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变速器,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变速器壳体结构及变速器。
技术介绍
1、目前市场上新能源发展已经占据部分市场,变速器尤其是dht或者ead减速机,需要使用挡油防水的通气塞,既实现了透气功能又实现防水功能,一些新兴零部件厂家攻克了各种技术难题,实现了此种透气功能的初步模型,这种模型可以对少量油气的腐蚀进行隔离,但是如果变速器内部甩油或者油气比较大还是会造成通气塞失效,因此,这就需要壳体内部进行对甩油的阻挡和油气冷凝。
2、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在变速箱壳体内部设置挡油结构防止油液外溅,为了确保挡油效果,通常将挡油结构设计的很大,造成变速器整体尺寸过大,影响整箱外部机舱搭载。此外,但随着变速器内部温度升高,内部的挡油结构会失去对油气的冷凝效果,无法实现完全对油气的持续冷凝,依旧存在排出气体油气含量较高而造成通气塞的单层膜失效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速器壳体结构,旨在解决变速箱壳体内部设置挡油结构,会整体增大变速器壳体的体积;且内部的挡油结构会随着变速器内部温度升高,而导致对油气的冷凝效果下降,最终导致通气塞的单层膜失效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变速器壳体结构,包括主壳体和安装有单层膜的通气塞,所述主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内置挡油冷凝通道,所述主壳体的外壁内设置有外置挡油冷凝通道,所述内置挡油冷凝通道和所述外置挡油冷凝通道通过连通孔连通,所述内置挡油冷凝通道连通所述主壳体的内腔,所述通气塞与所述外置挡
3、所述内置挡油冷凝通道和所述外置挡油冷凝通道用于共同阻挡油液和冷凝油气,且所述外置挡油冷凝通道通过风冷降温以持续冷凝油气。
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内置挡油冷凝通道内部具备多个内置挡油筋,多个所述内置挡油筋沿所述内置挡油冷凝通道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任一所述内置挡油筋的两侧分别形成内置冷凝腔,所述内置挡油冷凝通道一端的所述内置冷凝腔连通所述主壳体的内腔,所述内置挡油冷凝通道另一端的所述内置冷凝腔连通所述连通孔。
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置挡油冷凝通道内部具备多个外置挡油筋,多个所述外置挡油筋沿所述内置挡油冷凝通道的长度方向依次上下交替设置,任一所述外置挡油筋的两侧分别形成外置冷凝腔,所述外置挡油冷凝通道一端连通所述连通孔,所述外置挡油冷凝通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通气塞。
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置挡油冷凝通道靠近所述连通孔的一端外侧设置有第一凸起,所述外置挡油冷凝通道靠近所述连通孔的一端内侧设置有第一凸台,所述连通孔轴向贯通开设于所述第一凸台上,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连通孔相对设置并在所述连通孔的出口端周向形成第一通气间隙。
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置挡油冷凝通道靠近所述连通孔的一端外侧设置有延伸套,所述延伸套围设于所述第一凸台的外周,所述延伸套与所述第一凸台之间形成第二通气间隙。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置挡油冷凝通道靠近所述通气塞的一端内侧设置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的上端插入所述通气塞的底部,所述第二凸台与所述通气塞之间形成第三通气间隙。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壳体的外壁设置有外置槽,所述外置槽的外侧可拆卸安装有外置盖板,所述外置盖板与所述外置槽之间形成所述外置挡油冷凝通道,所述连通孔连通于所述外置槽一端底部,所述通气塞连接于所述外置盖板的另一端。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气塞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挡板,多个所述挡板相对交替设置于所述通气塞内腔的两侧。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气塞的顶部设置有吸油层,所述吸油层位于所述单层膜的下方用于吸收排出气体中的油气。
1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变速器壳体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主壳体的内部的内置挡油冷凝通道和主壳体的外壁内的外置挡油冷凝通道通过连通孔连接,其中,内置挡油冷凝通道连通主壳体的内腔,外置挡油冷凝通道连通通气塞。因此,内置挡油冷凝通道、连通孔以及外置挡油冷凝通道形成连通主壳体的内腔和通气塞的通道,内置挡油冷凝通道和外置挡油冷凝通道共同阻挡油液和冷凝油气,避免油液和油气进入到通气塞造成单层膜失效。同时,在车辆运行过程中,主壳体外部形成持续的风冷降温的效果并作用于外置挡油冷凝通道,以确保外置挡油冷凝通道持续冷凝油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变速器壳体结构,同时具备内置挡油冷凝通道和外置挡油冷凝通道,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仅设置内置的挡油结构而言,能够减少单独设置内置的挡油结构的体积,增加了挡油功能的可操作性。同时,外置挡油冷凝通道还能通过持续风冷保持对油气的冷凝效果,避免通气塞的单层膜失效的问题出现。
13、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变速器,包括所述的变速器壳体结构。
14、本技术还提供的一种变速器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变速器使用了上述的变速器壳体结构,因此具备与变速器壳体结构相同的有益效果。该变速器同时具备内置挡油冷凝通道和外置挡油冷凝通道,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仅设置内置的挡油结构而言,能够减少单独设置内置的挡油结构的体积,增加了挡油功能的可操作性。同时,外置挡油冷凝通道还能通过持续风冷保持对油气的冷凝效果,避免通气塞的单层膜失效的问题出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速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壳体(100)和安装有单层膜(410)的通气塞(400),所述主壳体(100)的内部设置有内置挡油冷凝通道(200),所述主壳体(100)的外壁内设置有外置挡油冷凝通道(300),所述内置挡油冷凝通道(200)和所述外置挡油冷凝通道(300)通过连通孔(500)连通,所述内置挡油冷凝通道(200)连通所述主壳体(100)的内腔,所述通气塞(400)与所述外置挡油冷凝通道(300)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速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挡油冷凝通道(200)内部具备多个内置挡油筋(210),多个所述内置挡油筋(210)沿所述内置挡油冷凝通道(20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任一所述内置挡油筋(210)的两侧分别形成内置冷凝腔(220),所述内置挡油冷凝通道(200)一端的所述内置冷凝腔(220)连通所述主壳体(100)的内腔,所述内置挡油冷凝通道(200)另一端的所述内置冷凝腔(220)连通所述连通孔(50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速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置挡油冷凝通道(300)内部具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速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置挡油冷凝通道(300)靠近所述连通孔(500)的一端外侧设置有第一凸起(330),所述外置挡油冷凝通道(300)靠近所述连通孔(500)的一端内侧设置有第一凸台(340),所述连通孔(500)轴向贯通开设于所述第一凸台(340)上,所述第一凸起(330)与所述连通孔(500)相对设置并在所述连通孔(500)的出口端周向形成第一通气间隙(34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变速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置挡油冷凝通道(300)靠近所述连通孔(500)的一端外侧设置有延伸套(350),所述延伸套(350)围设于所述第一凸台(340)的外周,所述延伸套(350)与所述第一凸台(340)之间形成第二通气间隙(35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速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置挡油冷凝通道(300)靠近所述通气塞(400)的一端内侧设置有第二凸台(360),所述第二凸台(360)的上端插入所述通气塞(400)的底部,所述第二凸台(360)与所述通气塞(400)之间形成第三通气间隙(361)。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速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100)的外壁设置有外置槽,所述外置槽的外侧可拆卸安装有外置盖板(370),所述外置盖板(370)与所述外置槽之间形成所述外置挡油冷凝通道(300),所述连通孔(500)连通于所述外置槽一端底部,所述通气塞(400)连接于所述外置盖板(370)的另一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速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塞(400)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挡板(420),多个所述挡板(420)相对交替设置于所述通气塞(400)内腔的两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速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塞(400)的顶部设置有吸油层(430),所述吸油层(430)位于所述单层膜(410)的下方用于吸收排出气体中的油气。
10.一种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变速器壳体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速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壳体(100)和安装有单层膜(410)的通气塞(400),所述主壳体(100)的内部设置有内置挡油冷凝通道(200),所述主壳体(100)的外壁内设置有外置挡油冷凝通道(300),所述内置挡油冷凝通道(200)和所述外置挡油冷凝通道(300)通过连通孔(500)连通,所述内置挡油冷凝通道(200)连通所述主壳体(100)的内腔,所述通气塞(400)与所述外置挡油冷凝通道(300)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速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挡油冷凝通道(200)内部具备多个内置挡油筋(210),多个所述内置挡油筋(210)沿所述内置挡油冷凝通道(20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任一所述内置挡油筋(210)的两侧分别形成内置冷凝腔(220),所述内置挡油冷凝通道(200)一端的所述内置冷凝腔(220)连通所述主壳体(100)的内腔,所述内置挡油冷凝通道(200)另一端的所述内置冷凝腔(220)连通所述连通孔(50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速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置挡油冷凝通道(300)内部具备多个外置挡油筋(310),多个所述外置挡油筋(310)沿所述内置挡油冷凝通道(200)的长度方向依次上下交替设置,任一所述外置挡油筋(310)的两侧分别形成外置冷凝腔(320),所述外置挡油冷凝通道(300)一端连通所述连通孔(500),所述外置挡油冷凝通道(30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通气塞(40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速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置挡油冷凝通道(300)靠近所述连通孔(500)的一端外侧设置有第一凸起(330),所述外置挡油冷凝通道(300)靠近所述连通孔(500)的一端内侧设置有第一凸台(340),所述连通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鹏飞,王乾,王玲,张博,王帅,郭明亮,唐广清,
申请(专利权)人:蜂巢传动系统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