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伏发电,尤其涉及一种光伏支架及光伏发电系统。
技术介绍
1、随着能源行业的发展,对清洁能源的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光伏发电在清洁能源领域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进行光伏发电时,需要使用光伏支架支撑光伏组件以使光伏组件接收光照产生电能。由于优质的可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的土地面积有限,光伏发电企业通常需要将光伏发电项目与其他产业如农业、渔业、林业或畜牧业等进行结合,即所谓的光伏复合项目,以实现土地的复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2、现有技术中,光伏复合项目中使用的光伏支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固定式光伏支架,另一种是柔性光伏支架。固定式光伏支架结构刚度好,传力路径明确,但支撑结构的成本相对较高,且为了增强抗风性能并降低成本,支撑结构高度较低,下部空间较小,无法满足光伏复合项目的空间需求;而柔性光伏支架架设高度较高能够满足下部空间需求,但其结构刚度较低,抗风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支架及光伏支架系统,以在承载光伏组件时具有更好的结构稳定性且为光伏组件下部预留足够空间,并降低光伏支架成本。
2、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伏支架,用于支撑和固定光伏组件,其中,包括:
4、立柱,所述立柱用于固定在安装面上,所述立柱包括柱体、第一承载部和第二承载部,所述第一承载部设置于所述柱体沿第一方向的第一侧,所述第二承载部设
5、多个所述立柱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立柱中,其中一个所述立柱的所述第一承载部与另一个所述立柱的所述第二承载部用于共同承载相邻两个所述立柱之间的所述光伏组件。
6、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承载部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第二承载部的水平高度,且所述第一承载部和/或所述第二承载部在所述柱体上的高度可调。
7、作为优选地,所述柱体沿高度方向设置有滑槽,所述第一承载部和/或所述第二承载部对应设置有能伸入所述滑槽并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的滑动凸起。
8、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承载部包括第一承载面,所述第一承载面自靠近所述柱体的一端至远离所述柱体的一端向上倾斜,所述第二承载部包括第二承载面,所述第二承载面自靠近所述柱体的一端至远离所述柱体的一端向下倾斜,且所述第一承载面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承载面所在的平面平行。
9、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承载部包括第一上翼缘板、第一下翼缘板和位于两者之间的第一腹板,所述第一腹板垂直于所述第一上翼缘板和第一下翼缘板并与两者连接,所述第一上翼缘板自靠近所述柱体的一端至远离所述柱体的一端向上倾斜,所述第一腹板靠近所述柱体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二承载部包括第二上翼缘板、第二下翼缘板和位于两者之间的第二腹板,所述第二腹板垂直于所述第二上翼缘板和所述第二下翼缘板并与两者连接,所述第二上翼缘板自靠近所述柱体的一端至远离所述柱体的一端向下倾斜,所述第二腹板靠近所述柱体的一端连接有第二滑块。
10、作为优选地,所述柱体包括柱肢和缀件,两个所述柱肢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缀件设置于两个所述柱肢之间并将两个所述柱肢连接。
11、作为优选地,所述立柱设置有两排以上,每排所述立柱均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相邻两排所述立柱用于承载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的光伏组件。
12、作为优选地,所述光伏支架还包括承托组件,所述承托组件设置于相邻两排所述立柱之间,用于承托所述光伏组件,所述承托组件的下表面用于与所述第一承载部和所述第二承载部连接,所述承托组件的上表面用于与所述光伏组件连接。
13、作为优选地,所述承托组件包括横梁和檩条,所述横梁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架设于其中一排所述立柱的所述第一承载部上,所述第二横梁架设于另一排所述立柱的所述第二承载部上,多根所述檩条铺设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之间,所述檩条用于铺设所述光伏组件。
14、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伏发电系统,其中,包括光伏组件和上述的光伏支架,所述光伏组件设置于所述光伏支架的相邻两个所述立柱之间。
15、有益效果:
1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伏支架,其包括立柱,立柱用于固定在安装面上,立柱包括柱体、第一承载部和第二承载部。第一承载部设置于柱体沿第一方向的第一侧,第二承载部设置于柱体沿第一方向的第二侧,多个立柱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对光伏组件进行支撑和固定时,相邻的两个立柱中,其中一个立柱的第一承载部与另一个立柱的第二承载部用于共同承载相邻两个立柱之间的光伏组件。即每个立柱可同时对其沿第一方向两侧的光伏组件起到支撑作用。与之对应的,光伏组件可被位于其沿第一方向的两侧的立柱共同承载,具有更好的结构稳定性和抗风性能,在光伏组件结构稳定的基础上立柱的高度可适当增加,为光伏组件下部预留足够空间,以满足光伏复合项目的空间需求;并且每个立柱可同时对其沿第一方向的两侧的光伏组件起到支撑作用,不必在每个光伏组件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均设置独立的支撑结构,减少了所需的立柱数量以降低整体成本。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伏支架,用于支撑和固定光伏组件(7),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部(2)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第二承载部(3)的水平高度,且所述第一承载部(2)和/或所述第二承载部(3)在所述柱体(1)上的高度可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1)沿高度方向设置有滑槽(13),所述第一承载部(2)和/或所述第二承载部(3)对应设置有能伸入所述滑槽(13)并与所述滑槽(13)滑动连接的滑动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部(2)包括第一承载面,所述第一承载面自靠近所述柱体(1)的一端至远离所述柱体(1)的一端向上倾斜,所述第二承载部(3)包括第二承载面,所述第二承载面自靠近所述柱体(1)的一端至远离所述柱体(1)的一端向下倾斜,且所述第一承载面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承载面所在的平面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部(2)包括第一上翼缘板(21)、第一下翼缘板(24)和位于两者之间的第一腹板(2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1)包括柱肢(11)和缀件(12),两个所述柱肢(11)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缀件(12)设置于两个所述柱肢(11)之间并将两个所述柱肢(11)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设置有两排以上,每排所述立柱均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相邻两排所述立柱用于承载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的光伏组件(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支架还包括承托组件,所述承托组件设置于相邻两排所述立柱之间,用于承托所述光伏组件(7),所述承托组件的下表面用于与所述第一承载部(2)和所述第二承载部(3)连接,所述承托组件的上表面用于与所述光伏组件(7)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组件包括横梁(4)和檩条(5),所述横梁(4)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架设于其中一排所述立柱的所述第一承载部(2)上,所述第二横梁架设于另一排所述立柱的所述第二承载部(3)上,多根所述檩条(5)铺设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之间,所述檩条(5)用于铺设所述光伏组件(7)。
10.一种光伏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光伏组件(7)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光伏支架,所述光伏组件(7)设置于所述光伏支架的相邻两个所述立柱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支架,用于支撑和固定光伏组件(7),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部(2)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第二承载部(3)的水平高度,且所述第一承载部(2)和/或所述第二承载部(3)在所述柱体(1)上的高度可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1)沿高度方向设置有滑槽(13),所述第一承载部(2)和/或所述第二承载部(3)对应设置有能伸入所述滑槽(13)并与所述滑槽(13)滑动连接的滑动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部(2)包括第一承载面,所述第一承载面自靠近所述柱体(1)的一端至远离所述柱体(1)的一端向上倾斜,所述第二承载部(3)包括第二承载面,所述第二承载面自靠近所述柱体(1)的一端至远离所述柱体(1)的一端向下倾斜,且所述第一承载面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承载面所在的平面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部(2)包括第一上翼缘板(21)、第一下翼缘板(24)和位于两者之间的第一腹板(22),所述第一腹板(22)垂直于所述第一上翼缘板(22)和第一下翼缘板(24)并与两者连接,所述第一上翼缘板(21)自靠近所述柱体(1)的一端至远离所述柱体(1)的一端向上倾斜,所述第一腹板(22)靠近所述柱体(1)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滑块(25);所述第二承载部(3)包括第二上翼缘板(31)、第二下翼缘板(34)和位于两者之间的第二腹板(32),所述第二腹板垂直于所述第二上翼缘板和所述第二下翼缘板并与两者连接,所述第二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艺博,蔡创彬,张旭,杨文涛,叶映明,彭孝飞,张融圣,李子衿,
申请(专利权)人:华润电力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