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双极器件抗辐射加固,特别涉及一种sti离子注入的抗辐照双极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1、空间辐射环境会导致双极器件出现总剂量效应(tid),直接表现为过剩基极电流△ib增加,增益系数β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总剂量辐照对双极器件结构中的sio2材料造成损伤。总剂量效应在sio2中产生电子空穴对,其中空穴的迁移率较慢,除一部分与电子复合外,剩余的空穴在向sio2/si界面移动的过程中,逐渐被sio2层内的缺陷俘获,形成氧化层固定电荷;另外,空穴与sio2层内的si-h键发生反应置换出h+,最终h+移动到sio2/si界面与界面si-h键反应,生成界面态。
2、现有技术中,双极器件抗辐照加固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减小基区宽度、增加基区表面掺杂浓度、减小基区表面氧化层厚度、减小发射极周长面积比等,这些加固方法严重影响双极器件的常态特性,为了保证双极器件常态特性稳定,大量工艺参数需要重新开发。
3、研究发现,在双极器件的sti(浅沟槽隔离,shallow trench isolation)氧化层内通过离子注入的方式改变sti氧化层的离子种类和浓度,可以降低sti内部因辐照产生的氧化层固定电荷和界面态数量,从而提高双极器件的抗总剂量辐照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双极器件e-b结上方的sti氧化层中,由于氧化物俘获正电荷和界面态的影响,导致双极器件抗辐照能力降低(电流增益下降)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sti离子注入的抗辐照双极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保护点】
1.一种STI离子注入的抗辐照双极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导电类型衬底(1)、第二导电类型埋层(2)和第二导电类型集电极深阱区(3),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集电极阱区(3)四周边缘上方设置有第二导电类型集电极阱区(4),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集电极阱区(4)上方设置第二导电类型集电极注入区(5),第二导电类型集电极深阱区(3)内部上方设置第一导电类型基极深阱区(6),第一导电类型基极深阱区(6)四周边缘上方设置第一导电类型基极阱区(7),第一导电类型基极阱区(7)上方设置第一导电类型基极注入区(8),第一导电类型基极深阱区(6)内部上方设置第二导电类型发射极阱区(9),第二导电类型发射极阱区(9)上方设置第二导电类型发射极注入区(10),第二导电类型发射极注入区(10)和第一导电类型基极注入区(8)之间且位于第一导电类型基极深阱区(6)上方设置离子注入STI隔离结构(11),第一导电类型基极注入区(8)和第二导电类型集电极注入区(5)之间设置离子注入STI隔离结构(11),第二导电类型集电极注入区(5)外侧且位于第二导电类型集电极深阱区(3)四周边缘上方设置离子注入STI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STI离子注入的抗辐照双极器件,其特征在于:第二导电类型集电极注入区(5)位于第二导电类型集电极阱区(4)内部,前者面积小于后者,浓度高于后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STI离子注入的抗辐照双极器件,其特征在于:第二导电类型集电极注入区(5)的边缘与离子注入STI隔离结构(11)相切,第一导电类型基极注入区(8)的边缘与离子注入STI隔离结构(11)相切,第二导电类型发射极注入区(10)的边缘与离子注入STI隔离结构(11)相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STI离子注入的抗辐照双极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集电极深阱区(3)、第二导电类型集电极阱区(4)和第二导电类型集电极注入区(5)共同构成集电极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STI离子注入的抗辐照双极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集电极阱区(4)与第一导电类型基极阱区(7)不直接接触;第一导电类型基极阱区(7)与第二导电类型发射极阱区(9)不直接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STI离子注入的抗辐照双极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掺杂杂质为受主型时,第二导电类型掺杂杂质为施主型;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掺杂杂质为施主型时,第二导电类型掺杂杂质为受主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STI离子注入的抗辐照双极器件,其特征在于,离子注入STI隔离结构(11)内部填充的材料为SiO2或叠层结构,且经过掺杂离子注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STI离子注入的抗辐照双极器件,其特征在于,STI掺杂离子注入的离子为氟离子、氯离子、溴离子、碘离子或砷离子。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STI离子注入的抗辐照双极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导电类型基极深阱区(6)和第二导电类型埋层(2)可直接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sti离子注入的抗辐照双极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导电类型衬底(1)、第二导电类型埋层(2)和第二导电类型集电极深阱区(3),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集电极阱区(3)四周边缘上方设置有第二导电类型集电极阱区(4),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集电极阱区(4)上方设置第二导电类型集电极注入区(5),第二导电类型集电极深阱区(3)内部上方设置第一导电类型基极深阱区(6),第一导电类型基极深阱区(6)四周边缘上方设置第一导电类型基极阱区(7),第一导电类型基极阱区(7)上方设置第一导电类型基极注入区(8),第一导电类型基极深阱区(6)内部上方设置第二导电类型发射极阱区(9),第二导电类型发射极阱区(9)上方设置第二导电类型发射极注入区(10),第二导电类型发射极注入区(10)和第一导电类型基极注入区(8)之间且位于第一导电类型基极深阱区(6)上方设置离子注入sti隔离结构(11),第一导电类型基极注入区(8)和第二导电类型集电极注入区(5)之间设置离子注入sti隔离结构(11),第二导电类型集电极注入区(5)外侧且位于第二导电类型集电极深阱区(3)四周边缘上方设置离子注入sti隔离结构(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sti离子注入的抗辐照双极器件,其特征在于:第二导电类型集电极注入区(5)位于第二导电类型集电极阱区(4)内部,前者面积小于后者,浓度高于后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sti离子注入的抗辐照双极器件,其特征在于:第二导电类型集电极注入区(5)的边缘与离子注入sti隔离结构(11)相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超洋,李燕妃,谢儒彬,徐大为,丁兵,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