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钢结构模块建筑,尤其涉及高层钢结构叠箱耗能减振建筑。
技术介绍
1、钢结构模块装配完成度、产品集成度以及建造效率高,且具备产品化、产业化、市场化的优势,是目前建筑工业化程度最高的智能建造和绿色建造方式。在新能源设备中,钢结构叠箱模块化的建造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光伏发电站、分布式太阳能项目、风力发电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的建设以及储能电站等领域。例如,在风力发电场维护基地,钢结构叠箱模块化的建造方式可以用于建造风力发电机的基础和塔筒内部的附属设施(例如维修车间),其抗震、抗风能力强,能够确保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例如强风、地震)维护风电设备的安全运行。
2、但是,现有钢结构叠箱体系中的结构节点多采用螺栓或者拉杆节点的连接方式,使得整体结构抗侧刚度不足且结构刚度分布不均匀,整体传力效率较低,极大的限制了钢结构叠箱建筑在高层建筑领域的应用。并且,阻尼作为结构消耗振动能量的能力,对于抑制风振及地震响应具有重要作用,而现有模块建筑中的钢结构叠箱体系尚缺乏有效的阻尼装置,导致整体结构表现为较大的风振及地震响应。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高层钢结构叠箱耗能减振建筑,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高层钢结构叠箱体系的整体结构抗侧刚度不足且分布不均匀、传力效率较低以及整体结构的风振及地震响应较大的问题。
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层钢结构叠箱耗能减振建筑,其包括钢结构模块主体、钢结构模块箱体、组合柱、连接组件以及耗能剪力墙体;所述钢结构模块主体由所述钢结构
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钢结构模块箱体包括顶梁、底梁以及若干箱体柱;所述顶梁平行于所述底梁;所述若干箱体柱位于所述顶梁和所述底梁之间,且垂直固定于所述顶梁和所述底梁;其中,所述若干箱体柱的顶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顶梁的两端,所述若干箱体柱的底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梁的两端。
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组合柱包括第一箱型柱、第二箱型柱、钢板以及第一面外约束构件;所述钢板的竖向侧边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箱型柱和所述第二箱型柱,所述钢板的顶部固定连接于所述顶梁,所述钢板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梁;所述第一面外约束构件设置在所述钢板的一侧端面上;竖向相邻的组合柱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耗能剪力墙体包括内嵌钢板、边柱、竖向鱼尾板以及水平鱼尾板;所述竖向鱼尾板固定连接于所述边柱;所述水平鱼尾板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顶梁和所述底梁;所述内嵌钢板的竖向侧边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竖向鱼尾板,所述内嵌钢板的水平侧边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水平鱼尾板;竖向相邻的所述边柱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耗能剪力墙体还包括若干螺栓、防水橡胶层、若干第二面外约束构件;所述若干第二面外约束构件竖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内嵌钢板的一侧端面上,且其分别通过所述若干螺栓固定连接于所述内嵌钢板;所述防水橡胶层固定连接于所述内嵌钢板,且位于所述若干第二面外约束构件和所述内嵌钢板之间。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上角件盒、下角件盒、插件、连接板;所述上角件盒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第一端面上,所述下角件盒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第二端面上,所述连接板的第一端面与其第二端面相对;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流浆孔;所述插件分别设置在所述上角件盒和所述下角件盒的内部。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角件盒包括第一顶板、第一底板以及若干第一侧板;所述上角件盒由所述第一顶板、所述第一底板以及所述若干第一侧板合围而成,其中,所述第一底板毗邻所述连接板,所述第一顶板平行于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上设置有第一孔洞;所述第一顶板上设置有出浆口。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角件盒包括第二顶板、第二底板以及若干第二侧板;所述下角件盒由所述第二顶板、所述第二底板以及所述若干第二侧板合围而成,其中,所述第二顶板毗邻所述连接板,所述第二底板平行于所述第二顶板;所述第二顶板上设置有第二孔洞;所述第二底板上设置有灌浆孔;所述第一孔洞、所述流浆孔以及所述第二孔洞相互贯通。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件上设置有抗拉构件以及抗剪构件;所述抗拉构件设置在所述抗剪构件的两侧的侧壁上;所述抗剪构件内部的过浆通道正对所述流浆孔。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件包括上插件以及下插件;所述上插件设置在所述上角件盒内,且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第一端面上;所述下插件设置在所述下角件盒内,且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第二端面上;所述上插件与所述下插件同轴设置。
1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高层钢结构叠箱耗能减振建筑,其包括钢结构模块主体、钢结构模块箱体、组合柱、连接组件以及耗能剪力墙体;所述钢结构模块主体由所述钢结构模块箱体堆叠形成,相邻两个钢结构模块箱体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所述耗能剪力墙体竖向交叉设置在所述钢结构模块主体上;所述组合柱固定连接于所述钢结构模块箱体。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耗能剪力墙体竖向交叉设置在钢结构模块主体上以形成跨层斜撑的传力体系,辅以在钢结构模块箱体上设置组合柱,显著增加整体结构的抗侧刚度和传力效率,抑制整体结构的风振及地震响应的同时还有效减小了结构刚度分布不均匀。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层钢结构叠箱耗能减振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结构模块主体、钢结构模块箱体、组合柱、连接组件以及耗能剪力墙体;所述钢结构模块主体由所述钢结构模块箱体堆叠形成,相邻两个钢结构模块箱体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所述耗能剪力墙体竖向交叉设置在所述钢结构模块主体上;所述组合柱固定连接于所述钢结构模块箱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钢结构叠箱耗能减振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结构模块箱体包括顶梁、底梁以及若干箱体柱;所述顶梁平行于所述底梁;所述若干箱体柱位于所述顶梁和所述底梁之间,且垂直固定于所述顶梁和所述底梁;其中,所述若干箱体柱的顶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顶梁的两端,所述若干箱体柱的底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梁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层钢结构叠箱耗能减振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柱包括第一箱型柱、第二箱型柱、钢板以及第一面外约束构件;所述钢板的竖向侧边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箱型柱和所述第二箱型柱,所述钢板的顶部固定连接于所述顶梁,所述钢板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梁;所述第一面外约束构件设置在所述钢板的一侧端面上;竖向相邻的组合柱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层钢结构叠箱耗能减振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剪力墙体包括内嵌钢板、边柱、竖向鱼尾板以及水平鱼尾板;所述竖向鱼尾板固定连接于所述边柱;所述水平鱼尾板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顶梁和所述底梁;所述内嵌钢板的竖向侧边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竖向鱼尾板,所述内嵌钢板的水平侧边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水平鱼尾板;竖向相邻的所述边柱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层钢结构叠箱耗能减振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剪力墙体还包括若干螺栓、防水橡胶层、若干第二面外约束构件;所述若干第二面外约束构件竖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内嵌钢板的一侧端面上,且其分别通过所述若干螺栓固定连接于所述内嵌钢板;所述防水橡胶层固定连接于所述内嵌钢板,且位于所述若干第二面外约束构件和所述内嵌钢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钢结构叠箱耗能减振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上角件盒、下角件盒、插件、连接板;所述上角件盒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第一端面上,所述下角件盒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第二端面上,所述连接板的第一端面与其第二端面相对;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流浆孔;所述插件分别设置在所述上角件盒和所述下角件盒的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层钢结构叠箱耗能减振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角件盒包括第一顶板、第一底板以及若干第一侧板;所述上角件盒由所述第一顶板、所述第一底板以及所述若干第一侧板合围而成,其中,所述第一底板毗邻所述连接板,所述第一顶板平行于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上设置有第一孔洞;所述第一顶板上设置有出浆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层钢结构叠箱耗能减振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角件盒包括第二顶板、第二底板以及若干第二侧板;所述下角件盒由所述第二顶板、所述第二底板以及所述若干第二侧板合围而成,其中,所述第二顶板毗邻所述连接板,所述第二底板平行于所述第二顶板;所述第二顶板上设置有第二孔洞;所述第二底板上设置有灌浆孔;所述第一孔洞、所述流浆孔以及所述第二孔洞相互贯通。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层钢结构叠箱耗能减振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插件上设置有抗拉构件以及抗剪构件;所述抗拉构件设置在所述抗剪构件的两侧的侧壁上;所述抗剪构件内部的过浆通道正对所述流浆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层钢结构叠箱耗能减振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插件包括上插件以及下插件;所述上插件设置在所述上角件盒内,且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第一端面上;所述下插件设置在所述下角件盒内,且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第二端面上;所述上插件与所述下插件同轴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层钢结构叠箱耗能减振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结构模块主体、钢结构模块箱体、组合柱、连接组件以及耗能剪力墙体;所述钢结构模块主体由所述钢结构模块箱体堆叠形成,相邻两个钢结构模块箱体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所述耗能剪力墙体竖向交叉设置在所述钢结构模块主体上;所述组合柱固定连接于所述钢结构模块箱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钢结构叠箱耗能减振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结构模块箱体包括顶梁、底梁以及若干箱体柱;所述顶梁平行于所述底梁;所述若干箱体柱位于所述顶梁和所述底梁之间,且垂直固定于所述顶梁和所述底梁;其中,所述若干箱体柱的顶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顶梁的两端,所述若干箱体柱的底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梁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层钢结构叠箱耗能减振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柱包括第一箱型柱、第二箱型柱、钢板以及第一面外约束构件;所述钢板的竖向侧边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箱型柱和所述第二箱型柱,所述钢板的顶部固定连接于所述顶梁,所述钢板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梁;所述第一面外约束构件设置在所述钢板的一侧端面上;竖向相邻的组合柱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层钢结构叠箱耗能减振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剪力墙体包括内嵌钢板、边柱、竖向鱼尾板以及水平鱼尾板;所述竖向鱼尾板固定连接于所述边柱;所述水平鱼尾板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顶梁和所述底梁;所述内嵌钢板的竖向侧边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竖向鱼尾板,所述内嵌钢板的水平侧边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水平鱼尾板;竖向相邻的所述边柱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层钢结构叠箱耗能减振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剪力墙体还包括若干螺栓、防水橡胶层、若干第二面外约束构件;所述若干第二面外约束构件竖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内嵌钢板的一侧端面上,且其分别通过所述若干螺栓固定连接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振,陈杰,吴方忠,郭兰慧,许航,冷瀚宇,周耀彬,吴博,黄展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科工集团绿色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