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化工,具体涉及一种含丙烷废液资源化回收方法。
技术介绍
1、在环氧丙烷(po)的多种生产工艺中,共氧化法因其环境友好性和生产灵活性,已成为当前主流的生产方式之一。共氧化法通过过氧化物与丙烯的反应生成po,广泛应用于聚醚多元醇、丙二醇、碳酸二甲酯等化学品的生产,以及表面活性剂、医药、农药和香料等多个领域。然而,在共氧化法生产环氧丙烷的工艺过程中,原料丙烯中不可避免地含有少量杂质丙烷。
2、为保持共氧化法反应的效果并防止丙烷在工艺系统中的累积,现有工艺通常设计精馏塔来分离丙烯和丙烷。然而,这一过程中分离出的含丙烷废液却成为了一个难题。该废液中不仅含有丙烷,还混杂了大量的醛、醚、醇、酯、环氧类等杂质,这些杂质的存在使得废液难以直接利用。目前,大部分厂家选择将这股废液作为废油进行焚烧处理,但这种做法无疑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3、此外,废液中的醇类杂质,特别是聚乙二醇、聚丙二醇等大分子聚合物,在后续的输送过程中由于停留时间较长,容易在管线中逐渐沉积,导致系统堵塞,增加了维护成本和操作难度。
4、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回收利用该股含丙烷废液,对于降低物耗、提升装置盈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缓解后端系统结垢、减少操作并节省人力具有积极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资源化回收含丙烷废液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脱除共氧化法制备环氧丙烷工艺中产生的含丙烷废液中的醛、醚、醇、酯和/或环氧类杂质,从而提高废液中烃类的纯度,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资源化回收含丙烷废液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s1)将含丙烷废液与碱液进行混合,得到第一混合液;
4、(s2)将所述第一混合液进行分相分离,得到含有丙烯和丙烷的上层油相,以及得到下层水相;
5、所述含丙烷废液为共氧化法制备环氧丙烷的环氧化工序中产生的废液;
6、所述碱液的浓度为0.01-0.06mol/l,优选为0.02-0.04mol/l;
7、所述含丙烷废液与所述碱液进行混合的质量比为(2-10):1,优选为(4-8):1。
8、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所述方法得到的上层油相在丁烷异构工艺中作为进料原料的用途,优选地,所述上层油相与混合丁烷掺混后作为丁烷异构装置的进料原料。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0、一、本专利技术实现了含丙烷废液中聚合物的分离,有效解决了因为聚乙二醇、聚丙二醇等大分子聚合物的存在造成的输送系统结垢和堵塞,提高下游用于处理丙烷废液的丙烯回收塔的运行周期。
11、二、通过本专利技术中的工艺流程,实现了含丙烷废液物料的精制提纯,使其可作为丁烷异构工艺的进料原料,有效实现了废液的资源化利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资源化回收含丙烷废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丙烷废液包含丙烷、丙烯、异丁烷以及醇类化合物和带支链的环氧类化合物,还任选地包含醛类化合物、醚类化合物和/或酯类化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所述碱液选自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钾溶液和氨水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所述混合的温度为20-100℃,压力为1.0-3.0MPag。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的方式选自静态混合器混合、管道混合、混合罐混合和搅拌混合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态混合器的混合单元的材质为碳钢、不锈钢或PVC。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所述分相分离的温度为20-100℃,压力为1.0-3.0MPag。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结分离器内设置不锈钢波纹板聚结填料,填料厚度为20-120mm。
1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得到的上层油相在丁烷异构工艺中作为进料原料的用途,例如在丁烷异构装置中作为进料原料的用途,优选地,所述上层油相与混合丁烷掺混后作为丁烷异构装置的进料原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资源化回收含丙烷废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丙烷废液包含丙烷、丙烯、异丁烷以及醇类化合物和带支链的环氧类化合物,还任选地包含醛类化合物、醚类化合物和/或酯类化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所述碱液选自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钾溶液和氨水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所述混合的温度为20-100℃,压力为1.0-3.0mpag。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的方式选自静态混合器混合、管道混合、混合罐混合和搅拌混合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美晨,虞根海,金贞顺,孔祥明,田宇,
申请(专利权)人: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