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陆两用车研究,具体涉及一种水陆两栖车可升降后悬架系统的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1、水陆两用车作为一种集陆地车与水中船功能于一身的新型交通工具,可以在陆地、水域以及水陆交界地区发挥其独特的性能,它的出现改变了我们对于传统车以及普通船的认知与理解。此外,水陆两用车的独特能力对于我国海防及边防巡逻也具有重大意义,可以有效地解决某些突发性和复杂性的问题。水陆两用车还能广泛应用于观光旅游业,养殖捕捞及其他日常生产,地质勘探及防汛抢险救灾工作。
2、现有的水陆两栖车悬架系统往往存在稳定性和可调性不足的问题。在陆地行驶时,悬架系统需要具备足够的悬挂行程和适当的刚度,以保证车辆在不平整地面上的稳定性和舒适性。然而,由于传统悬架系统的限制,车辆在遇到大幅度的凹凸路面时易出现轮胎失去接地、车辆摇晃等稳定性问题。在水中行驶时,悬架系统需要具备一定的浮力和稳定性,以确保车辆能够平稳地行驶和操控。然而,现有的悬架系统对于水上行驶的稳定性和可调性还存在改进空间。其次,现有的水陆两栖车悬架系统在通过性能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性是指水陆两栖车在各种地形条件下的通过能力,包括爬坡、越野、通过障碍物等。然而,传统的悬架系统往往无法满足车辆在复杂地形下的通过要求,无法提供足够的地面间隙和扭曲能力,以应对各种地形的挑战。
3、此外,现有的悬架系统缺乏自适应性,无法根据地形的变化自动调整悬挂刚度和行程,从而限制了水陆两栖车在复杂地形中的通过性能。最后,现有的水陆两栖车悬架系统对乘员和载荷的保护能力有待提高。水陆两栖车通常用于执行
4、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水陆两栖车可升降后悬架系统的设计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水陆两栖车可升降后悬架系统的设计方法。
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一种水陆两栖车可升降后悬架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s1、可升降后悬架传动机构参数计算;
5、s1.1、水路两栖车电动机计算和校核;
6、s1.2、蜗杆的尺寸计算;
7、s2、减震器的设计和参数选定:
8、s2.1、减震弹簧的参数选定;
9、s2.2、弹性元件的设计计算;
10、s2.3、减振器设计;
11、s3、水陆两栖车可升降后悬架结构设计;
12、s3.1、水陆两栖车可升降悬架升降机构设计;
13、s3.2、水陆两栖车可升降悬架整机零件选取与设计。
14、进一步的,所述水路两栖车电动机计算和校核包括如下:
15、(1)、初选电动机型号;
16、(2)、电动机的过载校核;
17、(3)、电动机发热校核。
18、进一步的,所述蜗杆的尺寸计算包括如下步骤:
19、(1)、接触疲劳强度进行设计;
20、(2)、作用在蜗轮上的转矩t2计算;
21、(3)、确定弹性影响系数
22、(4)、确定接触系数zp;
23、(5)、定接触应力[σh];
24、(6)、蜗杆蜗轮的主要参数设定。
25、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弹簧的参数选定包括以下步骤:
26、(1)、自振频率选定;
27、(2)、悬架刚度选定;
28、(3)、悬架静挠度选定;
29、(4)、悬架动挠度选定;
30、(5)、升降系统的可行性试验。
31、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元件的设计计算包括如下步骤:
32、(1)、弹簧中径、钢丝直径、及结构形式选定;
33、(2)、弹簧圈数选定。
34、进一步的,所述减振器设计包括减振器尺寸确定:
35、减振器工作直径d,根据伸张行程的最大卸荷力f0计算工作缸直径d为:
36、
37、式中,[p]为工作缸最大允许压力,取3~4mpa;λ为连杆直径与缸筒直径之比,双筒式减振器取λ=0.40~0.50,单筒式减振器取λ=0.30~0.35。
38、进一步的,所述水陆两栖车可升降悬架整机零件选取与设计包括如下:
39、(1)、轮胎轮毂的选取与设计;
40、(2)、制动器的选取;
41、(3)、汽车法兰盘的设计;
42、(4)、节臂的设计;
43、(5)、上下双叉臂的参数确定及设计;
44、(6)、万向节传动装置的设计。
4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46、1)提升水陆两栖车的应用价值。通过改进悬架机械结构设计,使水陆两栖车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形和水上环境,具备更高的行驶性能、操控稳定性和通过性能,从而拓展其应用领域和任务执行能力。
47、2)促进特种车辆技术的发展。水陆两栖车作为特种车辆的一种,其性能和功能的提升对于特种车辆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所提出的悬架机械结构设计方法和理论指导,可以为其他特种车辆的悬架系统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48、3)推动工程实践的进步。本研究将通过详细的仿真和实验验证,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成果将为水陆两栖车的悬架机械结构设计提供实践指导和技术支持,为工程实践的进步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陆两栖车可升降后悬架系统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车可升降后悬架系统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路两栖车电动机计算和校核包括如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车可升降后悬架系统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蜗杆的尺寸计算包括如下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车可升降后悬架系统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弹簧的参数选定包括以下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车可升降后悬架系统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的设计计算包括如下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车可升降后悬架系统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设计包括减振器尺寸确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车可升降后悬架系统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陆两栖车可升降悬架整机零件选取与设计包括如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陆两栖车可升降后悬架系统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车可升降后悬架系统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路两栖车电动机计算和校核包括如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车可升降后悬架系统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蜗杆的尺寸计算包括如下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车可升降后悬架系统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振宇,邓宝清,张博林,张昱栋,王志源,杨卓益,黎书果,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科技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