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立体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立体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400679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1-10 20: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立体传热装置包含第一导热壳、第二导热壳、延伸导热结构及第一热管与第二热管。第二导热壳装设于第一导热壳。第二导热壳包含底板及导热凸包结构。底板具有第一内表面。导热凸包结构具有第二内表面。延伸导热结构设置于导热凸包结构,且延伸导热结构具有顶面。顶面面向第一导热壳。第一热管与第二热管穿设于第一导热壳。第一热管抵靠于第一内表面。第二热管抵靠于第二内表面。第一热管的一端与第二热管的一端各具有缺口,缺口面向延伸导热结构且与延伸导热结构之间的间隙相连通,以使冷却流体吸收热量而汽化后,可沿延伸导热结构之间的间隙流向缺口,再通过缺口流入第一热管及第二热管来进行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传热装置,特别是一种立体传热装置


技术介绍

1、均温板的技术原理类似于热管,但在传导方式上有所区别。热管为一维线性热传导,而真空腔均热板中的热量则是在一个二维的面上传导,因此效率更高。具体来说,均温板主要包括一腔体及一毛细结构。腔体内部具有一中空腔室,且中空腔室用以供一工作流体填注。毛细组织布设在中空腔室内。腔体受热部分称为蒸发区。腔体散热的部分称为冷凝区。工作流体在蒸发区吸收热量汽化并迅速扩张至整个腔体。在冷凝区放出热量冷凝成液态。接着,液态工质通过毛细结构返回蒸发区,而形成一冷却循环。

2、一般来说,大部分的均温板与热管为个别独立运作,导致个别就均温板或个别就热管而言,皆仅是平面式或直线式的个别传热,而非整体式的立体传热,使得散热效果尚未完全发挥。目前已有制造厂商整合均温板与热管而制造出可立体传热的传热装置。然而,目前的立体传热装置的传热效率仍有不足,使得散热效率不符使用者的需求。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立体传热装置的散热效率,即为研发人员应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在于提供一种立体传热装置,藉以进一步提升立体传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2、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所揭露的立体传热装置,其中,包含:

3、一第一导热壳;

4、一第二导热壳,装设于该第一导热壳,以令该第一导热壳与该第二导热壳共同形成一液密腔室,该第二导热壳包含一底板以及一导热凸包结构,该导热凸包结构自该底板朝远离该第一导热壳的方向凸起,该底板具有一第一内表面,该导热凸包结构具有一第二内表面,该第一内表面与该第二内表面面向该第一导热壳;

5、至少一延伸导热结构,位于该液密腔室并设置于该导热凸包结构,且该至少一延伸导热结构具有一顶面,该顶面面向该第一导热壳;以及

6、至少一第一热管与至少一第二热管,穿设于该第一导热壳,该至少一第一热管抵靠于该第一内表面,该至少一第二热管抵靠于该第二内表面,该至少一第一热管的一端与该至少一第二热管的一端各具有一开口以及至少一缺口,该开口连通该液密腔室,该至少一缺口位于该开口,且该至少一缺口连通该开口,该至少一缺口面向该至少一延伸导热结构且与该至少一延伸导热结构之间的间隙相连通,以使冷却流体汽化后,可沿该至少一延伸导热结构之间的间隙流向该至少一缺口,再通过该至少一缺口流入该至少一第一热管及该至少一第二热管来进行散热。

7、上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中,该至少一第一热管的该至少一缺口与该至少一第二热管的该至少一缺口各具有一缺口面,该二缺口面分别面向该第一内表面以及该第二内表面,且自该二缺口面至该第二内表面的距离大于自该顶面至该第二内表面的距离。

8、上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中,自该至少一第一热管的该至少一缺口的该缺口面至该导热凸包结构的该第二内表面的距离与自该至少一第二热管的该至少一缺口的该缺口面至该导热凸包结构的该第二内表面的距离相等。

9、上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中,该第一导热壳具有一上表面,该上表面背对该液密腔室,且该二缺口面与该上表面齐平、高于该上表面或低于该上表面。

10、上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中,该第一导热壳包含多个补强结构,且该第一导热壳具有多个穿孔,该些补强结构与该些穿孔位于该第一导热壳的该上表面,且该些补强结构围绕该些穿孔,该至少一第一热管与该至少一第二热管分别穿过该些补强结构并穿设于该些穿孔。

11、上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中,该至少一延伸导热结构包含一金属本体部以及一第一毛细结构,该第一毛细结构叠设于该金属本体部,且该顶面位于该第一毛细结构。

12、上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中,该第二导热壳包含一环形侧板,该环形侧板连接于该底板的周围。

13、上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中,更包含多个第一支撑结构以及多个第二支撑结构,该第一导热壳具有一下表面,该下表面背对该第一导热壳的该上表面,该些第一支撑结构凸出于该底板的该第一内表面并抵靠于该下表面,该些第二支撑结构凸出于该导热凸包结构的该第二内表面并抵靠于该下表面,且该至少一延伸导热结构连接该些第二支撑结构的部分。

14、上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中,更包含一第二毛细结构、一第三毛细结构以及一多个第四毛细结构,该环形侧板具有一第三内表面,该至少一第一热管具有一第一热管内表面,该至少一第二热管具有一第二热管内表面,该第二毛细结构叠设于该底板的该第一内表面、该导热凸包结构的该第二内表面、该环形侧板的该第三内表面、该第一导热壳的该下表面、以及该些第一支撑结构,该第三毛细结构叠设于该些第二支撑结构,该些第四毛细结构分别叠设于该至少一第一热管的该第一热管内表面与该至少一第二热管的该第二热管内表面。

15、上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中,该些第四毛细结构的长度大于该至少一第一热管的长度的一半以及该至少一第二热管的长度的一半。

16、上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中,更包含多个第五毛细结构,该些第五毛细结构叠设于该第二毛细结构并分别位于该至少一第一热管的该开口与该至少一第二热管的该开口,且该第四毛细结构与该些第二毛细结构通过该些第五毛细结构相连。

17、上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中,该第二毛细结构与该些第四毛细结构为以金属键键结的方式连接于该些第五毛细结构。

18、上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中,该第一毛细结构、该第二毛细结构、该第三毛细结构、该些第四毛细结构以及该些第五毛细结构选自于由金属网、纤维以及粉末烧结体所构成的群组。

19、上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中,更包含多个第六毛细结构,该些第六毛细结构位于该底板的该第一内表面,并叠设于第二毛细结构。

20、上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中,该些第六毛细结构选自于由金属网、纤维以及粉末烧结体所构成的群组。

21、上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中,该至少一延伸导热结构的数量为多个,且该些延伸导热结构彼此平行。

22、根据上述实施例的立体传热装置,由于自这些第一热管的每一缺口面至导热凸包结构的第二内表面的距离以及自这些第二热管的每一缺口面至导热凸包结构的第二内表面的距离皆大于自这些延伸导热结构的顶面至导热凸包结构的第二内表面的距离,因此可加快吸收热源的热量而汽化的冷却流体自这些缺口流入这些第一热管以及这些第二热管的速度,故可提升散热效率。

23、以上关于本
技术实现思路
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并且提供本专利技术的专利申请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热管的该至少一缺口与该至少一第二热管的该至少一缺口各具有一缺口面,该二缺口面分别面向该第一内表面以及该第二内表面,且自该二缺口面至该第二内表面的距离大于自该顶面至该第二内表面的距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自该至少一第一热管的该至少一缺口的该缺口面至该导热凸包结构的该第二内表面的距离与自该至少一第二热管的该至少一缺口的该缺口面至该导热凸包结构的该第二内表面的距离相等。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热壳具有一上表面,该上表面背对该液密腔室,且该二缺口面与该上表面齐平、高于该上表面或低于该上表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热壳包含多个补强结构,且该第一导热壳具有多个穿孔,该些补强结构与该些穿孔位于该第一导热壳的该上表面,且该些补强结构围绕该些穿孔,该至少一第一热管与该至少一第二热管分别穿过该些补强结构并穿设于该些穿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延伸导热结构包含一金属本体部以及一第一毛细结构,该第一毛细结构叠设于该金属本体部,且该顶面位于该第一毛细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热壳包含一环形侧板,该环形侧板连接于该底板的周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多个第一支撑结构以及多个第二支撑结构,该第一导热壳具有一下表面,该下表面背对该第一导热壳的该上表面,该些第一支撑结构凸出于该底板的该第一内表面并抵靠于该下表面,该些第二支撑结构凸出于该导热凸包结构的该第二内表面并抵靠于该下表面,且该至少一延伸导热结构连接该些第二支撑结构的部分。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第二毛细结构、一第三毛细结构以及一多个第四毛细结构,该环形侧板具有一第三内表面,该至少一第一热管具有一第一热管内表面,该至少一第二热管具有一第二热管内表面,该第二毛细结构叠设于该底板的该第一内表面、该导热凸包结构的该第二内表面、该环形侧板的该第三内表面、该第一导热壳的该下表面、以及该些第一支撑结构,该第三毛细结构叠设于该些第二支撑结构,该些第四毛细结构分别叠设于该至少一第一热管的该第一热管内表面与该至少一第二热管的该第二热管内表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第四毛细结构的长度大于该至少一第一热管的长度的一半以及该至少一第二热管的长度的一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多个第五毛细结构,该些第五毛细结构叠设于该第二毛细结构并分别位于该至少一第一热管的该开口与该至少一第二热管的该开口,且该第四毛细结构与该些第二毛细结构通过该些第五毛细结构相连。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毛细结构与该些第四毛细结构为以金属键键结的方式连接于该些第五毛细结构。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毛细结构、该第二毛细结构、该第三毛细结构、该些第四毛细结构以及该些第五毛细结构选自于由金属网、纤维以及粉末烧结体所构成的群组。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多个第六毛细结构,该些第六毛细结构位于该底板的该第一内表面,并叠设于第二毛细结构。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第六毛细结构选自于由金属网、纤维以及粉末烧结体所构成的群组。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延伸导热结构的数量为多个,且该些延伸导热结构彼此平行。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热管的该至少一缺口与该至少一第二热管的该至少一缺口各具有一缺口面,该二缺口面分别面向该第一内表面以及该第二内表面,且自该二缺口面至该第二内表面的距离大于自该顶面至该第二内表面的距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自该至少一第一热管的该至少一缺口的该缺口面至该导热凸包结构的该第二内表面的距离与自该至少一第二热管的该至少一缺口的该缺口面至该导热凸包结构的该第二内表面的距离相等。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热壳具有一上表面,该上表面背对该液密腔室,且该二缺口面与该上表面齐平、高于该上表面或低于该上表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热壳包含多个补强结构,且该第一导热壳具有多个穿孔,该些补强结构与该些穿孔位于该第一导热壳的该上表面,且该些补强结构围绕该些穿孔,该至少一第一热管与该至少一第二热管分别穿过该些补强结构并穿设于该些穿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延伸导热结构包含一金属本体部以及一第一毛细结构,该第一毛细结构叠设于该金属本体部,且该顶面位于该第一毛细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热壳包含一环形侧板,该环形侧板连接于该底板的周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多个第一支撑结构以及多个第二支撑结构,该第一导热壳具有一下表面,该下表面背对该第一导热壳的该上表面,该些第一支撑结构凸出于该底板的该第一内表面并抵靠于该下表面,该些第二支撑结构凸出于该导热凸包结构的该第二内表面并抵靠于该下表面,且该至少一延伸导热结构连接该些第二支撑结构的部分。

9.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垒垒王学梅
申请(专利权)人:亚浩电子五金塑胶惠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