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提高金属构件放电加工效率的装置,属于特种制造工艺。
技术介绍
1、“盲腔”结构如图3所示,该类结构常用于弹体头部的头罩、尾部的尾舱结构,以及局部的安装座中,在型号弹体结构中广泛应用。为保证型号的技战术指标,该类构件常设计为整体构件,且内部含有一定的安装座或加强筋。
2、因结构尺寸等因素的限制,该类结构成形中须采用放电加工的方式去除根部余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电解工艺的局限性,需要随时调整成形电极的进给,以控制工件和电极之间合理的间隙,从而保障电解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常需要将电极固定在机加工设备的进给轴上来实现电极的进给,这导致几个方面的问题:
3、1、进给速度全凭经验,无法做到实时最优。
4、放电加工过程中,电极和工件之间需要保持尽量小的间隙,但又不能有直接接触。因而,进给速度的参数至关重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这一参数全凭操作人员的经验判断,无法确保最优化。
5、2、设备台时较高
6、电解加工过程需长期占用加工中心提供进给,这就导致成形过程的工艺成本较高。
7、3、不利于大规模批产
8、因上述两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该工艺在批产中很难克服周期长、费用高的问题,限制了其在批产中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提高金属构件放电加工效率的装置,用于解决含有该类结构构件加工难度大、周期长的问题。
2、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
3、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高金属构件放电加工效率的装置,包括:轴向加工组件,用于对工件进行轴向加工;所述轴向加工组件,包括电极主体、挂钩部件和连接结构;电极主体包括电极棒和限位棒;限位棒与电极棒的尾端垂直连接;所述挂钩部件设置在待加工件的尾部;所述连接结构,用于锁紧连接挂钩部件和限位棒,所述限位棒靠近待加工工件一侧设置限位凸台;电极棒设置放电区域,放电实现对待加工区域的加工。
4、进一步地,在上述装置中,还包括径向加工组件,用于对待加工工件进行径向加工;所述径向加工组件,包括径向电极本体、滑块和弹性元件;其中,径向电极本体,包括电极杆和加工头;加工头位于电机杆一端;加工头沿工件径向对称设置两个凹槽;滑块为t形结构;滑块的一端位于凹槽内,另一端设置放电区域,与待加工区接触,进行放电加工;弹性元件位于滑块与电极本体之间,实现滑块与电极本体之间的间隙配合;同时,弹性元件实现待加工工件与滑块的贴合;
5、进一步地,在上述装置中,放电区域的表面均布绝缘体;绝缘体设置为条状、网状或颗粒状;放电区域的任一长度方向,绝缘体数量不小于2;绝缘体的间隙b不大于20mm;绝缘体的厚度a为0.2~5mm。
6、进一步地,在上述装置中,l=q-δ;l为限位凸台与工件边界之间的限位距离,q为待加工厚度,δ为待加工余量,δ=0.3~0.5mm。
7、进一步地,在上述装置中,h>0.5c,h为电极棒的高度,c为电极棒的长度。
8、进一步地,在上述装置中,f1-q1*l≥50;其中,f1为待加工元件轴向方向连接机构的预紧拉力;q1为弹性系数;l为限位距离。
9、进一步地,在上述装置中,滑块与径向电极本体之间的间隙不小于0.3mm。
10、进一步地,在上述装置中,所述滑块的两侧设置限位杆;限位杆与待加工工件的距离t=q1-β;q1为待加工区域厚度,β为待加工余量,β=0.1~0.3mm。
11、进一步地,在上述装置中,m>0.5n且m≥2cm;其中,m为在弹性元件未被压缩状态下,弹性元件与电机本体的接触点与滑块在凹槽内一端端点的距离,n为滑块与待加工区的接触面长度。
12、进一步地,在上述装置中,f2-q2*t≥10,其中,f2为待加工元件径向方向弹性元件的预紧压力;q2为弹性系数,t为限位距离。
13、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4、(1)本专利技术采用一种柔性化的设计理念,实现了电加工过程的自适应调整,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电加工效率低,费用高、加工难度大、周期长的问题。通过电极的自适应设计、电极表面优化和工艺过程优化三方面的工作,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成本降低。
15、(2)本专利技术自适应工装的技术方案,降低了电加工的工艺复杂性,摆脱了该工艺对设备能力的依赖性,可显著的减少场地占用,并大大消除对机床设备的需求。
16、(3)本专利技术在电极自适应进给的情况下,此工艺方法不占用加工设备,仅需电源和电解液即可。此工艺路线下,可将构件并联,成批的浸泡于加工电解液中,实现批量生产;可显著减少场地和设备占用,能够将单件加工变更为批量化生产。
17、(4)本专利技术对尺寸精度的控制相对较低。对于精度要求较低的产品,可直接实现产品生产;对于精度要求高的产品,可通过此工艺实现大余量的去除,随后结合传统工艺实现最终成形的成形精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高金属构件放电加工效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轴向加工组件,用于对工件进行轴向加工;所述轴向加工组件,包括电极主体、挂钩部件和连接结构;电极主体包括电极棒和限位棒;限位棒与电极棒的尾端垂直连接;所述挂钩部件设置在待加工件的尾部;所述连接结构,用于锁紧连接挂钩部件和限位棒,所述限位棒靠近待加工工件一侧设置限位凸台;电极棒设置放电区域,放电实现对待加工区域的加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金属构件放电加工效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径向加工组件,用于对待加工工件进行径向加工;所述径向加工组件,包括径向电极本体、滑块和弹性元件;其中,径向电极本体,包括电极杆和加工头;加工头位于电机杆一端;加工头沿工件径向对称设置两个凹槽;滑块为T形结构;滑块的一端位于凹槽内,另一端设置放电区域,与待加工区接触,进行放电加工;弹性元件位于滑块与电极本体之间,实现滑块与电极本体之间的间隙配合;同时,弹性元件实现待加工工件与滑块的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提高金属构件放电加工效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放电区域的表面均布绝缘体;绝缘体设置为条状、网状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金属构件放电加工效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L=Q-δ;L为限位凸台与工件边界之间的限位距离,Q为待加工厚度,δ为待加工余量,δ=0.3~0.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金属构件放电加工效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h>0.5C,h为电极棒的高度,C为电极棒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金属构件放电加工效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F1-Q1*L≥50;其中,F1为待加工元件轴向方向连接机构的预紧拉力;Q1为弹性系数;L为限位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高金属构件放电加工效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滑块与径向电极本体之间的间隙不小于0.3mm。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高金属构件放电加工效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的两侧设置限位杆;限位杆与待加工工件的距离T=Q1-β;Q1为待加工区域厚度,β为待加工余量,β=0.1~0.3mm。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高金属构件放电加工效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m>0.5n且m≥2cm;其中,m为在弹性元件未被压缩状态下,弹性元件与电机本体的接触点与滑块在凹槽内一端端点的距离,n为滑块与待加工区的接触面长度。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高金属构件放电加工效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F2-Q2*T≥10,其中,F2为待加工元件径向方向弹性元件的预紧压力;Q2为弹性系数,T为限位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金属构件放电加工效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轴向加工组件,用于对工件进行轴向加工;所述轴向加工组件,包括电极主体、挂钩部件和连接结构;电极主体包括电极棒和限位棒;限位棒与电极棒的尾端垂直连接;所述挂钩部件设置在待加工件的尾部;所述连接结构,用于锁紧连接挂钩部件和限位棒,所述限位棒靠近待加工工件一侧设置限位凸台;电极棒设置放电区域,放电实现对待加工区域的加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金属构件放电加工效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径向加工组件,用于对待加工工件进行径向加工;所述径向加工组件,包括径向电极本体、滑块和弹性元件;其中,径向电极本体,包括电极杆和加工头;加工头位于电机杆一端;加工头沿工件径向对称设置两个凹槽;滑块为t形结构;滑块的一端位于凹槽内,另一端设置放电区域,与待加工区接触,进行放电加工;弹性元件位于滑块与电极本体之间,实现滑块与电极本体之间的间隙配合;同时,弹性元件实现待加工工件与滑块的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提高金属构件放电加工效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放电区域的表面均布绝缘体;绝缘体设置为条状、网状或颗粒状;放电区域的任一长度方向,绝缘体数量不小于2;绝缘体的间隙b不大于20mm;绝缘体的厚度a为0.2~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金属构件放电加工效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l=q-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桂华,韩谦,孙亚超,史金靓,黄国超,王冰,王哲磊,孟烁,李圣刚,黄思源,赵世强,
申请(专利权)人: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