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轻钢屋面防水,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防水结构及其轻钢屋面。
技术介绍
1、轻钢屋面是一种采用钢结构(包括门或钢架、钢桁架、托架等形式)以及压型板盖顶的屋面结构,其单位面积在30kg以下,重量轻。因此,轻钢屋面在现代越来越多的应用。然而农村为了降低成本,仅仅用彩钢板来做屋面结构,彩钢板利用螺钉固定在骨架上长时间使用后螺钉处腐蚀破损相对更严重且易造成渗水漏水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为克服现有的轻钢屋面螺钉连接处易腐蚀渗漏的问题,旨在提供一种针对轻钢屋面螺钉连接处的防水结构以及使用该防水结果的轻钢屋面。
2、一种防水结构,设置于轻钢屋面板上,包括防水盖,所述轻钢屋面板上层为彩钢板,所述彩钢板沿纵向等间距设置有若干向上突起的脊,其中一个或多个所述脊通过螺栓与轻钢骨架连接,所述防水盖沿纵向盖设于设置有所述螺栓的所述脊上,所述防水盖的长度等于或大于所述脊的长度。
3、进一步的,所述防水盖呈上窄下粗的结构,所述防水盖底部与所述脊两侧中下部连接。
4、进一步的,所述防水盖底部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端与所述防水盖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下端延伸至所述彩钢板上表面且位于所述脊的两侧。
5、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彩钢板之间通过防水胶固定连接。
6、进一步的,所述防水盖底部还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长度与所述防水盖的长度相同且下端与所述防水盖固定连接,所述导流板顶面与所述防水盖之间形成导流槽。
7、进一步的,所
8、一种包括上述防水结构的轻钢屋面,还包括轻钢骨架以及安装于所述轻钢骨架上的轻钢屋面板,所述轻钢屋面板上层为彩钢板,所述彩钢板沿纵向等间距设置有若干向上突起的脊,其中一个或多个所述脊通过螺栓与轻钢骨架连接,所述防水结构设于设置有所述螺栓的所述脊上。
9、进一步的,两所述轻钢屋面板组合呈倒置的v型结构,两所述轻钢屋面板相接处上方设置有防水顶板,所述防水顶板呈上窄下粗的结构,且所述防水顶板的正投影至少覆盖与两所述轻钢屋面板相接处最近的两个所述脊的顶面。
10、进一步的,所述防水顶板呈弧形、v型或梯形结构,且所述防水顶板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彩钢板上表面。
11、进一步的,所述轻钢屋面板下层为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固定于所述彩钢板底面。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3、本技术中的防水结构,设于轻钢屋面板上,轻钢屋面板的彩钢板的脊上设置有螺栓,轻钢屋面板通过该螺栓与轻钢骨架连接,通过将防水盖设置在有螺栓的脊上,使用防水盖将螺栓覆盖,从而有效避免螺栓接触雨水导致腐蚀,也避免雨水进入螺栓连接处的缝隙内造成渗水漏水。
14、防水盖上窄下粗的结构,能够使雨水沿防水盖两侧流下,通过设置连接板,连接板与彩钢板之间连接,一方面便于安装防水盖,另一方面连接板上端与防水盖固定连接,连接板下端延伸至彩钢板上表面且位于脊的两侧,从而能够将脊完全覆盖,增强防水效果。通过设置导流板,导流板与防水盖之间形成导流槽,防水盖上的雨水沿防水盖两侧流入导流槽中,并通过导流槽两端槽口流出,避免雨水继续冲刷彩钢板。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水结构,设置于轻钢屋面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水盖(1),所述轻钢屋面板上层为彩钢板(2),所述彩钢板(2)沿纵向等间距设置有若干向上突起的脊(3),其中一个或多个所述脊(3)通过螺栓(4)与轻钢骨架(5)连接,所述防水盖(1)沿纵向盖设于设置有所述螺栓(4)的所述脊(3)上,所述防水盖(1)的长度等于或大于所述脊(3)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盖(1)呈上窄下粗的结构,所述防水盖(1)底部与所述脊(3)两侧中下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盖(1)底部设置有连接板(6),所述连接板(6)上端与所述防水盖(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6)下端延伸至所述彩钢板(2)上表面且位于所述脊(3)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6)与所述彩钢板(2)之间通过防水胶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盖(1)底部还设有导流板(7),所述导流板(7)的长度与所述防水盖(1)的长度相同且下端与所述防水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盖(1)呈倒置的梯形结构或弧形结构。
7.一种轻钢屋面,包括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轻钢骨架(5)以及安装于所述轻钢骨架(5)上的轻钢屋面板,所述轻钢屋面板上层为彩钢板(2),所述彩钢板(2)沿纵向等间距设置有若干向上突起的脊(3),其中一个或多个所述脊(3)通过螺栓(4)与轻钢骨架(5)连接,所述防水结构设于设置有所述螺栓(4)的所述脊(3)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轻钢屋面,其特征在于,两所述轻钢屋面板组合呈倒置的V型结构,两所述轻钢屋面板相接处上方设置有防水顶板(9),所述防水顶板(9)呈上窄下粗的结构,且所述防水顶板(9)的正投影至少覆盖与两所述轻钢屋面板相接处最近的两个所述脊(3)的顶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轻钢屋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顶板(9)呈弧形、V型或梯形结构,且所述防水顶板(9)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彩钢板(2)上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轻钢屋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轻钢屋面板下层为保温层(10),所述保温层(10)固定于所述彩钢板(2)底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水结构,设置于轻钢屋面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水盖(1),所述轻钢屋面板上层为彩钢板(2),所述彩钢板(2)沿纵向等间距设置有若干向上突起的脊(3),其中一个或多个所述脊(3)通过螺栓(4)与轻钢骨架(5)连接,所述防水盖(1)沿纵向盖设于设置有所述螺栓(4)的所述脊(3)上,所述防水盖(1)的长度等于或大于所述脊(3)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盖(1)呈上窄下粗的结构,所述防水盖(1)底部与所述脊(3)两侧中下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盖(1)底部设置有连接板(6),所述连接板(6)上端与所述防水盖(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6)下端延伸至所述彩钢板(2)上表面且位于所述脊(3)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6)与所述彩钢板(2)之间通过防水胶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盖(1)底部还设有导流板(7),所述导流板(7)的长度与所述防水盖(1)的长度相同且下端与所述防水盖(1)固定连接,所述导流板(7)顶面与所述防水盖(1)之间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牟洋,李洁琼,杨学锋,张喜刚,于占忠,高胜涛,汪俊,单志福,武晓雷,刘鑫,郭致利,韩学士,王文韬,牛云生,刘建根,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十二局集团轨道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