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智能高山昆虫网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智能高山昆虫网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4155792 阅读:0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1-29 10:27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智能高山昆虫网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涉及昆虫捕捉领域,改善了现有高山网捕装置的捕虫网口转向和收虫记录主要依赖于人工操作,容易影响网捕装置的使用效果和寿命的问题,其利用温湿度传感器、雨传感器、超声波测风传感器来检测环境温湿度、雨量气压、风向、风速等,随时调整捕虫网口自动迎风以捕捉更多的昆虫,并利用第一接虫盘,将收集到的昆虫排入到处理仓,采用远红外加热管处理昆虫,处理后第二接虫盘打开并将昆虫被送入到采集板,高清摄像头进行拍照、种类识别和计数,主控制器处理数据后自动上传至远程服务器进行存储,清扫装置将记录后的昆虫清扫入收集箱内统一收集保存。本申请具有提高网捕装置的使用效果和寿命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昆虫捕捉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高山昆虫网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1、迁飞是昆虫躲避不良生境或开拓时空新资源的特殊行为对策,也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表现于昆虫种群周期性地从一个空间单位迁向另一个空间单位,以保证其生活史的延续和物种的繁衍。几种重要的农业和经济害虫如草地贪夜蛾、粘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都是典型的迁飞性昆虫,迁飞是这些害虫从时间和空间上躲避不良环境完成自身发育和繁殖的一种手段,也是导致大范围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之一。

2、昆虫雷达是用于解决空中生态系统中迁飞害虫种群结构和动态监测预警的重要工具;而昆虫雷达的种类辨识技术是制约昆虫雷达精准监测的关键技术瓶颈。在20世纪70年代起,为了系统研究褐飞虱、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等水稻迁飞性害虫发生规律,设立多处高山捕虫网,即利用较高地势,架设大型固定捕虫网。传统的辅助雷达昆虫种类辨识技术主要基于高空灯诱集迁飞害虫种类进行限定,高山网捕装置可为雷达昆虫种类辨识做有效辅助补充。

3、然而,现有的高山网捕装置多是钢铁架构组成,捕虫网口转向和收虫记录主要依赖于人工操作,在恶劣气候环境中容易被影响,例如在雨天,捕虫网口转向不能及时改变的话,容易影响后续捕捉、收集、存储昆虫,大大降低了网捕装置的使用效果和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提高网捕装置的使用效果和寿命,本申请提供一种智能高山昆虫网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2、本申请提供一种智能高山昆虫网捕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p>

3、一种智能高山昆虫网捕装置,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捕虫网口、集虫管、集虫仓、处理仓、采集仓以及收集箱;

4、所述捕虫网口设置于集虫管顶部,所述集虫管转动设置于集虫仓,所述机体位于集虫仓处设置有用于驱动集虫管转动的旋转组件;所述机体还包括主控制器,所述机体的外部设置有与主控制器电连接的超声波测风传感器,

5、所述集虫仓和处理仓相通,且所述集虫仓和处理仓之间滑动设置有第一接虫盘,所述机体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一接虫盘滑动的第一控制件;

6、所述采集仓位于第二接虫盘的正下方设置有采集板,所述采集仓内设置有正对于采集板的高清摄像头,所述主控制器包括用于控制高清摄像头工作的拍照识别模块;

7、所述采集板设置有与收集箱相通的排料口,所述机体位于采集仓内设置有清扫件。

8、优选的,所述旋转组件包括设置于集虫仓内的旋转电机、设置于集虫仓顶部的转轮,所述转轮与旋转电机的电机轴同轴固定,所述转轮具有内腔,所述集虫管与转轮的偏心位置固定,且集虫管与内腔、集虫仓与内腔相通。

9、优选的,所述处理仓和采集仓相通,且所述处理仓和采集仓之间滑动设置有第二接虫盘,所述机体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二接虫盘滑动的第二控制件。

10、优选的,所述清扫件包括设置于收集箱的清理气缸、滑动设置于收集箱顶部的刮条,所述刮条设置有与清理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的l型杆,所述刮条与采集板的顶部相抵接。

11、优选的,所述集虫管的顶部连通有供捕虫网口连接的连接软管,所述连接软管具有弹性;所述机体包括固定底板、转动设置于固定底板的辅助环、设置于辅助环上的转环、用于调整捕虫网口角度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包括转动设置于转环的第一支杆、螺纹连接于第一支杆的第二支杆,所述第二支杆的顶部与捕虫网口连接。

12、优选的,所述处理仓内设置有远红外加热管,所述第二接虫盘位于远红外加热管的下方。

13、优选的,所述机体还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设置于收集箱的底座、铰接于底座的支撑斜杆、设置于支撑斜杆另一端的支撑墩,所述支撑斜杆有多个且沿底座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支撑斜杆和底座之间铰接有加固杆,所述支撑斜杆远离底座的一端与支撑墩铰接。

14、优选的,所述主控制器包括控制面板、显示器,所述机体还包括温湿度传感器、雨传感器,其中,所述控制面板用于输入指令,采用手动设置捕虫网口旋转及时间方式,也可通过温湿度传感器、超声波测风传感器、雨传感器监测数据自动控制捕虫网口的启闭,通过输入指令设置处理仓、第一接虫盘以及第二接虫盘的定时开关,所述显示器用于显示实时温湿度、时间、风向、风压、风速。

15、优选的,所述主控制器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第一控制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显示模块及接口模块,所述机体还包括温度测量模块、湿度测量模块、气压测量模块、测风模块、模数转换模块、第二控制处理模块及接口模块,所述温度测量模块、湿度测量模块、气压测量模块和测风模块分别连接所述模数转换模块,所述模数转换模块将所接收的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传递至第一控制处理模块;所述雨传感器感应降雨信号并通过接口模块传输到主控制器。

16、一种智能高山昆虫网捕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机体安装于高山处后,根据温湿度传感器、雨传感器、超声波测风传感器检测数据并反馈至主控制器,数据处理后由控制器发出指令控制旋转电机的启闭,以调整捕虫网口的转向;

17、第二步:当昆虫从集虫管进入到集虫仓后,第一控制件控制第一接虫盘滑动,使得集虫仓和处理仓相通,昆虫由虫仓进入处理仓,远红外加热管启动,加热致死收集到的昆虫,接着第二控制件控制第二接虫盘打开,将经过处理的昆虫刮落至采集板上,并利用拍照识别模块控制高清摄像头对昆虫进行拍照、种类识别和计数,将收集到的昆虫数据自动上传至远程服务器进行存储;

18、第三步:完成拍照后,清理气缸控制刮条移动,将采集板上的昆虫通过落料口排入收集箱内进行收集保存。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有:

20、1.本申请提供所提供的一种智能高山昆虫网捕装置,其结构设置巧妙且布置合理,工作时,利用温湿度传感器、雨传感器、超声波测风传感器来实时检测环境温湿度、雨量气压、风向、风速等,随时调整捕虫网口自动迎风以捕捉更多的昆虫,待捕捉一段时间后,打开集虫仓下方的第一接虫盘,将收集到的昆虫排入到处理仓,并利用远红外加热管处理收集到的昆虫,处理后第二接虫盘打开并将昆虫被送入到采集板,拍照识别模块控制高清摄像头对位于采集板上的昆虫进行拍照、种类识别和计数,主控制器处理数据后自动上传至远程服务器进行存储,清扫装置将记录后的昆虫清扫入收集箱内统一收集保存;

21、2.当雨传感器监测到雨水时,主控制器发出指令给第一控制件,滑动并关闭集虫仓下方的第一接虫盘,停止旋转捕虫网口。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高山昆虫网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1),所述机体(1)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捕虫网口(2)、集虫管(3)、集虫仓(4)、处理仓(5)、采集仓(6)以及收集箱(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高山昆虫网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组件(8)包括设置于集虫仓(4)内的旋转电机(81)、设置于集虫仓(4)顶部的转轮(82),所述转轮(82)与旋转电机(81)的电机轴同轴固定,所述转轮(82)具有内腔(821),所述集虫管(3)与转轮(82)的偏心位置固定,且集虫管(3)与内腔(821)、集虫仓(4)与内腔(821)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高山昆虫网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仓(5)和采集仓(6)相通,且所述处理仓(5)和采集仓(6)之间滑动设置有第二接虫盘(15),所述机体(1)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二接虫盘(15)滑动的第二控制件(1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高山昆虫网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扫件(19)包括设置于收集箱(7)的清理气缸(191)、滑动设置于收集箱(7)顶部的刮条(192),所述刮条(192)设置有与清理气缸(191)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的L型杆(193),所述刮条(192)与采集板(62)的顶部相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高山昆虫网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虫管(3)的顶部连通有供捕虫网口(2)连接的连接软管(31),所述连接软管(31)具有弹性;所述机体(1)包括固定底板(9)、转动设置于固定底板(9)的辅助环(10)、设置于辅助环(10)上的转环(101)、用于调整捕虫网口(2)角度的调节杆(102),所述调节杆(102)包括转动设置于转环(101)的第一支杆(1021)、螺纹连接于第一支杆(1021)的第二支杆(1022),所述第二支杆(1022)的顶部与捕虫网口(2)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智能高山昆虫网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仓(5)内设置有远红外加热管(51),所述第二接虫盘(15)位于远红外加热管(51)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高山昆虫网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1)还包括固定组件(20),所述固定组件(20)包括设置于收集箱(7)的底座(201)、铰接于底座(201)的支撑斜杆(202)、设置于支撑斜杆(202)另一端的支撑墩(203),所述支撑斜杆(202)有多个且沿底座(201)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支撑斜杆(202)和底座(201)之间铰接有加固杆(2021),所述支撑斜杆(202)远离底座(201)的一端与支撑墩(203)铰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高山昆虫网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制器包括控制面板、显示器,所述机体(1)还包括温湿度传感器(22)、雨传感器(23),其中,所述控制面板用于输入指令,采用手动设置捕虫网口(2)旋转及时间方式,也可通过温湿度传感器(22)、超声波测风传感器(21)、雨传感器(23)监测数据自动控制捕虫网口(2)的启闭,通过输入指令设置处理仓(5)、第一接虫盘(41)以及第二接虫盘(15)的定时开关,所述显示器用于显示实时温湿度、时间、风向、风压、风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智能高山昆虫网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第一控制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显示模块及接口模块,所述机体(1)还包括温度测量模块、湿度测量模块、气压测量模块、测风模块、模数转换模块、第二控制处理模块及接口模块,所述温度测量模块、湿度测量模块、气压测量模块和测风模块分别连接所述模数转换模块,所述模数转换模块将所接收的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传递至第一控制处理模块;所述雨传感器(23)感应降雨信号并通过接口模块传输到主控制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一种智能高山昆虫网捕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高山昆虫网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1),所述机体(1)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捕虫网口(2)、集虫管(3)、集虫仓(4)、处理仓(5)、采集仓(6)以及收集箱(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高山昆虫网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组件(8)包括设置于集虫仓(4)内的旋转电机(81)、设置于集虫仓(4)顶部的转轮(82),所述转轮(82)与旋转电机(81)的电机轴同轴固定,所述转轮(82)具有内腔(821),所述集虫管(3)与转轮(82)的偏心位置固定,且集虫管(3)与内腔(821)、集虫仓(4)与内腔(821)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高山昆虫网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仓(5)和采集仓(6)相通,且所述处理仓(5)和采集仓(6)之间滑动设置有第二接虫盘(15),所述机体(1)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二接虫盘(15)滑动的第二控制件(1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高山昆虫网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扫件(19)包括设置于收集箱(7)的清理气缸(191)、滑动设置于收集箱(7)顶部的刮条(192),所述刮条(192)设置有与清理气缸(191)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的l型杆(193),所述刮条(192)与采集板(62)的顶部相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高山昆虫网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虫管(3)的顶部连通有供捕虫网口(2)连接的连接软管(31),所述连接软管(31)具有弹性;所述机体(1)包括固定底板(9)、转动设置于固定底板(9)的辅助环(10)、设置于辅助环(10)上的转环(101)、用于调整捕虫网口(2)角度的调节杆(102),所述调节杆(102)包括转动设置于转环(101)的第一支杆(1021)、螺纹连接于第一支杆(1021)的第二支杆(1022),所述第二支杆(1022)的顶部与捕虫网口(2)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智能高山昆虫网捕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泽正吴孔明张浩文邢江涛冯青王旭东赵功华
申请(专利权)人:三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