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钢结构,具体涉及大跨度钢格栅与空间管桁架的连接节点及建筑。
技术介绍
1、空间管桁架具有造型简洁、受力合理、施工简便、节省材料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体育馆、机场、剧院、会展中心等大跨度建筑。出于整体造型考虑,建筑会将部分镂空处采用大跨度钢格栅做法,钢格栅因建筑造型需求跨度较大,随之钢格栅的截面高度及自重较大,大跨度钢格栅与空间管桁架的连接便成为难点。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了一种大跨度钢格栅与空间管桁架的连接节点及建筑,避免大跨度钢格栅连接造成管桁架节点弯矩、扭矩过大问题,保证空间管桁架仅承担节点作用力,解决了大跨度钢格栅与空间管桁架的连接问题。
2、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大跨度钢格栅与空间管桁架的连接节点,在空间管桁架内包含相互平行的两根上弦杆和一根下弦杆,下弦杆与其中一根上弦杆位于同一竖直面上;若干根钢格栅间隔布设,钢格栅通过连接节点垂直连接在空间管桁架上;钢格栅和另一根上弦杆分别位于所述竖直面的两侧;
4、其特征在于:连接节点包括固定在上弦杆或下弦杆上的支托、与两根上弦杆所在平面平行布设的若干根第一h型钢、与所述竖直面平行布设的若干根第二h型钢、与下弦杆平行布设的第一方钢管、以及连接在第二h型钢和钢格栅之间的连接板组件;第一h型钢和上弦杆之间、第二h型钢和上弦杆之间、以及第一方钢管和下弦杆之间均通过支托连接,第二h型钢的顶端和底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h型钢和第一方钢管之间,第一h
5、按上述技术方案,空间管桁架包括腹杆和上弦支撑,上弦支撑呈z字形相贯焊于两根上弦杆之间,腹杆呈四棱锥形相贯焊于上弦杆和下弦杆之间。
6、按上述技术方案,每根腹杆和上弦支撑与所述竖直面内的上弦杆和下弦杆的连接处分别为上弦节点a和下弦节点b,第二h型钢将力通过第一h型钢、第一方钢管及支托传递给空间管桁架上弦节点a及空间管桁架下弦节点b。
7、按上述技术方案,在空间管桁架上弦节点a及空间管桁架下弦节点b处,分别设置支托;第一h型钢与空间管桁架上弦节点a处的支托焊接;第一方钢管与空间管桁架下弦节点b处的支托焊接;第二h型钢的翼缘通过普通螺栓与空间管桁架上弦节点a处的支托连接,上端通过高强螺栓与第一h型钢的下翼缘连接,下端与第一方钢管焊接连接。
8、按上述技术方案,第二h型钢与支托相连的翼缘在对应普通螺栓的位置开设竖向长圆孔,安装完成后普通螺栓的螺杆位于长圆孔的中心。
9、按上述技术方案,支托包含支托圆钢管、支托底板及支托加劲板;支托圆钢管一端与支托底板采用角焊缝连接,另一端与空间管桁架的上弦杆或下弦杆采用相贯焊连接;支托加劲板包含多片,呈等角度排开,分别与支托圆钢管及支托底板采用角焊缝连接。
10、按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h型钢的腹板两侧、且对应支托圆钢管的区域分别设置第一加劲板;在第一h型钢的腹板两侧、且对应第二h型钢的翼缘及中轴的区域分别设置第二加劲板;在第二h型钢的腹板两侧、且对应支托的端部及中轴的区域分别设置第三加劲板;在第二h型钢腹板两侧、且在第三加劲板至连接板组件的下端范围内分别等距离设置第四加劲板,第四加劲板的位置及数量依据钢格栅的高度适当调节,至少设置2道;在第二h型钢的腹板两侧、且对应中轴处第二加劲板的位置区域分别设置第五加劲板。
11、按上述技术方案,在相邻的两根第二h型钢之间,在第三加劲板及第四加劲板处,分别设置第二方钢管;第二方钢管两端分别与第二h型钢的腹板焊接。
12、按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板组件包括第一矩形钢板、l形钢板和第二矩形钢板;第一矩形钢板与第二矩形钢板采用现场全熔透焊缝,l形钢板与第二矩形钢板采用现场角焊缝;第一矩形钢板与l形钢板的净距等于钢格栅的宽度;
13、按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矩形钢板与第二h型钢的翼缘焊接连接;钢格栅采用矩形钢管,钢格栅端部设置矩形钢管端封板;钢格栅在第一矩形钢板与l形钢板间通过安装螺栓定位后,其腹板分别与第一矩形钢板及l形钢板焊接。
14、一种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的大跨度钢格栅与空间管桁架的连接节点;依据建筑造型,钢格栅呈直线型或曲线型。
15、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通过支托在空间管桁架外包第一h型钢、第二h型钢、以及第一方钢管;大跨度钢格栅通过连接板组件连接在第二h型钢上;钢格栅的自重及其所受风荷载、雪荷载等通过连接板组件将力传递给第二h型钢。第二h型钢将力通过第一h型钢、第一方钢管及支托均匀传递给空间管桁架,从而避免了大跨度钢格栅连接造成管桁架节点弯矩、扭矩过大问题,保证空间管桁架仅承担节点作用力,解决了大跨度钢格栅与空间管桁架的连接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大跨度钢格栅与空间管桁架的连接节点,在空间管桁架内包含相互平行的两根上弦杆和一根下弦杆,下弦杆与其中一根上弦杆位于同一竖直面上;若干根钢格栅间隔布设,钢格栅通过连接节点垂直连接在空间管桁架上;钢格栅和另一根上弦杆分别位于所述竖直面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度钢格栅与空间管桁架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空间管桁架包括腹杆和上弦支撑,上弦支撑呈Z字形相贯焊于两根上弦杆之间,腹杆呈四棱锥形相贯焊于上弦杆和下弦杆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跨度钢格栅与空间管桁架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每根腹杆和上弦支撑与所述竖直面内的上弦杆和下弦杆的连接处分别为上弦节点a和下弦节点b,第二H型钢将力通过第一H型钢、第一方钢管及支托传递给空间管桁架上弦节点a及空间管桁架下弦节点b。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跨度钢格栅与空间管桁架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在空间管桁架上弦节点a及空间管桁架下弦节点b处,分别设置支托;第一H型钢与空间管桁架上弦节点a处的支托焊接;第一方钢管与空间管桁架下弦节点b处的支托焊接;第二H型钢的翼缘通过普通螺栓与空间管桁架上弦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跨度钢格栅与空间管桁架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第二H型钢与支托相连的翼缘在对应普通螺栓的位置开设竖向长圆孔,安装完成后普通螺栓的螺杆位于长圆孔的中心。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大跨度钢格栅与空间管桁架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支托包含支托圆钢管、支托底板及支托加劲板;支托圆钢管一端与支托底板采用角焊缝连接,另一端与空间管桁架的上弦杆或下弦杆采用相贯焊连接;支托加劲板包含多片,呈等角度排开,分别与支托圆钢管及支托底板采用角焊缝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大跨度钢格栅与空间管桁架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在第一H型钢的腹板两侧、且对应支托圆钢管的区域分别设置第一加劲板;在第一H型钢的腹板两侧、且对应第二H型钢的翼缘及中轴的区域分别设置第二加劲板;在第二H型钢的腹板两侧、且对应支托的端部及中轴的区域分别设置第三加劲板;在第二H型钢腹板两侧、且在第三加劲板至连接板组件的下端范围内分别等距离设置第四加劲板,第四加劲板的位置及数量依据钢格栅的高度适当调节,至少设置2道;在第二H型钢的腹板两侧、且对应中轴处第二加劲板的位置区域分别设置第五加劲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大跨度钢格栅与空间管桁架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的两根第二H型钢之间,在第三加劲板及第四加劲板处,分别设置第二方钢管;第二方钢管两端分别与第二H型钢的腹板焊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度钢格栅与空间管桁架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连接板组件包括第一矩形钢板、L形钢板和第二矩形钢板;第一矩形钢板与第二矩形钢板采用现场全熔透焊缝,L形钢板与第二矩形钢板采用现场角焊缝;第一矩形钢板与L形钢板的净距等于钢格栅的宽度;
10.一种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大跨度钢格栅与空间管桁架的连接节点;依据建筑造型,钢格栅呈直线型或曲线型。
...【技术特征摘要】
1.大跨度钢格栅与空间管桁架的连接节点,在空间管桁架内包含相互平行的两根上弦杆和一根下弦杆,下弦杆与其中一根上弦杆位于同一竖直面上;若干根钢格栅间隔布设,钢格栅通过连接节点垂直连接在空间管桁架上;钢格栅和另一根上弦杆分别位于所述竖直面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度钢格栅与空间管桁架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空间管桁架包括腹杆和上弦支撑,上弦支撑呈z字形相贯焊于两根上弦杆之间,腹杆呈四棱锥形相贯焊于上弦杆和下弦杆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跨度钢格栅与空间管桁架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每根腹杆和上弦支撑与所述竖直面内的上弦杆和下弦杆的连接处分别为上弦节点a和下弦节点b,第二h型钢将力通过第一h型钢、第一方钢管及支托传递给空间管桁架上弦节点a及空间管桁架下弦节点b。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跨度钢格栅与空间管桁架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在空间管桁架上弦节点a及空间管桁架下弦节点b处,分别设置支托;第一h型钢与空间管桁架上弦节点a处的支托焊接;第一方钢管与空间管桁架下弦节点b处的支托焊接;第二h型钢的翼缘通过普通螺栓与空间管桁架上弦节点a处的支托连接,上端通过高强螺栓与第一h型钢的下翼缘连接,下端与第一方钢管焊接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跨度钢格栅与空间管桁架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第二h型钢与支托相连的翼缘在对应普通螺栓的位置开设竖向长圆孔,安装完成后普通螺栓的螺杆位于长圆孔的中心。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大跨度钢格栅与空间管桁架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碧波,杜凌,颜惠平,侯国求,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