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管径退水流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4022537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1-15 01:05
一种大管径退水流量装置,包括水管以及设置在水管上的流量计,水管上设置有流量计的下游端连接有上翻弯头,上翻弯头包括有向上延伸的上升部段和最高位部段,上升部段与水管上设置有流量计的下游端连接,最高位部段的底部高度不低于水管上设置有流量计的位置处的顶部高度,上升部段与水管之间的夹角角度为不小于120度。本技术简单实用,通过设置有上翻弯头能够确保水管该段内的水位高度始终保持不低于设置有流量计的位置的顶部高度,从而能够确保水管上设置的流量计在流量检测的时候的准确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流量检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大管径退水流量装置


技术介绍

0、
技术介绍

1、为确保水源热泵能源站的水源水流量得到精确监测,一般会采用在管道上安装流量计的方式进行流量检测。而对于水源热泵能源站,一般采用的退水管为大直径退水管(dn500以上),并且一般会选用了电磁流量计进行流量监测。而电磁流量计在水平管道安装时要求垂直安装,鉴于大管径退水流量会随热泵主机负载动态变化,不满管状况非常普遍,从而在运行时常常出现读数为零或者有误的情况,影响测量准确性。


技术实现思路

0、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管径退水流量装置,具有能够确保大直径的管道上安装的流量计读数的准确性的效果。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大管径退水流量监测装置,包括水管以及设置在水管上的流量计,所述水管上设置有流量计的下游端连接有上翻弯头,

4、所述上翻弯头包括有向上延伸的上升部段和最高位部段,所述上升部段与水管上设置有流量计的下游端连接,

5、所述最高位部段的底部高度不低于水管上设置有流量计的位置处的顶部高度,

6、所述上升部段与所述水管之间的夹角角度为不小于120度。

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管与所述上升部段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圆角。

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管上设置有流量计的位置与所述上翻弯头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水管的内径直径的5倍。

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升部段与所述水管之间的夹角角度为120度。

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管上设置有流量计的下游端连接有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入口与水管连接,所述三通阀的第一出口与所述上翻弯头的上升部段连接,所述三通阀的第二出口连接有直管,所述直管的下游端和所述上翻弯头的下游端合并相连。

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翻弯头的最高位部段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水位传感器。

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用于控制三通阀连通第一出口或连通第二出口的驱动模组。

13、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驱动模组、水位传感器电连接。

14、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管上设置有流量计的位置的顶部还设有第二水位传感器。

15、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驱动模组、第一水位传感器以及第二水位传感器电连接。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备如下优点:

17、1.本技术简单实用,通过设置有上翻弯头能够确保水管该段内的水位高度始终保持不低于设置有流量计的位置的顶部高度,从而能够确保水管上设置的流量计在流量检测的时候的准确度。

18、2.本技术在确保水管内的水位高度的同时,其还通过对上翻弯管与水管之间的夹角角度进行设计、对上翻弯管与水管上设置有流量计的位置之间的距离进行设计、对上翻弯管与水管的连接位置的结构进行设计,以能够避免水管内的水在流到上翻弯管并与上翻弯管的上升部段相撞时发生逆流,进而能够进一步避免影响流量计对流量检测的精确度,确保流量检测的准确性。

19、3.本技术还考虑到在流量过大的时候上翻弯管的结构对水流流速、水压以及退水速度的影响,设置了一在水流流量过大时自动切换至直管进行排水的结构,当上翻弯头的最高位部段的顶部设置的水位传感器感应到当前水位过高时,即可切换连接直管进行排水,降低对水压、水流流速和退水速度的影响,而当水管顶部的水位传感器感应到当前水位较低时则可切换回上翻弯管进行排水,确保流量计的检测的准确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管径退水流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管(1)以及设置在水管(1)上的流量计(3),所述水管(1)上设置有流量计(3)的下游端连接有上翻弯头(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管径退水流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1)与所述上升部段(21)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圆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管径退水流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1)上设置有流量计(3)的位置与所述上翻弯头(2)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水管(1)的内径直径的5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管径退水流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升部段(21)与所述水管(1)之间的夹角角度为120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管径退水流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1)上设置有流量计(3)的下游端连接有三通阀(5),所述三通阀(5)的入口与水管(1)连接,所述三通阀(5)的第一出口与所述上翻弯头(2)的上升部段(21)连接,所述三通阀(5)的第二出口连接有直管(6),所述直管(6)的下游端和所述上翻弯头(2)的下游端合并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大管径退水流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翻弯头(2)的最高位部段(22)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水位传感器(4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大管径退水流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控制三通阀(5)连通第一出口或连通第二出口的驱动模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大管径退水流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模块(7),所述控制模块(7)分别与驱动模组、第一水位传感器(41)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大管径退水流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1)上设置有流量计(3)的位置的顶部还设有第二水位传感器(4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大管径退水流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模块(7),所述控制模块(7)分别与驱动模组、第一水位传感器(41)以及第二水位传感器(42)电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管径退水流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管(1)以及设置在水管(1)上的流量计(3),所述水管(1)上设置有流量计(3)的下游端连接有上翻弯头(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管径退水流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1)与所述上升部段(21)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圆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管径退水流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1)上设置有流量计(3)的位置与所述上翻弯头(2)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水管(1)的内径直径的5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管径退水流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升部段(21)与所述水管(1)之间的夹角角度为120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管径退水流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1)上设置有流量计(3)的下游端连接有三通阀(5),所述三通阀(5)的入口与水管(1)连接,所述三通阀(5)的第一出口与所述上翻弯头(2)的上升部段(21)连接,所述三通阀(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国光周标彪宋爱覃林贾贵雍
申请(专利权)人:中节能贵州建筑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