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建筑工程,尤其是涉及一种雨污分流管路改造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由于城市的老城区建设年代较远,在一些居民小区、工商业区、城中村等大多采用合流制排水管道,即污水和雨水共用一个管道输送,并接入市政污水管道系统或市政雨水管道系统。当将雨水和污水进行混排后,若将排水管道接入市政雨水管道系统,会导致城市水体受到污水的污染,形成黑臭水体;而将排水管道接入市政污水管道系统,会极大增加污水处理厂的负担。
2、雨污分流,是一种排水体制,是指将雨水和污水分开,各用一条管道输送,进行排放或后续处理的排污方式。雨水通过雨水管网接入市政雨水管道系统中,排放至河道、湖泊等城市水体中;而污水则通过污水管网接入市政污水管道系统中,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3、因此,将老城区的“雨污合流制管路”改造成“雨污分流制管路”,具有较大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可以提高城市水体的水质、降低污水处理厂的负担,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改善城市环境。
4、在进行雨污分流管路改造过程中,可以将原有的合流制排水管道作为污水管道,接入市政污水管道系统;并新建一条雨水管道,接入市政雨水管道系统。这种改造方案充分利用原有的合流制排水管道,将其作为后续的污水管道,减少施工周期,也降低了工程投资。
5、工作人员在铺设新的雨水管道时,需要凿除地面表面的旧混凝土,并在土层中开挖沟槽;随后,工作人员在沟槽中安装管道,并在沟槽中填入回填体(例如砂、土等);最后,工作人员在回填体上方浇筑新混凝土,并使得新旧混凝土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6、但在雨污分流管路投入使用后,因为回填体自身沉降等原因,会使得雨水管道上方新浇筑的混凝土发生沉浸;从而使得地面凹凸不平,影响人们的出行。
技术实现思路
1、雨水分流管路改造后,为了减少雨水管道上方地面的不均匀沉降,提高地面的平整度,本申请提供一种雨污分流管路改造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2、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雨污分流管路改造结构及其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雨污分流管路改造结构,地面结构包括土基层、设置于土基层上的第一混凝土结构结构层,所述地面结构开设有沟槽;雨污分流管路改造结构设置于所述沟槽中,雨污分流管路改造结构包括垫层、雨水管道、回填体、第二混凝土结构层和防水组件;所述垫层铺设于所述沟槽的槽底壁,所述雨水管道铺设于所述垫层上,所述回填体铺设于所述雨水管道远离所述垫层一侧,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铺设于所述回填体上,且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与所述第一混凝土结构层齐平设置;所述防水组件埋设于所述第一混凝土结构层、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中,且所述防水组件于所述沟槽中通槽设置,所述第一混凝土结构层设有容纳所述防水组件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设有容纳所述防水组件的第二安装槽,所述防水组件覆盖所述第一混凝土结构层与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之间的拼接缝。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混凝土结构层与第二混凝土结构层之间埋设防水组件,防水组件阻挡地表水(例如雨水)通过第一混凝土结构层与第二混凝土结构之间拼接缝向回填体、土基层进行渗透。即通过设置防水组件,削弱了地表水对回填体的侵蚀,降低回填体、第二混凝土结构层不均匀沉降的风险,维持了地面的平整度,以便于人们出行。
5、可选的,所述防水组件包括止水钢板和遇水膨胀橡胶板,所述止水钢板水平设置,所述遇水膨胀橡胶板设有两个,两个所述遇水膨胀橡胶板粘接于所述止水钢板的两侧,所述遇水膨胀橡胶板膨胀后于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侧壁相抵接。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止水钢板具有良好的阻水性能,从而有效阻挡地表水沿着第一混凝土结构层与第二混凝土结构层之间的缝隙渗透;而遇水膨胀橡胶板遇水会膨胀,从而减少防水组件与第一混凝土结构层、第二混凝土结构层之间缝隙的产生,以进一步提高结构的防水性能。
7、可选的,所述止水钢板包括平直部和波浪部,所述平直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波浪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槽中。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平直部便于将防水组件插接于第一安装槽中,波浪部可以进一步阻挡地表向回填体渗透,以减少回填体的沉降。
9、可选的,所述第一混凝土结构层靠近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一侧设有第一导向面,所述第一导向面与水平面成锐角设置;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靠近所述第一混凝土结构层一侧设有第二导向面,所述第二导向面与所述第一导向面相贴合。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导向面与第一导向面的协同配合,第二混凝土结构层依次将外力传递给第一混凝土体、土基层;以减少第二混凝土结构层底部回填体的受力,减少回填体的压缩变形,降低第二混凝土结构层开裂、不均匀沉降的风险,提高地面的平整度。
11、可选的,还包括若干个支撑桩,沿着所述沟槽的宽度方向,所述支撑桩设置于所述沟槽的两侧,所述沟槽两侧的土基层开设有固定凹槽,所述固定凹槽用于容纳所述支撑桩,所述支撑桩与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支撑桩与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一体浇筑成型,若干个支撑桩沿着所述沟槽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混凝土结构层受到车辆荷载等较大外力作用时,第二混凝土结构层将该外力作用依次传递给支撑桩、土基层;从而使得土基层承担大部分的外力作用,以减少回填体的受力。
13、可选的,所述支撑桩与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支撑桩内埋设有钢筋笼,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内埋设有钢筋网,所述钢筋笼的纵筋弯折后于所述钢筋网绑扎固定。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筋笼的纵筋弯折后与钢筋网绑扎固定,以提高第二混凝土结构层与支撑桩的整体性。
15、可选的,沿着远离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方向,所述支撑桩包括第一桩段和第二桩段,所述第二桩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桩段的直径;相对应的,所述固定凹槽分为第一固定凹槽和第二固定凹槽,所述第一固定凹槽用于容纳所述第一桩段,所述第二固定凹槽用于容纳所述第二桩段。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桩段相对于第一桩段具有扩底部分,从而提高单根支撑桩的承载能力,以减少支撑桩的施工数量,提高施工效率。
17、可选的,所述支撑桩还包括螺旋箍筋和钢绞线,所述螺旋箍筋套设于所述钢筋笼外周,且所述螺旋箍筋埋设于所述第二桩段,且所述螺旋箍筋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固定凹槽的直径;所述钢绞线一段与所述螺旋箍筋固定连接,所述钢绞线另一段与所述钢筋笼固定连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螺旋箍筋来箍紧第二桩段扩底部分的混凝土,以提高第二桩段中混凝土的整体性;以充分发挥第二桩段扩底部分的作用,减少第二桩段的混凝土因受力较大而开裂的风险,以提高单根支撑桩的承载力。
19、一种雨污分流管路改造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0、沟槽开挖:根据设计图纸,使用混凝土切割设备切割第一混凝土结构层,并使用挖掘设备开挖土基层,以形成沟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雨污分流管路改造结构,地面结构包括土基层(1)、设置于土基层(1)上的第一混凝土结构结构层(2),所述地面结构开设有沟槽(11);其特征在于:雨污分流管路改造结构设置于所述沟槽(11)中,雨污分流管路改造结构包括垫层(3)、雨水管道(4)、回填体(5)、第二混凝土结构层(6)和防水组件(7);所述垫层(3)铺设于所述沟槽(11)的槽底壁,所述雨水管道(4)铺设于所述垫层(3)上,所述回填体(5)铺设于所述雨水管道(4)远离所述垫层(3)一侧,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6)铺设于所述回填体(5)上,且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6)与所述第一混凝土结构层齐平设置;所述防水组件(7)埋设于所述第一混凝土结构层、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6)中,且所述防水组件(7)于所述沟槽(11)中通槽设置,所述第一混凝土结构层设有容纳所述防水组件(7)的第一安装槽(21),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6)设有容纳所述防水组件(7)的第二安装槽(61),所述防水组件(7)覆盖所述第一混凝土结构层与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6)之间的拼接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污分流管路改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污分流管路改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钢板(71)包括平直部(711)和波浪部,所述平直部(711)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槽(21),所述波浪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槽(61)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污分流管路改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凝土结构层靠近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6)一侧设有第一导向面(22),所述第一导向面(22)与水平面成锐角设置;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6)靠近所述第一混凝土结构层一侧设有第二导向面(62),所述第二导向面(62)与所述第一导向面(22)相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污分流管路改造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个支撑桩(8),沿着所述沟槽(11)的宽度方向,所述支撑桩(8)设置于所述沟槽(11)的两侧,所述沟槽(11)两侧的土基层(1)开设有固定凹槽(12),所述固定凹槽(12)用于容纳所述支撑桩(8),所述支撑桩(8)与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6)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支撑桩(8)与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6)一体浇筑成型,若干个支撑桩(8)沿着所述沟槽(11)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雨污分流管路改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桩(8)与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6)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支撑桩(8)内埋设有钢筋笼(83),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6)内埋设有钢筋网(63),所述钢筋笼(83)的纵筋弯折后于所述钢筋网(63)绑扎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雨污分流管路改造结构,其特征在于:沿着远离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6)方向,所述支撑桩(8)包括第一桩段(81)和第二桩段(82),所述第二桩段(82)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桩段(81)的直径;相对应的,所述固定凹槽(12)分为第一固定凹槽(121)和第二固定凹槽(122),所述第一固定凹槽(121)用于容纳所述第一桩段(81),所述第二固定凹槽(122)用于容纳所述第二桩段(8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雨污分流管路改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桩(8)还包括螺旋箍筋(84),所述螺旋箍筋(84)套设于所述钢筋笼(83)外周,且所述螺旋箍筋(84)埋设于所述第二桩段(82),且所述螺旋箍筋(84)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固定凹槽(121)的直径。
9.一种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雨污分流管路改造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雨污分流管路改造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桩(8)施工,包括以下步骤: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污分流管路改造结构,地面结构包括土基层(1)、设置于土基层(1)上的第一混凝土结构结构层(2),所述地面结构开设有沟槽(11);其特征在于:雨污分流管路改造结构设置于所述沟槽(11)中,雨污分流管路改造结构包括垫层(3)、雨水管道(4)、回填体(5)、第二混凝土结构层(6)和防水组件(7);所述垫层(3)铺设于所述沟槽(11)的槽底壁,所述雨水管道(4)铺设于所述垫层(3)上,所述回填体(5)铺设于所述雨水管道(4)远离所述垫层(3)一侧,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6)铺设于所述回填体(5)上,且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6)与所述第一混凝土结构层齐平设置;所述防水组件(7)埋设于所述第一混凝土结构层、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6)中,且所述防水组件(7)于所述沟槽(11)中通槽设置,所述第一混凝土结构层设有容纳所述防水组件(7)的第一安装槽(21),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6)设有容纳所述防水组件(7)的第二安装槽(61),所述防水组件(7)覆盖所述第一混凝土结构层与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6)之间的拼接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污分流管路改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组件(7)包括止水钢板(71)和遇水膨胀橡胶板(72),所述止水钢板(71)水平设置,所述遇水膨胀橡胶板(72)设有两个,两个所述遇水膨胀橡胶板(72)粘接于所述止水钢板(71)的两侧,所述遇水膨胀橡胶板(72)膨胀后于所述第一安装槽(21)、所述第二安装槽(61)的槽侧壁相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污分流管路改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钢板(71)包括平直部(711)和波浪部,所述平直部(711)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槽(21),所述波浪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槽(61)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污分流管路改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凝土结构层靠近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6)一侧设有第一导向面(22),所述第一导向面(22)与水平面成锐角设置;所述第二混凝土结构层(6)靠近所述第一混凝土结构层一侧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劳锦良,沈佳丽,沈健杰,俞晨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鹏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