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忠岐专利>正文

白蛾周氏啮小蜂生物防治美国白蛾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4108 阅读:3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技术,其特征在于该技术包括以下技术步骤:    (1)白蛾周氏啮小蜂蜂种的准确鉴定技术和优良蜂种提供;    (2)蜂种的采集和保存;    (3)人工繁蜂替代寄主的选择和保存;    (4)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人工大量繁殖;    (5)蜂种的复壮;    (6)白蛾周氏啮小蜂的释放;    (7)持续控制技术。(*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是利用我们在中国发现的一种天敌昆虫新种——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防治从国外传入我国的重大食叶害虫美国白蛾新技术,属于森林保护
,更具体说是应用天敌昆虫生物防治林业害虫的新技术,为国内外首创。
技术介绍
目前在森林保护领域应用天敌昆虫成功防治林业害虫的例子不多。原因主要为一是不容易发现有效的天敌;二是天敌昆虫不易大规模繁殖;三是天敌昆虫在田间释放后达不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天敌昆虫只相当于“生物农药”的作用;我国目前天敌昆虫达到规模化繁殖和释放利用的只有赤眼蜂类、管氏肿腿蜂和瓢虫类,但这些天敌昆虫主要应用于防治害虫卵和幼虫,并且大多用于农业害虫的防治中,国际国内还没有利用害虫的蛹期寄生蜂成功防治害虫的先例。白蛾周氏啮小蜂是害虫蛹期的内寄生蜂,所以繁殖和释放利用方法也有区别。虽然专利号为CN 1085488C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现有利用柞蚕蛹繁殖啮小蜂的方法,但是该技术由于其替代寄主种类单一,利用其繁殖4-5代后寄生蜂产生退化现象,在防治效果和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是一项包含优良种蜂采集提供、规模化繁蜂替代寄主筛选、保存、繁殖、复壮和释放防治,持续控制等多个技术要素的系统技术,目前国内外尚无该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容易操作、高效、系统化的利用寄生性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的新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技术,其特征在于该技术包括以下技术步骤(1)白蛾周氏啮小蜂蜂种的准确鉴定技术和优良蜂种提供;(2)蜂种的采集和保存; (3)人工繁蜂替代寄主的选择和保存;(4)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人工大量繁殖;(5)蜂种的复壮;(6)白蛾周氏啮小蜂的释放技术;(7)持续控制技术。所述的白蛾周氏啮小蜂优良蜂种的准确鉴定技术是由于白蛾周氏啮小蜂个体小,与多种其它的小蜂很难区别,利用寄生蜂生物防治害虫的关键是天敌种类的准确鉴定。由于该种小蜂是我们首先发现并描述发表的一个新属新种,因此,目前只有我们能够准确鉴定该种小蜂和提供该种小蜂的良种。本种的主要特征如下雌性整个胸部背面较隆起,后胸背片完整,没有纵沟或脊划分,并胸腹节胝上无脊起;该节后侧角钝,略圆;气门大,其与并胸腹节前缘的距离稍小于气门直径之长度。中胸小盾片两侧不具亚侧沟,头顶部在两侧单眼后的后头部分不具后头脊(虽然有时此部分陡然跌下而形成1角度),中胸盾片中叶上毛较多,至少30根左右,散乱分布,两侧叶上的毛也很多。雄性以其头部独一无二的特征区别于啮小蜂亚科其它种口腔开式;在唇基的位置处形成1倒“V”字形缺口;唇基分裂成左右2片;上颚基部紧靠复眼下方,上颚端部无齿,整个上颚呈舌状悬于复眼下的头部两侧;下颚下唇复合体特化成1很小的块状柔软构造缩于后头下方。所述的蜂种的采集和保存是在美国白蛾蛹期进行采集,并于-5℃条件下保存。所述的替代繁蜂寄主的选择包括赤松毛虫、油松毛虫、国槐尺蠖、柞蚕、榆毒蛾、杨扇舟蛾、柳毒蛾、大袋蛾、杨小舟蛾、杨二尾舟蛾、蓝目天蛾、黄褐天幕毛虫、棉铃虫、柑桔凤蝶、家蚕、桃剑纹夜蛾和杨梦尼夜蛾中的一种或几种;保存条件为-5℃~5℃。所述的繁蜂替代寄主的选择优选赤松毛虫、油松毛虫、杨梦尼夜蛾、柞蚕和家蚕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人工繁殖技术是指采用指形管或试管繁蜂法或开放式繁殖法,每头蛹接蜂2~50头,每头蛹接蜂视替代寄主种类和蛹的个体大小不同而不等,用当天“羽化”或“羽化”出后1~2天的雌蜂接种,36小时后将已被小蜂寄生的寄主蛹放入恒温箱中或温室中培养。温度根据放蜂时间控制,经我们研究,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有效积温为365.12±15.56日度,湿度为60~80%。所述的蜂种的复壮是在人工繁殖5~6代后必须进行,否则会造成蜂种退化,从而直接影响到所繁殖出的小蜂的质量和防治效果。将美国白蛾蛹放入广口瓶中,挂于林间,6天后收回饲养或用纱网罩住美国白蛾喜食的寄主植物,内投放多头白蛾幼虫,待其化蛹,等自然界中的白蛾周氏啮小蜂产卵寄生这些蛹后取回饲养而得到小蜂。所述的白蛾周氏啮小蜂的释放防治技术是在美国白蛾化蛹期进行,初次是在美国白蛾化蛹初期,第二次是在初次放蜂后7~10天,即化蛹盛期进行。放蜂时选择气温在25℃以上的晴朗无风天气。在一天中的10~16时放蜂为佳。放蜂时,将刚开始羽化出蜂的寄主茧用皮筋套挂或直接挂在树枝上,或用大头针钉在树干上,让小蜂羽化飞出,寻找寄主产卵寄生;用试管或指形管繁殖的可直接将管放在树干基部,拔开棉塞,让小蜂飞出。放蜂量按虫蜂比1∶3的比例计算。所述的可持续控制技术是指在我国,美国白蛾一年一般发生二代,要求每代放蜂二次,连续放蜂4次防治2代美国白蛾,即可以达到持续控制效果,并通用过数学模型评价美国白蛾的被寄生和被控制情况。建立了放蜂后白蛾周氏小蜂对美国白蛾的寄生率和各种天敌昆虫对美国白蛾的总寄生率之间的数学模型Y=34.90+0.67X。其中Y各种天敌昆虫对美国白蛾的总寄生率;X白蛾周氏啮小蜂单独对美国白蛾的寄生率。用此模型可调查评价美国白蛾的被寄生情况和被控制情况。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操作容易、高效、系统化,筛选出了优秀的繁蜂替代寄主,解决了人工大量繁蜂的技术难题,研究出了适宜的放蜂技术,防治美国白蛾效果显著。实践表明,只要认真掌握好放蜂时间、放蜂次数和足够的放蜂量,一般经1年2代美国白蛾放蜂4次防治,美国白蛾的危害可以得到完全控制。附图说明图1为白蛾周氏啮小蜂发育历期(理论值)与温度的函数关系曲线2为放蜂区与对照区天敌寄生率比较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美国白蛾的重要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蜂种的准确鉴定技术及优良蜂种提供新天敌的发现及鉴定1984年,美国白蛾在陕西武功县暴发成灾后,我们进行了其天敌的系统调查,从采集到的4560头美国白蛾蛹中饲养得到了一种小蜂,其自然寄生率达86%。随后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分类研究,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和模式标本,最后确定为昆虫纲膜翅目(Hymenoptera)小蜂总科(Chalcidoidea)姬小蜂科(Eulophidae)的一个新属新种,即周氏啮小蜂属(Chouioia Yang)白蛾周氏啮小蜂种(C.cunea Yang),并予以命名发表。从而为防治美国白蛾找到了一种特优寄生性天敌。实施例2.种蜂的采集和保存(1)蜂种的采集在美国白蛾蛹期,采集美国白蛾蛹进行饲养,以得到蜂种。被小蜂寄生的美国白蛾蛹的特征是颜色灰暗,无光泽;节间膜拉长,不能回缩;腹部不能摆动;蛹壳较薄,易碎。根据以上特征从采集的白蛾蛹中挑选出被寄生蛹饲养,可以育出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成蜂。为了解决长期室内恒温繁蜂带来的蜂种退化问题,可以用上述蜂种复壮技术,或从自然界中采集被寄生的美国白蛾蛹进行饲养得到蜂种。(2)蜂种的保存冬季采集的含有小蜂老熟幼虫的美国白蛾蛹在-5℃条件下保存。繁蜂前将蛹取出,置于室内24~26℃的室温下,待其羽化。实施例3.替代寄主的选择和保存(1)人工大量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替代寄主筛选用美国白蛾蛹繁蜂费时费工,而且繁蜂量小,不能满足生产防治的大量需要。因此,我们进行了人工繁蜂替代寄主的筛选研究,以找到成本低廉,繁殖量大的新的繁蜂替代寄主。方法分别用赤松毛虫(De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技术,其特征在于该技术包括以下技术步骤(1)白蛾周氏啮小蜂蜂种的准确鉴定技术和优良蜂种提供;(2)蜂种的采集和保存;(3)人工繁蜂替代寄主的选择和保存;(4)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人工大量繁殖;(5)蜂种的复壮;(6)白蛾周氏啮小蜂的释放;(7)持续控制技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蜂种的采集和保存是在美国白蛾蛹期进行采集,并于-5℃条件下保存。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替代寄主的选择包括赤松毛虫、油松毛虫、国槐尺蠖、柞蚕、榆毒蛾、杨扇舟蛾、柳毒蛾、雄大袋蛾、杨小舟蛾、杨二尾舟蛾、蓝目天蛾、黄褐天幕毛虫、棉铃虫、柑桔凤蝶、家蚕、桃剑纹夜蛾和杨梦尼夜蛾中的一种或几种;保存条件为-5℃~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替代寄主的选择优选赤松毛虫、油松毛虫、杨梦尼夜蛾、柞蚕和家蚕中的一种或几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蛾周氏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人工大量繁殖采用指形管或试管繁蜂法或开放式繁殖法,每头蛹接蜂2~50头,用当天“羽化”或“羽化”出后1~2天的雌蜂接蜂,36小时后将已被小蜂寄生的寄主蛹放入恒温箱中或温室中培养,采用有效积温为365.12±15.56日度,湿度为60~80%的条件进行繁殖,保证按时出蜂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忠岐庞建军王传珍乔秀荣杨秀卿
申请(专利权)人:杨忠岐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