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再热器,特别涉及一种锅炉再热器出口联箱结构。
技术介绍
1、锅炉内复杂的烟温分布使受热面有较明显的吸热偏差,吸热沿炉膛宽度方向呈双峰型分布,如图1中的灰色线条所示。目前大部分锅炉再热器采用两个进口集箱两端引入,一个出口集箱引出,该结构导致再热器的屏间流量呈现凹形分布规律,如图1中的橙色线条所示,流量最大位置出现在沿炉膛宽度左右两端,流量最小的位置出现在中间部位,这种屏间流量分配偏差耦合烟气侧热负荷偏差使得再热器产生较大热偏差,易引起再热器超温,影响机组安全经济运行,对于参数较高的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则更为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锅炉再热器出口联箱结构,减小了进口联箱沿炉膛宽度方向工质的流量偏差,降低了进入高温再热器的工质的屏间的热偏差。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锅炉再热器出口联箱结构,包括:
4、中间热段联箱,与低温再热器的热段连通;
5、炉左冷段联箱,与所述低温再热器的左冷段连通;
6、炉右冷段联箱,与所述低温再热器的右冷段连通;
7、与高温再热器连通的进口集箱;
8、所述中间热段联箱的一端与第一过渡联箱的第一端连通,另一端与第二过渡联箱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过渡联箱的第二端与所述进口集箱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过渡联箱的第二端与所述进口集箱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炉左冷段联箱与所述第一过渡联箱连通,所述炉右冷段联箱与第二过渡联箱连通。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锅炉再热器出口联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再热器出口联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左冷段联箱与所述炉右冷段联箱通过中间连接管连接,所述中间连接管的内腔与所述炉左冷段联箱的内腔由第一隔板分隔设置,所述中间连接管的内腔与所述炉右冷段联箱的内腔由第二隔板分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锅炉再热器出口联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热段联箱与所述炉左冷段联箱平行设置,所述炉左冷段联箱与所述进口集箱平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再热器出口联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热段联箱的高度大于所述炉左冷段联箱的高度,所述炉左冷段联箱的高度大于所述进口集箱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再热器出口联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左冷段联箱与炉右冷段联箱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过渡联箱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过渡联箱的长度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再热器出口联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左冷段联箱通过第一集流管与低温再热器的管屏连通,所述炉右冷段联箱通过第二集流管与低温再热器的管屏连通,所述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炉再热器出口联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集箱通过第四集流管与高温再热器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再热器出口联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热段联箱采用直角弯头与第一过渡联箱和/或第二过渡联箱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再热器出口联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左冷段联箱直接与低温再热器的管屏连通,所述炉右冷段联箱直接与低温再热器的管屏连通,所述中间热段联箱直接与低温再热器的管屏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再热器出口联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热段联箱与所述第一过渡联箱垂直设置,所述第一过渡联箱与第二过渡联箱平行设置,所述进口集箱与所述第一过渡联箱垂直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锅炉再热器出口联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再热器出口联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左冷段联箱与所述炉右冷段联箱通过中间连接管连接,所述中间连接管的内腔与所述炉左冷段联箱的内腔由第一隔板分隔设置,所述中间连接管的内腔与所述炉右冷段联箱的内腔由第二隔板分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锅炉再热器出口联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热段联箱与所述炉左冷段联箱平行设置,所述炉左冷段联箱与所述进口集箱平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再热器出口联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热段联箱的高度大于所述炉左冷段联箱的高度,所述炉左冷段联箱的高度大于所述进口集箱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再热器出口联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左冷段联箱与炉右冷段联箱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过渡联箱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过渡联箱的长度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再热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子清,梁晓军,闫磊,李新颖,范承亮,武学谦,贺世鹏,方永旭,牛涛,张超群,刘鹏飞,相明辉,崔子健,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龙源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