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笔记本散热组件制造技术_技高网

笔记本散热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133986 阅读:1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1-29 10: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笔记本散热组件,包括:均温板,在环形散热区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个上散热片、该环形散热区的下表面设置有若干个下散热片,位于通孔的内壁之间设置有一周向具有若干个出风口的风扇,位于均温板的内部且分别在两个通孔的相背侧设置有一金属挡条,该金属挡条将环形散热区分隔成第一回流区、第二回流区,在第一凸槽与左侧的第一回流区之间、第二凸槽与右侧的第一回流区之间设置有第一引流线,在第一凸槽与左侧的第二汇流区之间、第二凸槽与右侧的第二回流区之间设置有第二引流线。本发明专利技术笔记本散热组件既可以在热源与散热区之间形成多条独立的单向回流散热通道,又可以实现多向吹拂散热,还增大了均温板的换热面积,从而改善了整体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笔记本散热组件,属于电子产品散热领域。


技术介绍

1、随着笔记本电脑运算能力的日益增强,笔记本电脑处理器等电子元件工作时的温度控制越来越重要。而当电脑系统内的工作芯片(即发热源)的运算速度不断提升,升高了系统内的环境温度,进而降低系统稳定度。为了解决所述问题,业界将均温板搭配散热鳍片(heat dissipation fin)所组成的散热组件接触工作芯片,使得工作芯片的热能能够通过散热组件排出系统之外,以控制电脑系统内的温度,进而维持电脑系统的稳定性。

2、现有技术中,散热组件的均温板一侧与热源连接形成蒸发区,而均温板的另一侧连接至散热鳍片形成散热区,均温板内部的工作介质吸热后蒸发,蒸发的工作介质通过与散热区接触液化,回流至蒸发区,通过对散热鳍片吹拂,进而将热量带出电脑系统,以提升电子元件的工作可靠度。

3、然而,面对日益增进的科技进步,现存的散热组件仍存在改善空间,因此,如何使得散热组件的散热效果得以提升,是目前相关业者所面临的挑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笔记本散热组件,该笔记本散热组件既可以在热源与散热区之间形成多条独立的单向回流散热通道,大大提高了单位区域内的换热效率,又可以实现多向吹拂散热,还增大了均温板的换热面积,从而改善了整体的散热效果。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笔记本散热组件,包括:均温板、具有第一热源、第二热源的主板,所述均温板安装在所述主板的上方,在所述均温板的中部间隔设置有与第一热源接触的第一凸槽、与第二热源接触的第二凸槽,在所述第一凸槽的左侧、第二凸槽的右侧分别开设有一通孔,从而在均温板的左、右两端分别形成一环形散热区;

3、在所述环形散热区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个上散热片、该环形散热区的下表面设置有若干个下散热片,位于所述通孔的内壁之间设置有一周向具有若干个出风口的风扇,且所述风扇的出风口与上、下分布的上散热片、下散热片的通风流道对应连通;

4、位于所述均温板的内部且沿通孔的周向设置有一金属挡条,该金属挡条呈“c”字形结构将通孔包围,且两个金属挡条的开口相对设置,从而将环形散热区分隔成第一回流区、第二回流区,且金属挡条的两端与通孔侧壁之间分别形成第一间隙、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第二间隙的长度不同;

5、所述第一回流区位于所述金属挡条与通孔之间,且在所述第一凸槽与左侧的第一回流区之间、第二凸槽与右侧的第一回流区之间设置有第一引流线,在所述第一凸槽与左侧的第二汇流区之间、第二凸槽与右侧的第二回流区之间设置有第二引流线。

6、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如下:

7、1. 上述方案中,所述金属挡条包括第一x轴向部、第二x轴向部以及y轴向部,所述y轴向部位于所述通孔相背于第一凸槽、第二凸槽的一侧,分别设置在y轴向部两端的第一x轴向部、第二x轴向部与y轴向部之间共同围成“c”字形结构,且第一x轴向部与通孔侧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间隙,所述第二x轴向部与通孔侧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二间隙。

8、2.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间隙的长度为第一间隙长度的2~8倍。

9、3. 上述方案中,所述金属挡条为铜挡条、铝挡条或银挡条。

10、4.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引流线、第二引流线均为具有毛细结构的金属线。

11、5. 上述方案中,所述上散热片、下散热片的数量相同。

12、6. 上述方案中,所述上散热片与下散热片上、下对称设置。

13、7. 上述方案中,所述上散热片、下散热片的数量不同。

14、8. 上述方案中,所述均温板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金属柱。

15、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

16、1、本专利技术笔记本散热组件,其在环形散热区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个上散热片、该环形散热区的下表面设置有若干个下散热片,位于通孔的内壁之间设置有一周向具有若干个出风口的风扇,且风扇的出风口与上、下分布的上散热片、下散热片的通风流道对应连通,通过在通孔内设置风扇,可以从不同方向对均温板进行吹拂散热,也缩短了通风流道的长度,通过在均温板的上、下表面分别设置散热片,增大了均温板的换热面积,且风扇能够对上、下分布的上散热片、下散热片同时进行风冷散热,提高了整体的散热效率。

17、2、本专利技术笔记本散热组件,其在均温板的左、右两端分别有一环形散热区,位于均温板的内部且分别在两个通孔的相背侧设置有一金属挡条,该金属挡条将环形散热区分隔成第一回流区、第二回流区,第一回流区位于金属挡条与通孔之间,且在第一凸槽与左侧的第一回流区之间、第二凸槽与右侧的第一回流区之间设置有第一引流线,在第一凸槽与左侧的第二汇流区之间、第二凸槽与右侧的第二回流区之间设置有第二引流线,通过金属挡条将环形散热区分隔成第一回流区、第二回流区,可以实现冷媒蒸气从两个方向上往环形散热区移动,同时通过第一引流线、第二引流线将冷却的冷媒吸引回流,从而可以在热源与环形散热区之间形成多条独立的单向回流散热通道,减少了工作介质的回流干涉,大大提高了单位区域内的换热效率,从而改善了整体的散热效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笔记本散热组件,包括:均温板(2)、具有第一热源(3)、第二热源(4)的主板(1),所述均温板(2)安装在所述主板(1)的上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均温板(2)的中部间隔设置有与第一热源(3)接触的第一凸槽(10)、与第二热源(4)接触的第二凸槽(11),在所述第一凸槽(10)的左侧、第二凸槽(11)的右侧分别开设有一通孔(5),从而在均温板(2)的左、右两端分别形成一环形散热区(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笔记本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挡条(13)包括第一X轴向部(131)、第二X轴向部(132)以及Y轴向部(133),所述Y轴向部(133)位于所述通孔(5)相背于第一凸槽(10)、第二凸槽(11)的一侧,分别设置在Y轴向部(133)两端的第一X轴向部(131)、第二X轴向部(132)与Y轴向部(133)之间共同围成“C”字形结构,且第一X轴向部(131)与通孔(5)侧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间隙(18),所述第二X轴向部(132)与通孔(5)侧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二间隙(1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笔记本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隙(18)的长度为第一间隙(19)长度的2~8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笔记本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挡条(13)为铜挡条、铝挡条或银挡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笔记本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线(16)、第二引流线(17)均为具有毛细结构的金属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笔记本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散热片(6)、下散热片(7)的数量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笔记本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散热片(6)与下散热片(7)上、下对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笔记本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散热片(6)、下散热片(7)的数量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笔记本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温板(2)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金属柱(9)。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笔记本散热组件,包括:均温板(2)、具有第一热源(3)、第二热源(4)的主板(1),所述均温板(2)安装在所述主板(1)的上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均温板(2)的中部间隔设置有与第一热源(3)接触的第一凸槽(10)、与第二热源(4)接触的第二凸槽(11),在所述第一凸槽(10)的左侧、第二凸槽(11)的右侧分别开设有一通孔(5),从而在均温板(2)的左、右两端分别形成一环形散热区(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笔记本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挡条(13)包括第一x轴向部(131)、第二x轴向部(132)以及y轴向部(133),所述y轴向部(133)位于所述通孔(5)相背于第一凸槽(10)、第二凸槽(11)的一侧,分别设置在y轴向部(133)两端的第一x轴向部(131)、第二x轴向部(132)与y轴向部(133)之间共同围成“c”字形结构,且第一x轴向部(131)与通孔(5)侧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间隙(18),所述第二x轴向部(132)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川黄明彬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品岱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