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供热,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基于供暖供热系统的二次管网余热回收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1、热力供应属于供热地区冬季生活必需品,需求较强,是国家在基础建设领域中重点支持的行业。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该行业作为公共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存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特别在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等国家鼓励并支持发展的范畴将有较为理想的发展前景。而作为一大耗煤产业,降低供热成本、减少污染排放将成为该行业的发展方向。
2、在室外供热管网多为枝状管网,近热远冷,水力工况失调,加之没有有效的调压设备,为保证供热标准,只能大流量超负荷供热。
3、而在室内,供热系统多采用单管系统。各热用户不能根据室内温度调节流量。室温过高的热用户只能开窗调节室温,造成热能浪费,而室温过低的用户又达不到设计标准。
4、在供暖期间,用户回水温度较低,导致用户回水与用户供水的温差较大,制热端的功耗较大,在临近停暖期间,用户回水温度与用户供水温度温差不大,为避免用户开窗造成热能浪费,通常白天可以降低制热端功耗,但是此举会导致傍晚时制热端的进水和出水温差较大,重新升温耗费的能耗也是巨大的,因此,如何能够降低用户供水和用户回水的温差,以及制热端进水和出水的温差,以降低能耗,提高制热效率是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在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
2、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基于供暖供热系统的二次管网余热回收系统,包括:制热端、用户端,以及换热器,与制热端连通的管路为一次管路,与用户端连通的管路为二次管路,所述一次管路和二次管路通过所述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所述二次管路上设置有回收系统,所述二次管路的回水段通过回收系统与所述一次管路的出水段连接。
3、优选的是,
4、所述一次管路由进水段、一次热交换段和所述出水段组成,所述进水段通过所述一次热交换段与所述出水段连通,所述进水段上设置有电动阀,所述出水段上设置有一次循环泵;
5、所述二次管路由所述回水段、二次热交换段和供水段组成,所述回水段通过所述二次热交换段与所述供水段连通,所述回水段与所述二次热交换段之间通过所述回收系统连通,所述回水段上设置有二次循环泵;
6、所述一次热交换段和二次热交换段均位于所述换热器内;
7、制热端的高温水由进水段进入一次热交换段将热量传递给二次热交换段,之后低温水由出水段经由回收系统回流至制热端,用户端的低温水由回水段通过回收系统进入二次热交换段,经一次热交换段的升温后,由供水段向用户端提供高温水。
8、优选的是,包括气候补偿器,所述回水段上设置有回水温度检测装置,所述供水段上设置有供水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气候补偿器分别与所述电动阀、所述回水温度检测装置、所述供水温度检测装置,以及位于室外的室外温度检测装置电连接。
9、优选的是,所述回收系统包裹在所述出水段上,所述回收系统的内部设置有中空的腔体,所述回收系统的一端与所述回水段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二次热交换段连通。
10、优选的是,所述回收系统为螺旋管状,并紧密缠绕在所述出水段的外部。
11、优选的是,所述回收系统由对称设置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组成,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第一腔室上设置有与所述回水段连通的进水口,所述第二腔室上设置有与所述二次热交换段连通的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回收系统相对的两端,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的连通处设置有,与所述制热端和/或所述出水段连通的辅助装置,所述出水段贴合在所述第一腔室的外壁与所述第二腔室的外壁上。
12、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腔室的截面呈放射状的螺旋,所述第一腔室的侧壁由所述辅助装置的底部向下延伸,并呈螺旋放射状延伸至所述辅助装置的上方;
13、所述第二腔室的截面呈放射状的螺旋,所述第二腔室的侧壁由所述辅助装置的底部向下延伸,并呈螺旋放射状延伸至所述辅助装置的上方;
14、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的顶部连接处设置有气室。
15、优选的是,所述辅助装置为中空的条形结构,与所述辅助装置的底部连接的所述第一腔室的侧壁和所述第二腔室的侧壁之间预留有间隙,所述出水段位于所述间隙内,并贴合在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外侧壁上,所述辅助装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回收系统的内端面连接,所述辅助装置内设置有与所述制热端连通的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所述第一气道位于第一腔室内,所述第二气道位于第二腔室内,所述辅助装置的顶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气道连通的第一气孔,以及与所述第二气道连通的第二气孔。
16、优选的是,所述辅助装置内设置有液体通道,所述液体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气道和所述第二气道之间,所述液体通道的一端与所述一次热交换段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水段连通。
17、基于供暖供热系统的二次管网余热回收方法,包括:
18、当回水段的水温低于出水段的水温时,用户端的低温水先由回水段进入至回收系统内,出水段将剩余热量传递至回收系统内的低温水,使回收系统和出水段的水均变为温水,回收出水段的热量,降低用户端供水段和回水段的温差;
19、当回水段的水温高于出水段的水温时,回水段的水进入回收系统内,将剩余的热量传递至出水段内的低温水,使回收系统和出水段的水均变为温水,回收回水段的热量,降低制热端进水段和出水段的温差,降低加热能耗。
20、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21、二次管路内的低温液体进入换热器之前,会提前吸收出水段的热量,因为出水段的低温水直接回到制热端,所以对出水段的热量进行二次利用,不会对一次热交换段在换热器内的热量供应产生影响,还可以有效提高回水段内液体进入二次管路时的温度,降低二次管路内液体的温差,提高换热器的升温效率。
2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基于供暖供热系统的二次管网余热回收系统及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基于供暖供热系统的二次管网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制热端、用户端,以及换热器(1),与制热端连通的管路为一次管路,与用户端连通的管路为二次管路,所述一次管路和二次管路通过所述换热器(1)进行热交换,所述二次管路上设置有回收系统(8),所述二次管路的回水段(5)通过回收系统(8)与所述一次管路的出水段(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供暖供热系统的二次管网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供暖供热系统的二次管网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候补偿器(9),所述回水段(5)上设置有回水温度检测装置(52),所述供水段(7)上设置有供水温度检测装置(71),所述气候补偿器(9)分别与所述电动阀(21)、所述回水温度检测装置(52)、所述供水温度检测装置(71),以及位于室外的室外温度检测装置(91)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供暖供热系统的二次管网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系统(8)包裹在所述出水段(4)上,所述回收系统(8)的内部设置有中空的腔体,所述回收系统(8)的一端与所述回水段(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供暖供热系统的二次管网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系统(8)为螺旋管状,并紧密缠绕在所述出水段(4)的外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供暖供热系统的二次管网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系统(8)由对称设置的第一腔室(81)和第二腔室(82)组成,所述第一腔室(81)与所述第二腔室(82)连通,所述第一腔室(81)上设置有与所述回水段(5)连通的进水口,所述第二腔室(82)上设置有与所述二次热交换段(6)连通的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回收系统(8)相对的两端,所述第一腔室(81)与所述第二腔室(82)的连通处设置有,与所述制热端和/或所述出水段(4)连通的辅助装置(10),所述出水段(4)贴合在所述第一腔室(81)的外壁与所述第二腔室(82)的外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供暖供热系统的二次管网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81)的截面呈放射状的螺旋,所述第一腔室(81)的侧壁由所述辅助装置(10)的底部向下延伸,并呈螺旋放射状延伸至所述辅助装置(10)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供暖供热系统的二次管网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装置(10)为中空的条形结构,与所述辅助装置(10)的底部连接的所述第一腔室(81)的侧壁和所述第二腔室(82)的侧壁之间预留有间隙,所述出水段(4)位于所述间隙内,并贴合在所述第一腔室(81)和第二腔室(82)的外侧壁上,所述辅助装置(1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回收系统(8)的内端面连接,所述辅助装置(10)内设置有与所述制热端连通的第一气道(101)和第二气道(102),所述第一气道(101)位于第一腔室(81)内,所述第二气道(102)位于第二腔室(82)内,所述辅助装置(10)的顶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气道(101)连通的第一气孔,以及与所述第二气道(102)连通的第二气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供暖供热系统的二次管网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装置(10)内设置有液体通道(103),所述液体通道(103)位于所述第一气道(101)和所述第二气道(102)之间,所述液体通道(103)的一端与所述一次热交换段(3)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水段(4)连通。
10.基于供暖供热系统的二次管网余热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供暖供热系统的二次管网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制热端、用户端,以及换热器(1),与制热端连通的管路为一次管路,与用户端连通的管路为二次管路,所述一次管路和二次管路通过所述换热器(1)进行热交换,所述二次管路上设置有回收系统(8),所述二次管路的回水段(5)通过回收系统(8)与所述一次管路的出水段(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供暖供热系统的二次管网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供暖供热系统的二次管网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候补偿器(9),所述回水段(5)上设置有回水温度检测装置(52),所述供水段(7)上设置有供水温度检测装置(71),所述气候补偿器(9)分别与所述电动阀(21)、所述回水温度检测装置(52)、所述供水温度检测装置(71),以及位于室外的室外温度检测装置(91)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供暖供热系统的二次管网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系统(8)包裹在所述出水段(4)上,所述回收系统(8)的内部设置有中空的腔体,所述回收系统(8)的一端与所述回水段(5)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二次热交换段(6)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供暖供热系统的二次管网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系统(8)为螺旋管状,并紧密缠绕在所述出水段(4)的外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供暖供热系统的二次管网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系统(8)由对称设置的第一腔室(81)和第二腔室(82)组成,所述第一腔室(81)与所述第二腔室(82)连通,所述第一腔室(81)上设置有与所述回水段(5)连通的进水口,所述第二腔室(82)上设置有与所述二次热交换段(6)连通的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进科,杨硕,马晓飞,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北燃供热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