片具屈折力的透镜,当满足特定条件时,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成像透镜组就能解决目前小型镜头感度与成像质量问题,亦能在超大光圈、大画角的条件下,仍保有高相对照度及较小的主光线入射成像面角度。

2、另外,当透镜材料为玻璃时,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成像透镜组可使用在较极端温度的环境下。

3、本专利技术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成像透镜组,包含:一光栏;以及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一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该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以及一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五透镜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

4、在成像透镜组中,该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h,该成像透镜组的入射瞳孔径为epd,该成像透镜组中最大视角为fov,该成像透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光栏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该成像透镜组最大视角主光线入射成像面的角度为cra,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ca8,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ca10,该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该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位移量为tdp2,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位移量为tdp3,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位移量为tdp7,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位移量为tdp8,该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位移量为tdp10,并满足以下至少其中一个条件:

5、1.98<(bfl-tdp10)/(ca10-imh)<9.54;

6、0.71<(ca10/ca8)<1.41;

7、7.87<1/tan(cra)<218.27;

8、2.99<f4/epd<6.54;

9、-4.72<tdp8/tdp7<-1.16;

10、3.45°/mm<hfov/tl<5.94°/mm;

11、2.68<sl/imh<4.71;

12、-639.80<imh/tdp3<207.12;

13、0.17°<cra*bfl/(ct2+ct5)<7.72°;

14、1.14<imh/epd<2.15;

15、1.13<sl/(ct3+ct4+ct5)<2.07;

16、1.82<(ca8+ca1 0)/imh<2.88;

17、0.85<(ca10)/imh<1.52;

18、2.87mm2<tdp2*r2<6.42mm2;

19、-20.56<f2/f1<20.12;

20、-2.57<f4/f1<-0.33;

21、14.01mm<tl<18.51mm;

22、1.93mm<bfl<2.59mm;

23、135.38°<fov<162.89°。

24、当满足1.98<(bfl-tdp10)/(ca10-imh)<9.54时,使成像透镜组保有高相对照度及较小的主光线入射成像面角度。

25、当满足0.71<(ca10/ca8)<1.41时,使成像透镜组保有较高的相对照度。

26、当满足7.87<1/tan(cra)<218.27时,使成像透镜组具有较小的主光线入射成像面角度,使其能满足成像特性。

27、当满足2.99<f4/epd<6.54时,有助于成像透镜组在微型化与有效像素区域取得适当的平衡。

28、当满足-4.72<tdp8/tdp7<-1.16时,使成像透镜组具有较佳的成像透镜组成像质量。

29、当满足3.45°/mm<hfov/tl<5.94°/mm时,使成像透镜组在具有大画角下仍有较佳成像质量。

30、当满足2.68<sl/imh<4.71时,有效调整成像透镜组各透镜之间的空间,以降低成像透镜组高度。

31、当满足-639.80<imh/tdp3<207.12时,使成像透镜组的屈折力分配较为合适,有利于修正成像透镜组像差以提高成像透镜组成像质量。

32、当满足0.17°<cra*bfl/(ct2+ct5)<7.72°时,使成像透镜组具有较小的主光线入射成像面角度。

33、当满足1.14<imh/epd<2.15时,使成像透镜组具有较大的入光量。

34、当满足1.13<sl/(ct3+ct4+ct5)<2.07时,使成像透镜组具有较好的可制性。

35、当满足1.82<(ca8+ca10)/imh<2.88时,使成像透镜组具有合适的曲率半径搭配,可获得较大的入光量。

36、当满足0.85<(ca10)/imh<1.52时,使成像透镜组保有较高的相对照度。

37、当满足2.87mm2<tdp2*r2<6.42mm2时,使成像透镜组具有较好的镜片可制性。

38、当满足-20.56<f2/f1<20.12时,使成像透镜组的屈折力分配较为合适,有利于修正成像透镜组像差,以提高成像透镜组成像质量。

39、当满足-2.57<f4/f1<-0.33时,使成像透镜组的屈折力分配较为合适,有利于修正成像透镜组像差,以提高成像透镜组成像质量。

40、当满足14.01mm<tl<18.51mm时,使成像透镜达到小型化模组目标。

41、当满足1.93mm<bfl<2.59mm时,使成像透镜组的后焦长度较为适当,以满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包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CA10,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CA8,并满足下列条件:0.71<(CA10/CA8)<1.4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透镜组最大视角主光线入射成像面的角度为CRA,并满足下列条件:7.87<1/tan(CRA)<218.2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成像透镜组的入射瞳孔径为EPD,并满足下列条件:2.99<f4/EPD<6.5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位移量为TDP8,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位移量为TDP7,并满足下列条件:-4.72<TDP8/TDP7<-1.1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透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并满足下列条件:3.45°/mm<HFOV/IL<5.94°/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光栏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H,并满足下列条件:2.68<SL/IMH<4.7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H,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位移量为TDP3,并满足下列条件:-639.80<IMH/TDP3<207.1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透镜组最大视角主光线入射成像面的角度为CRA,该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并满足下列条件:0.17°<CRA*BFL/(CT2+CT5)<7.7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H,该成像透镜组的入射瞳孔径为EPD,并满足下列条件:1.14<IMH/EPD<2.15。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光栏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并满足下列条件:1.13<SL/(CT3+CT4+CT5)<2.07。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CA8,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CA10,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H,并满足下列条件:1.82<(CA8+CA10)/IMH<2.88。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CA10,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H,并满足下列条件:0.85<(CA10)/IMH<1.52。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位移量为TDP2,该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并满足下列条件:2.87mm2<TDP2*R2<6.42mm2。

15.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包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ca10,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ca8,并满足下列条件:0.71<(ca10/ca8)<1.4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透镜组最大视角主光线入射成像面的角度为cra,并满足下列条件:7.87<1/tan(cra)<218.2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成像透镜组的入射瞳孔径为epd,并满足下列条件:2.99<f4/epd<6.5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位移量为tdp8,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位移量为tdp7,并满足下列条件:-4.72<tdp8/tdp7<-1.1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透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并满足下列条件:3.45°/mm<hfov/il<5.94°/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光栏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h,并满足下列条件:2.68<sl/imh<4.7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h,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位移量为tdp3,并满足下列条件:-639.80<imh/td...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钧胜
申请(专利权)人:新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