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饰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138527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1-29 10:16
本技术涉及一种内饰件,包括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骨架、加热层和外观层,所述加热层用于加热并向外传递热量,所述外观层将所述骨架和所述加热层包覆。本技术的内饰件,通过加热层的加热而向外传递热量,可实现车内的快速制热,提高乘员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内饰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内饰件


技术介绍

1、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仪表板空调吹出的热风对车辆内部进行加热,以在冬天时实现乘员的取暖。但是,通过热风进行加热的方式,加热速度较慢,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使车内温度提升,使得乘员的舒适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饰件,其通过内部的加热层进行加热,并将热量传递至车内乘员,以实现快速制热,提高乘员的舒适性。

2、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内饰件,包括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骨架、加热层和外观层,所述加热层用于加热并向外传递热量,所述外观层将所述骨架和所述加热层包覆。

3、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层上设有第一延长片,所述第一延长片上连接有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延长片从所述骨架的a面向外延伸,并反包至骨架的b面,以将所述第一导线隐藏在所述骨架的b面。

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延长片和所述第一导线在所述骨架的b面延伸至所述外观层之外。

5、进一步地,所述骨架的b面设有第一线束紧固件,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导线。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延长片的端部连接,另一端与一母插头连接。

7、进一步地,所述骨架的b面设有遮盖体,所述遮盖体与所述骨架之间形成遮盖腔,所述第一延长片的部分、所述第一导线、所述第一线束紧固件、所述母插头均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遮盖腔中。

8、进一步地,所述骨架上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加热层的温度。>

9、进一步地,所述骨架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骨架的a面并与所述加热层贴合,所述温度传感器上连接有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导线穿过所述第一通孔而隐藏在所述骨架的b面。

10、进一步地,所述骨架的b面设有第二线束紧固件,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导线。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母插头连接,所述第二导线和所述第二线束紧固件均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遮盖腔内。

12、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层包括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第一保护层、石墨烯层、电极层和第二保护层,所述电极层与所述石墨烯层相互接触,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与所述电极层连接。

13、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层和所述外观层之间或者所述加热层和所述骨架之间设有感应层,所述感应层用于感应所述内饰件是否被触摸,所述外观层对所述骨架、所述加热层和所述感应层进行包覆。

14、进一步地,所述感应层上设有第二延长片,所述延长片上连接有第三导线,所述第二延长片从所述骨架的a面向外延伸,并反包至所述骨架的b面,以使所述第三导线隐藏在所述骨架的b面。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延长片和所述第三导线在所述骨架的b面延伸至所述外观层之外。

16、进一步地,所述骨架的b面设有第三线束紧固件,用于固定所述第三导线。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导线与所述母插头连接,所述第三导线和所述第三线束紧固件均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遮盖腔中。

18、进一步地,还包括温度控制器,所述温度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加热层、所述感应层和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

19、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层和所述感应层集成在一起并形成功能层,所述功能层上设有第三延长片,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三导线均连接在所述第三延长片上,所述第三延长片在所述骨架的a面向外延伸,并反包至所述骨架的b面,以使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三导线隐藏在所述骨架的b面。

20、进一步地,所述功能层和所述外观层或者所述功能层和所述骨架之间设有泡棉层。

2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延长片上设有焊点,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焊点相连,所述焊点隐藏设置在所述骨架的b面。

22、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层和所述第一延长片上均设有加热单元,各加热单元相互电连接,所述第一延长片上固定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第一延长片上的加热单元接触,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骨架的b面。

23、进一步地,所述骨架上设有第一贯通槽,所述第一贯通槽邻近所述骨架的边缘,所述第一延长片穿过所述第一贯通槽而反包至所述骨架的b面。

24、进一步地,所述内饰件还包括位于骨架层与加热层之间的软质层,所述软质层上设有切口,所述第一延长片依次穿过所述切口和所述第一贯通槽,并反包至所述骨架的b面。

25、进一步地,内饰件还包括堵盖,所述堵盖在所述第一延长片穿过所述第一贯通槽后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贯通槽中,以使所述堵盖靠近所述加热层的外表面与所述骨架靠近所述加热层的外表面齐平。

26、进一步地,所述骨架上设有第二贯通槽,所述第二贯通槽内固定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加热层接触。

27、进一步地,所述温度传感器上连接有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导线穿过所述第二贯通槽而位于所述骨架的b面。

28、进一步地,所述温度传感器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与所述第二贯通槽匹配,以固定在所述第二贯通槽中。

29、本技术的内饰件,通过加热层的加热而向外传递热量,可实现车内的快速制热,提高乘员的舒适性;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的温度和感应层的触摸感应信号,可以实现温度控制,避免乘员在触摸内饰件表面时,内饰件的温度过高而导致烫伤;通过泡棉层,可以使内饰件的触感柔软,更加舒适。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饰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骨架、加热层和外观层,所述加热层用于加热并向外传递热量,所述外观层将所述骨架和所述加热层包覆;所述加热层上设有第一延长片,所述第一延长片上连接有第一导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长片从所述骨架的A面向外延伸,并反包至骨架的B面,以将所述第一导线隐藏在所述骨架的B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长片和所述第一导线在所述骨架的B面延伸至所述外观层之外。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的B面设有第一线束紧固件,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导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延长片的端部连接,另一端与一母插头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的B面设有遮盖体,所述遮盖体与所述骨架之间形成遮盖腔,所述第一延长片的部分、所述第一导线、所述第一线束紧固件、所述母插头均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遮盖腔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上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加热层的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骨架的A面并与所述加热层贴合,所述温度传感器上连接有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导线穿过所述第一通孔而隐藏在所述骨架的B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的B面设有第二线束紧固件,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导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母插头连接,所述第二导线和所述第二线束紧固件均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遮盖腔内。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层包括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第一保护层、石墨烯层、电极层和第二保护层,所述电极层与所述石墨烯层相互接触,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与所述电极层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层和所述外观层之间或者所述加热层和所述骨架之间设有感应层,所述感应层用于感应所述内饰件是否被触摸,所述外观层对所述骨架、所述加热层和所述感应层进行包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层上设有第二延长片,所述延长片上连接有第三导线,所述第二延长片从所述骨架的A面向外延伸,并反包至所述骨架的B面,以使所述第三导线隐藏在所述骨架的B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长片和所述第三导线在所述骨架的B面延伸至所述外观层之外。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的B面设有第三线束紧固件,用于固定所述第三导线。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线与所述母插头连接,所述第三导线和所述第三线束紧固件均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遮盖腔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控制器,所述温度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加热层、所述感应层和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层和所述感应层集成在一起并形成功能层,所述功能层上设有第三延长片,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三导线均连接在所述第三延长片上,所述第三延长片在所述骨架的A面向外延伸,并反包至所述骨架的B面,以使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三导线隐藏在所述骨架的B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层和所述外观层或者所述功能层和所述骨架之间设有泡棉层。

2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长片上设有焊点,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焊点相连,所述焊点隐藏设置在所述骨架的B面。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层和所述第一延长片上均设有加热单元,各加热单元相互电连接,所述第一延长片上固定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第一延长片上的加热单元接触,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骨架的B面。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上设有第一贯通槽,所述第一贯通槽邻近所述骨架的边缘,所述第一延长片穿过所述第一贯通槽而反包至所述骨架的B面。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饰件还包括位于骨架层与加热层之间的软质层,所述软质层上设有切口,所述第一延长片依次穿过所述切口和所述第一贯通槽,并反包至所述骨架的B面。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内饰件,其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饰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骨架、加热层和外观层,所述加热层用于加热并向外传递热量,所述外观层将所述骨架和所述加热层包覆;所述加热层上设有第一延长片,所述第一延长片上连接有第一导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长片从所述骨架的a面向外延伸,并反包至骨架的b面,以将所述第一导线隐藏在所述骨架的b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长片和所述第一导线在所述骨架的b面延伸至所述外观层之外。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的b面设有第一线束紧固件,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导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延长片的端部连接,另一端与一母插头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的b面设有遮盖体,所述遮盖体与所述骨架之间形成遮盖腔,所述第一延长片的部分、所述第一导线、所述第一线束紧固件、所述母插头均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遮盖腔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上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加热层的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骨架的a面并与所述加热层贴合,所述温度传感器上连接有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导线穿过所述第一通孔而隐藏在所述骨架的b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的b面设有第二线束紧固件,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导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母插头连接,所述第二导线和所述第二线束紧固件均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遮盖腔内。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层包括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第一保护层、石墨烯层、电极层和第二保护层,所述电极层与所述石墨烯层相互接触,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与所述电极层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层和所述外观层之间或者所述加热层和所述骨架之间设有感应层,所述感应层用于感应所述内饰件是否被触摸,所述外观层对所述骨架、所述加热层和所述感应层进行包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层上设有第二延长片,所述延长片上连接有第三导线,所述第二延长片从所述骨架的a面向外延伸,并反包至所述骨架的b面,以使所述第三导线隐藏在所述骨架的b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长片和所述第三导线在所述骨架的b面延伸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判苏超王西朝杨振黄礼雅吉柳
申请(专利权)人:延锋国际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