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和工业数字化交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字化的梁上下纵筋与梁箍筋关联排布方法。
技术介绍
1、目前,在建筑工程上,确定梁钢筋的排布规则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基于一些典型的梁钢筋排布结构,这些典型结构可以由一些国家标准中找到,例如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8g901-1《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筋排布规则与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中给出了一些常见的梁钢筋排布结构的图例,可供相关人员直接使用;其二是对于非典型的梁钢筋结构,可以基于一些本领域通用的排布原则进行针对性设计,这些排布原则也可以由一些国家标准或是教科书等中找到,例如上述图集中也同时还记载了一些梁钢筋的排布规则,供相关人员设计时参照。
2、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人员已经熟练掌握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建筑施工设计。但是在进行建筑钢筋信息数字化应用的开发过程中,仍暴露了很多不足之处。在涉及梁上下纵筋与梁箍筋关联排布时,现有的排布图例或排布原则并未使用严密的流程式语言进行描述,无法直接转换成计算机程序。其中,现有图例中所列举的常见图例,虽然包括了大多数常用的排布结果,但无法涵盖所有的排布情况,在程序开发时,必然不可能采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再去处理;而对于典型排布结构之外的情况,虽然现有的排布原则可供技术人员参考和设计,但排布原则本质上仅可用于验证已有的排布结果,而不能用于指导生成新的排布方法。
3、综上所述,目前亟需一种梁钢筋排布的流程式描述方法,可以方便转换为计算机程序语言,满足日益发展的工业数字化需求。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数字化的梁上下纵筋与梁箍筋关联排布方法,可以方便地转换为计算机程序语言。
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数字化的梁上下纵筋与梁箍筋关联排布方法,包括:
3、s1,确定梁上纵筋、梁下纵筋的数量和梁箍筋的肢数;
4、s2,根据梁箍筋的数量,确定梁箍筋的排布位置序号;
5、s3,根据梁箍筋的排布位置序号,确定梁箍筋的排布位置坐标;
6、s4,根据梁上纵筋和梁下纵筋的数量,确定梁上纵筋和梁下纵筋的排布位置坐标;
7、s5,根据梁箍筋的肢数、梁上纵筋和梁下纵筋的排布位置坐标,修正梁箍筋的排布位置坐标;
8、s6,根据所述s5梁上纵筋、梁下纵筋和梁箍筋的排布位置坐标输出梁上下纵筋与梁箍筋的关联排布结果。
9、进一步地,所述s1包括:
10、梁上纵筋的数量为t、梁下纵筋的数量为b、梁箍筋的肢数为z,则梁箍筋的数量为g=z/2向上取整,且上述参数取值范围满足:
11、t≥2;
12、b≥2;
13、(t,b)min≥z≥2;
14、其中,(t,b)min为t和b中的较小值。
15、进一步地,所述s2中,确定梁箍筋的排布位置序号包括:
16、将大套箍、小套箍和垂直拉筋分别采用不同的字符表示,其中,大套箍和小套箍由两位字符表示且大套箍和小套箍的两肢各对应其中一位字符,垂直拉筋由一位字符表示;
17、梁箍筋的排布位置序号共有z个,为0至z-1闭区间范围内的整数,梁箍筋的每肢均对应一位排布位置序号,由梁的横截面一侧至另一侧,根据梁箍筋的各肢的排列顺序,使各肢的字符和排布位置形成对应关系从而构成梁箍筋的排布位置序号;
18、其中,梁箍筋的排布位置由以下步骤确定:
19、根据梁箍筋的肢数z,计算:
20、q=(z-2)\4;
21、r=(z-2)%4;
22、其中,\表示整除运算,%表示取余运算;
23、梁箍筋的排布位置中必然包括一个大套箍,大套箍的排布位置序号固定为0和z-1;
24、当q>0时,新增2q个小套箍,其中q个小套箍从序号1开始升序排列,且排布位置序号为1,2,……,2q-1,2q;另外q个小套箍从序号z-2开始降序排列,且排布位置序号为z-2q-1,z-2q,z-2q+1,……,z-2;
25、当r=1时,梁箍筋的排布位置中新增一个垂直拉筋;当r=2时,梁箍筋的排布位置中新增一个小套箍;当r=3时,梁箍筋的排布位置中新增一个小套箍和一个垂直拉筋;新增的小套箍和/或垂直拉筋的排布位置序号处于所有排布位置序号的正中间且有序排布。
26、进一步地,所述s3中,确定梁箍筋的排布位置坐标包括:
27、梁箍筋的排布位置坐标的取值范围为0至1,将梁箍筋的排布位置序号在0至1之间均布,当均布后的位置坐标不能整除时则作保留三位小数处理,从而得到梁箍筋的各肢的排布位置坐标。
28、进一步地,所述s4中,确定梁上纵筋和梁下纵筋的排布位置坐标包括:
29、梁上纵筋和梁下纵筋的排布位置坐标的取值范围均为0至1,将梁上纵筋按照数量在坐标范围0至1之间均布,将梁下纵筋也按照数量在坐标范围0至1之间均布,当梁上纵筋和梁下纵筋的数量不等时,将梁上纵筋和梁下纵筋之中数量较少的一侧纵筋与数量较多的一侧纵筋就近形成上下对齐,从而确定梁上纵筋和梁下纵筋的排布位置坐标。
30、进一步地,所述s5中,修正梁箍筋的排布位置坐标,包括:
31、当梁箍筋的肢数为奇数,且梁上纵筋和梁下纵筋之中只有一个数量为奇数时,将数量为偶数的一侧梁纵筋中排布位置坐标小于0.5中的最大值修正为0.5。
32、进一步地,所述s5中,修正梁箍筋的排布位置坐标包括:
33、当梁箍筋的肢数小于等于5时,将梁箍筋的各肢按照与梁上纵筋和梁下纵筋就近形成上下对齐,并重新确定梁箍筋的排布位置坐标;
34、当梁箍筋的肢数大于等于6时,调整各肢的位置,使位于最边缘的肢间距是其他肢间距的二分之一,并重新确定梁箍筋的排布位置坐标。
35、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将梁上下纵筋与梁箍筋的关联排布过程采用流程式方法描述,可以方便地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语言。而且,关联排布的结果不但兼容现有图集中的常见图例,还符合现有的排布原则,也即,输入已有图例中的图例参数时,基于本专利技术能够得到与图例一致的排布结果,而输入已有图例之外的参数时,基于本专利技术能够得到符合排布原则的排布结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数字化的梁上下纵筋与梁箍筋关联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上下纵筋与梁箍筋关联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梁上下纵筋与梁箍筋关联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确定梁箍筋的排布位置序号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梁上下纵筋与梁箍筋关联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确定梁箍筋的排布位置坐标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梁上下纵筋与梁箍筋关联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中,确定梁上纵筋和梁下纵筋的排布位置坐标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梁上下纵筋与梁箍筋关联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5中,修正梁箍筋的排布位置坐标,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梁上下纵筋与梁箍筋关联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5中,修正梁箍筋的排布位置坐标包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数字化的梁上下纵筋与梁箍筋关联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上下纵筋与梁箍筋关联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梁上下纵筋与梁箍筋关联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确定梁箍筋的排布位置序号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梁上下纵筋与梁箍筋关联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确定梁箍筋的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勇,陈杰,董志峰,龙宇航,吕延超,金钊,陈鹏,于彦凯,龙游,郝佳,张格阳,董志成,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