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电液增压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157853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1-29 10:28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伺服电液增压缸,包括液压缸、第一伺服电缸及增压装置。液压缸包含缸体、与缸体界定出控制腔的活塞杆及与控制腔连通的控制通道,活塞杆的第二端与第一伺服电缸的输出端装配连接。增压装置包含装置本体、对接通道、增压腔、中间通道、储液腔及输出端于伸缩滑移的过程中至少具有一初始位置和一终止位置的第二伺服电缸。第二伺服电缸的输出端于初始位置时打开增压腔和中间通道之间的连通,第二伺服电缸的输出端在由初始位置切换至终止位置的过程中关闭增压腔与中间通道之间的连通并于增压腔中滑移,以将增压腔内的工作介质最终挤压至控制腔。本技术的伺服电液增压缸具有增压稳定、精准及简化动力源种类且节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增压缸,尤其涉及一种可应用于合模场合但不限于此的伺服电液增压缸


技术介绍

1、众所周知,在纸浆成型机中,会涉及到湿坯成型、对湿坯热压定型以形成干坯及对干坯进行切边处理以形成初品等过程中。

2、其中,在湿坯成型及湿坯热压定型的过程中,离不开增压缸的使用,由增压缸作为开模和合模的动力源,为成型出的工件提供施压和保压作用。

3、但是,在中国专利申请号202221102710.1所公开的复合型增压缸中,它的增压是靠辅助活塞缸所实现;又由于辅助活塞缸的工作动力来自于气源,而气源中的气压容易波动,从而使得辅助活塞缸的增压存在稳定性差及精准低的缺陷。另,由于该复合型增压缸中的主活塞缸的动力来自于驱动电机,而辅助活塞缸的工作动力来自于气源,故中国专利申请号202221102710.1所公开的复合型增压缸对动力源种类需求多;此外,气源作为动力源存在不节能的缺陷。

4、当然,应用于其它领域作为动力源的复合型增压缸,也存在上述缺陷。

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增压稳定精准并简化动力源种类和节能的伺服电液增压缸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压稳定精准并简化动力源种类和节能的伺服电液增压缸。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伺服电液增压缸包括液压缸、第一伺服电缸及用于对所述液压缸增压的增压装置。所述液压缸包含缸体、可于所述缸体中伸缩滑移并与该缸体界定出一控制腔的活塞杆及开设于所述缸体并与所述控制腔连通的控制通道,所述活塞杆的第一端从所述缸体的第一端部对外显露,所述活塞杆相对的第二端从所述缸体的第二端部对外显露并与所述第一伺服电缸的输出端装配连接。所述增压装置包含装置本体、与所述控制通道对接连通的对接通道、与所述对接通道连通的增压腔、与所述增压腔连通的中间通道、与所述中间通道连通的用于存放工作介质的储液腔及输出端于伸缩滑移的过程中至少具有一初始位置和一终止位置的第二伺服电缸。所述第二伺服电缸的输出端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打开所述增压腔和中间通道之间的连通,所述第二伺服电缸的输出端在由所述初始位置切换至所述终止位置的过程中关闭所述增压腔与中间通道之间的连通并于所述增压腔中滑移,以将所述增压腔内的工作介质最终挤压至所述控制腔。

3、与现有技术相比,借助第二伺服电缸对增压腔内的工作介质挤压而达到对活塞杆的增压,再结合第二伺服电缸具有步进稳定及精准的优点,使得活塞杆的增压稳定且精准;同时,由于第二伺服电缸和第一伺服电缸统一使用电能,故简化本技术的伺服电液增压缸对动力源的需求种类,还使得本技术的伺服电液增压缸具有节能的优点。

4、较佳地,所述装置本体包含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增压腔、中间通道及对接通道开设于所述第一本体上,所述储液腔开设于所述第二本体上,所述第二伺服电缸与所述第一本体装配连接。

5、较佳地,所述第一本体包含端头及沿所述第二伺服电缸之输出端伸入所述增压腔的方向伸展并凸出于所述端头的凸伸体,所述增压腔开设于所述端头和凸伸体上,且所述增压腔的一端与所述凸伸体远离所述端头的一端相邻,所述增压腔相对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端头,所述中间通道和对接通道开设于所述端头上。

6、较佳地,所述增压腔的侧腔壁上嵌设有沿所述第二伺服电缸之输出端伸入所述增压腔的方向彼此隔开且用于与该输出端滑套配合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中间通道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所述第二伺服电缸的输出端在所述初始位置时滑出所述第二密封圈并穿置于所述第一密封圈中,所述第二伺服电缸的输出端在所述终止位置时还穿置于所述第二密封圈中。

7、较佳地,所述第二本体为装配于所述端头上并包围所述凸伸体的筒体,以使所述凸伸体位于所述储液腔中。

8、较佳地,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伺服电缸并排布置,所述凸伸体位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储液腔外。

9、较佳地,所述第一本体、液压缸的缸体及第二本体三者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一伺服电缸位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

10、较佳地,所述第二本体为一储液容器。

11、较佳地,所述第一伺服电缸与所述第二伺服电缸并排布置,或者,所述第二伺服电缸与所述液压缸并排布置。

12、较佳地,所述第一伺服电缸中的伺服电机与丝杠并排布置或直线对接,所述第一伺服电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伺服电缸中的滑套于所述丝杠上的丝母固定连接。

13、较佳地,所述第二伺服电缸中的伺服电机与丝杠并排布置或直线对接,所述第二伺服电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伺服电缸中的滑套于所述丝杠上的丝母固定连接。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伺服电液增压缸,包括液压缸、第一伺服电缸及用于对所述液压缸增压的增压装置,所述液压缸包含缸体、可于所述缸体中伸缩滑移并与该缸体界定出一控制腔的活塞杆及开设于所述缸体并与所述控制腔连通的控制通道,所述活塞杆的第一端从所述缸体的第一端部对外显露,所述活塞杆相对的第二端从所述缸体的第二端部对外显露并与所述第一伺服电缸的输出端装配连接,所述增压装置包含装置本体、与所述控制通道对接连通的对接通道、与所述对接通道连通的增压腔、与所述增压腔连通的中间通道及与所述中间通道连通的用于存放工作介质的储液腔,所述对接通道、增压腔、中间通道及储液腔开设于所述装置本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装置还包含第二伺服电缸,所述第二伺服电缸的输出端于伸缩滑移的过程中至少具有一初始位置和一终止位置,所述第二伺服电缸的输出端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打开所述增压腔和中间通道之间的连通,所述第二伺服电缸的输出端在由所述初始位置切换至所述终止位置的过程中关闭所述增压腔与中间通道之间的连通并于所述增压腔中滑移,以将所述增压腔内的工作介质最终挤压至所述控制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电液增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包含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增压腔、中间通道及对接通道开设于所述第一本体上,所述储液腔开设于所述第二本体上,所述第二伺服电缸与所述第一本体装配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伺服电液增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包含端头及沿所述第二伺服电缸之输出端伸入所述增压腔的方向伸展并凸出于所述端头的凸伸体,所述增压腔开设于所述端头和凸伸体上,且所述增压腔的一端与所述凸伸体远离所述端头的一端相邻,所述增压腔相对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端头,所述中间通道和对接通道开设于所述端头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伺服电液增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腔的侧腔壁上嵌设有沿所述第二伺服电缸之输出端伸入所述增压腔的方向彼此隔开且用于与该输出端滑套配合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中间通道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所述第二伺服电缸的输出端在所述初始位置时滑出所述第二密封圈并穿置于所述第一密封圈中,所述第二伺服电缸的输出端在所述终止位置时还穿置于所述第二密封圈中;所述第二本体为装配于所述端头上并包围所述凸伸体的筒体,以使所述凸伸体位于所述储液腔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伺服电液增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伺服电缸并排布置,所述凸伸体位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储液腔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伺服电液增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液压缸的缸体及第二本体三者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一伺服电缸位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伺服电液增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为一储液容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伺服电液增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伺服电缸与所述第一伺服电缸并排布置,或者,所述第二伺服电缸与所述液压缸并排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电液增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伺服电缸中的伺服电机与丝杠并排布置或直线对接,所述第一伺服电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伺服电缸中的滑套于所述丝杠上的丝母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电液增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伺服电缸中的伺服电机与丝杠并排布置或直线对接,所述第二伺服电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伺服电缸中的滑套于所述丝杠上的丝母固定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伺服电液增压缸,包括液压缸、第一伺服电缸及用于对所述液压缸增压的增压装置,所述液压缸包含缸体、可于所述缸体中伸缩滑移并与该缸体界定出一控制腔的活塞杆及开设于所述缸体并与所述控制腔连通的控制通道,所述活塞杆的第一端从所述缸体的第一端部对外显露,所述活塞杆相对的第二端从所述缸体的第二端部对外显露并与所述第一伺服电缸的输出端装配连接,所述增压装置包含装置本体、与所述控制通道对接连通的对接通道、与所述对接通道连通的增压腔、与所述增压腔连通的中间通道及与所述中间通道连通的用于存放工作介质的储液腔,所述对接通道、增压腔、中间通道及储液腔开设于所述装置本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装置还包含第二伺服电缸,所述第二伺服电缸的输出端于伸缩滑移的过程中至少具有一初始位置和一终止位置,所述第二伺服电缸的输出端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打开所述增压腔和中间通道之间的连通,所述第二伺服电缸的输出端在由所述初始位置切换至所述终止位置的过程中关闭所述增压腔与中间通道之间的连通并于所述增压腔中滑移,以将所述增压腔内的工作介质最终挤压至所述控制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电液增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包含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增压腔、中间通道及对接通道开设于所述第一本体上,所述储液腔开设于所述第二本体上,所述第二伺服电缸与所述第一本体装配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伺服电液增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包含端头及沿所述第二伺服电缸之输出端伸入所述增压腔的方向伸展并凸出于所述端头的凸伸体,所述增压腔开设于所述端头和凸伸体上,且所述增压腔的一端与所述凸伸体远离所述端头的一端相邻,所述增压腔相对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端头,所述中间通道和对接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学文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三润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