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钢板冲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钢板冲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4150299 阅读:0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1-29 10: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钢板冲压装置,其包括工作台、冲压机构、输油机构,以及取料机构,冲压机构包括液压缸,液压缸活塞杆端部设置有压强板和上凸模,工作台顶端设置下凹模,下凹模内部靠近内壁的位置开设储油腔,下凹模内壁开设与储油腔连通的长条形出油孔,下凹模外壁开设有与储油腔连通的进油孔,下凹模底壁开设有取样孔,取样孔内活动设置有推板,输油机构包括输油壳体,输油壳体内部设置输油组件,输油壳体侧壁设置卡接组件,取料机构包括设置于工作台底端的第一挤压组件,液压缸活塞杆端部一侧固定有横板,横板底端设置有与卡接组件相配合的传动组件,以及与第一挤压组件相配合的第二挤压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自动加冲压油和自动脱模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钢板冲压,特别是一种钢板冲压装置


技术介绍

1、钢板冲压成型是一种零件加工方式,将钢板在相应的模具内进行冲压以得到所需的外形,现有的钢板冲压装置具有如下缺陷:一、考虑到钢板与模具的摩擦会在钢板冲压时对钢板造成磨损以及影响钢板的成型精度,所以在钢板冲压前需要对钢板表面进行涂抹冲压油,冲压油同时也可起到防止冲压后的钢板生锈以及可以带走冲压时产生的热量延长模具寿命的作用,而现有的涂油方式是使用喷头对钢板进行喷油,容易造成冲压油消耗大、容易洒出钢板外影响台面清洁,以及喷出的油雾容易被工人吸收造成对身体的损害;二、钢板在冲压完毕后,弯折的钢板与凹模内壁紧密贴合,容易导致嵌入至凹模内部的钢板难以顺利取出,不能做到自动脱模,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人力;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钢板冲压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解决钢板冲压时进行自动加冲压油和自动脱模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钢板冲压装置,包括工作台、冲压机构、输油机构,以及取料机构,所述冲压机构包括设置于工作台顶端一侧的l形板,所述l形板顶端设置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活塞杆端部设置有压强板,所述压强板底端设置上凸模,所述工作台顶端与所述上凸模相对应的位置设置下凹模,工作台顶端位于下凹模一侧开设有矩形通孔,所述下凹模内部靠近内壁的位置开设储油腔,所述下凹模内壁开设若干个与储油腔连通的长条形出油孔,所述下凹模外壁开设有与储油腔连通的进油孔,所述下凹模底壁开设有取样孔,所述取样孔内活动设置有推板,所述推板底端设置有推杆,所述推杆底端穿过工作台向下延伸,所述输油机构包括设置于矩形通孔一侧的输油壳体,所述输油壳体内部开设有腰圆状空腔,所述输油壳体两侧外壁分别开设有与腰圆状空腔相连通的输油孔和排油孔,所述排油孔与进油孔之间设置输油软管,所述输油孔处设置进油软管,所述腰圆状空腔内部设置有输油组件,所述输油壳体靠近矩形通孔的一侧设置有卡接组件,所述取料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工作台底端且与推杆底端相配合的第一挤压组件,所述液压缸活塞杆端部一侧固定有横板,所述横板位于矩形通孔的一侧底端分别设置有与卡接组件相配合的传动组件,以及与第一挤压组件相配合的第二挤压组件。

3、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钢板冲压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输油组件包括相互啮合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中部分别贯穿固定有主动轴和从动轴,所述主动轴和从动轴分别转动设置于输油壳体的内壁,所述主动轴一端穿过输油壳体内壁向外延伸并设置有传动齿轮。

4、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钢板冲压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卡接组件包括设置于输油壳体侧壁的安装块,所述安装块端面下部和左上部分别设置有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外壁转动设置有第一卡接块,所述第一卡接块一端形成第一斜面,所述第一卡接块侧壁设置有第三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外壁套接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套接于第二转动轴和第三转动轴上,所述安装块端面设置有第一挡板,水平横置状态下的第一卡接块底端活动搭接于第一挡板顶端。

5、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钢板冲压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设置于横板底端的传动板,所述传动板底端穿过矩形通孔并设置有传动块,所述传动块底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活动设置有卡接板,所述卡接板与传动齿轮相对应的一侧均布有多个卡接齿,所述卡接板另一侧与第一卡接块相对应,所述卡接板底端形成第二斜面,所述安装槽底壁开设多个限位孔,所述卡接板背面设置有多个贯穿限位孔的限位柱,所述限位柱外壁套接有第一弹簧。

6、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钢板冲压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挤压组件包括设置于工作台底端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底端设置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内环固定设置有内部空心结构的挤压筒,所述挤压筒内部滑动贯穿有滑杆,所述滑杆靠近矩形通孔的一端连接挤压杆,所述滑杆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卡接块,所述第二卡接块朝向推杆的一侧形成第二斜面,位于挤压筒内的滑杆外壁设置有第一环形挡板,所述环形挡板与挤压筒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套接于滑杆外壁。

7、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钢板冲压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挤压组件包括设置于横板底端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底端穿过矩形通孔并设置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侧壁设置有第四转动轴,所述第四转动轴外壁转动设置有转动板,所述转动板一端设置有第三卡接块,所述第三卡接块朝向挤压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三斜面,所述移动块的侧壁下方设置有拉板和第二挡板,水平横置状态下的第三卡接块底端活动搭接于第二挡板顶端,所述拉板顶端与转动板底端之间设置有弹性绳。

8、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钢板冲压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推杆底端设置有半球状滑块,位于所述工作台底端的推杆外壁设置有第二环形挡板,所述第二环形挡板顶端与工作台底端之间设置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套接于推杆外壁。

9、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中液压缸活塞杆收缩时通过横板带动传动组件上移,传动组件带动输油壳体内的输油组件对下凹模内部的储油腔输油,储油腔内的油由长条形出油孔溢出并沿着下凹模的内壁和底壁流动,在钢板被下压至下凹模内的过程中,钢板表面粘附冲压油,避免了冲压油的大量消耗,也避免了工人吸收大量油雾;横板上移时也可带动第二挤压组件挤压第一挤压组件中的滑杆移动,滑杆移动时滑杆一端的第二卡接块挤压推杆底端,使得推杆上移带动推板推动下凹模内的钢板进行脱模。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板冲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100)、冲压机构(200)、输油机构(300),以及取料机构(400),所述冲压机构(200)包括设置于工作台(100)顶端一侧的L形板(201),所述L形板(201)顶端设置有液压缸(202),所述液压缸(202)活塞杆端部设置有压强板(202a),所述压强板(202a)底端设置上凸模(203),所述工作台(100)顶端与所述上凸模(203)相对应的位置设置下凹模(204),工作台(100)顶端位于下凹模(204)一侧开设有矩形通孔(101),所述下凹模(204)内部靠近内壁的位置开设储油腔(204a),所述下凹模(204)内壁开设若干个与储油腔(204a)连通的长条形出油孔(204b),所述下凹模(204)外壁开设有与储油腔(204a)连通的进油孔(204c),所述下凹模(204)底壁开设有取样孔(204d),所述取样孔(204d)内活动设置有推板(204e),所述推板(204e)底端设置有推杆(204f),所述推杆(204f)底端穿过工作台(100)向下延伸,所述输油机构(300)包括设置于矩形通孔(101)一侧的输油壳体(301),所述输油壳体(301)内部开设有腰圆状空腔(301a),所述输油壳体(301)两侧外壁分别开设有与腰圆状空腔(301a)相连通的输油孔(301b)和排油孔(301c),所述排油孔(301c)与进油孔(204c)之间设置输油软管(301d),所述输油孔(301b)处设置进油软管(301e),所述腰圆状空腔(301a)内部设置有输油组件(302),所述输油壳体(301)靠近矩形通孔(101)的一侧设置有卡接组件(305),所述取料机构(400)包括设置于所述工作台(100)底端且与推杆(204f)底端相配合的第一挤压组件(401),所述液压缸(202)活塞杆端部一侧固定有横板(205),所述横板(205)位于矩形通孔(101)的一侧底端分别设置有与卡接组件(305)相配合的传动组件(304),以及与第一挤压组件(401)相配合的第二挤压组件(40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板冲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油组件(302)包括相互啮合的主动齿轮(302a)和从动齿轮(302b),所述主动齿轮(302a)和从动齿轮(302b)的中部分别贯穿固定有主动轴(302c)和从动轴(302d),所述主动轴(302c)和从动轴(302d)分别转动设置于输油壳体(301)的内壁,所述主动轴(302c)一端穿过输油壳体(301)内壁向外延伸并设置有传动齿轮(30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钢板冲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组件(305)包括设置于输油壳体(301)侧壁的安装块(305a),所述安装块(305a)端面下部和左上部分别设置有第一转动轴(305b)和第二转动轴(305c),所述第一转动轴(305b)外壁转动设置有第一卡接块(305d),所述第一卡接块(305d)一端形成第一斜面(305d-1),所述第一卡接块(305d)侧壁设置有第三转动轴(305e),所述第一转动轴(305b)外壁套接有扭簧(305f),所述扭簧(305f)的两端分别套接于第二转动轴(305c)和第三转动轴(305e)上,所述安装块(305a)端面设置有第一挡板(305g),水平横置状态下的第一卡接块(305d)底端活动搭接于第一挡板(305g)顶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钢板冲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304)包括设置于横板(205)底端的传动板(304a),所述传动板(304a)底端穿过矩形通孔(101)并设置有传动块(304b),所述传动块(304b)底部开设有安装槽(304b-1),所述安装槽(304b-1)内活动设置有卡接板(304c),所述卡接板(304c)与传动齿轮(303)相对应的一侧均布有多个卡接齿(304c-1),所述卡接板(304c)另一侧与第一卡接块(305d)相对应,所述卡接板(304c)底端形成第二斜面(304c-2),所述安装槽(304b-1)底壁开设多个限位孔(304b-2),所述卡接板(304c)背面设置有多个贯穿限位孔(304b-2)的限位柱(304c-3),所述限位柱(304c-3)外壁套接有第一弹簧(304d)。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板冲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挤压组件(401)包括设置于工作台(100)底端的固定板(401a),所述固定板(401a)底端设置有固定环(401b),所述固定环(401b)的内环固定设置有内部空心结构的挤压筒(401c),所述挤压筒(401c)内部滑动贯穿有滑杆(401d),所述滑杆(401d)靠近矩形通孔(101)的一端连接挤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板冲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100)、冲压机构(200)、输油机构(300),以及取料机构(400),所述冲压机构(200)包括设置于工作台(100)顶端一侧的l形板(201),所述l形板(201)顶端设置有液压缸(202),所述液压缸(202)活塞杆端部设置有压强板(202a),所述压强板(202a)底端设置上凸模(203),所述工作台(100)顶端与所述上凸模(203)相对应的位置设置下凹模(204),工作台(100)顶端位于下凹模(204)一侧开设有矩形通孔(101),所述下凹模(204)内部靠近内壁的位置开设储油腔(204a),所述下凹模(204)内壁开设若干个与储油腔(204a)连通的长条形出油孔(204b),所述下凹模(204)外壁开设有与储油腔(204a)连通的进油孔(204c),所述下凹模(204)底壁开设有取样孔(204d),所述取样孔(204d)内活动设置有推板(204e),所述推板(204e)底端设置有推杆(204f),所述推杆(204f)底端穿过工作台(100)向下延伸,所述输油机构(300)包括设置于矩形通孔(101)一侧的输油壳体(301),所述输油壳体(301)内部开设有腰圆状空腔(301a),所述输油壳体(301)两侧外壁分别开设有与腰圆状空腔(301a)相连通的输油孔(301b)和排油孔(301c),所述排油孔(301c)与进油孔(204c)之间设置输油软管(301d),所述输油孔(301b)处设置进油软管(301e),所述腰圆状空腔(301a)内部设置有输油组件(302),所述输油壳体(301)靠近矩形通孔(101)的一侧设置有卡接组件(305),所述取料机构(400)包括设置于所述工作台(100)底端且与推杆(204f)底端相配合的第一挤压组件(401),所述液压缸(202)活塞杆端部一侧固定有横板(205),所述横板(205)位于矩形通孔(101)的一侧底端分别设置有与卡接组件(305)相配合的传动组件(304),以及与第一挤压组件(401)相配合的第二挤压组件(40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板冲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油组件(302)包括相互啮合的主动齿轮(302a)和从动齿轮(302b),所述主动齿轮(302a)和从动齿轮(302b)的中部分别贯穿固定有主动轴(302c)和从动轴(302d),所述主动轴(302c)和从动轴(302d)分别转动设置于输油壳体(301)的内壁,所述主动轴(302c)一端穿过输油壳体(301)内壁向外延伸并设置有传动齿轮(30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钢板冲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组件(305)包括设置于输油壳体(301)侧壁的安装块(305a),所述安装块(305a)端面下部和左上部分别设置有第一转动轴(305b)和第二转动轴(305c),所述第一转动轴(305b)外壁转动设置有第一卡接块(305d),所述第一卡接块(305d)一端形成第一斜面(305d-1),所述第一卡接块(305d)侧壁设置有第三转动轴(305e),所述第一转动轴(305b)外壁套接有扭簧(305f),所述扭簧(305f)的两端分别套接于第二转动轴(305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荣乐黄克瑶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